空间站曾遭碰撞!神舟十九号择机出舱安装“防护罩”,有多危险

对影成三人呢 2024-12-16 22:12:29

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在10月30日乘坐神舟十九号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从发射升空至今,他们已经在轨飞行接近50天时间了。按照任务安排,这次飞行时间大约为6个月,所以他们的在轨时间也接近三分之一了,预计在2025年4月底或者5月初就会返回地球。

在过去这40多天时间内,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们完成了很多工作,包括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实验、试验,以及进行常态化的锻炼,还对空间站进行了维护、照料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对舱外航天服进行了巡检测试,为出舱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舱外航天服的巡检测试工作对于航天员出舱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在出舱活动之前,航天员们需要检查这些航天服,只有确保这些航天服没有问题,才能执行出舱活动,如果发现航天服受损或者存在其他的问题的话,就会影响到出舱活动。不过,我们的空间站内会有多套舱外航天服,如果某一套舱外航天服确实是受损没法去执行出舱活动了,那航天员可以穿另外的舱外航天服去完成任务。

舱外航天服有多厉害?

我们空间站上现在使用的是自主研制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放眼全球,能够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的国家屈指可数,这也说明了舱外航天服的研制难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舱外航天服,航天员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出舱活动。

因为在出舱活动的时候,航天员会通过飞船、空间站的舱门进入到外太空,外太空的环境极为恶劣,几乎是真空的状态,温差极大,而且宇宙辐射很强,人类是不可能直接暴露在外太空环境中的,更别说在外太空在完成各种复杂的舱外任务。

航天服有2种,其中一种是舱内航天服,也就是航天员在飞船发射升空以及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穿的航天服,在飞船内穿的。另一种则是航天员去执行出舱活动时穿的舱外航天服。不管是舱内航天服还是舱外航天服都是非常先进的,研制难度都相当高,主要的作用都是保护航天员的安全。

和舱内航天服相比,舱外航天服的复杂程度更高,毕竟舱内航天服是在飞船内穿的,飞船会保护航天员的安全,而舱外航天服直接面对的是外太空真空环境。

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小型的载人飞船,具备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统,即使在外太空面对高低温交替、空间辐射、真空环境、微流星和太空垃圾等一系列考验,舱外航天服也能给航天员提供一个恒温恒压的环境,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我们空间站正在适应的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升级,例如比第一代舱外航天服的适体性更好,能够满足身高在1.6米-1.8米之间的人穿着,可以调节适应每位航天员的体型。

除此之外,舱外航天服的各个系统也进行了升级,理论上可以支持8小时舱外自主活动,而且,在8小时之外,还可以支持1.5小时额外时间和返回时间半小时。由于舱外航天服直接面对的是外太空环境,宇宙辐射很强,空间小颗粒、小碎片的威胁不能忽视,而且在出舱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磨损,所以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次数是有限的。第二代舱外航天服的使用次数从之前的2年5次增加到了3年15次。

出舱活动有多危险?

人类进入航天时代已经有大半个世纪了,人类第一次出舱活动是在1965年进行的,当时在首次执行出舱活动时,由于人类对外太空是一无所知的,所以首次出舱活动时宇航员面临着诸多风险。

例如,科学家估计错了外太空的真空环境,所以没有很好地设置舱外航天服内的气压,导致出舱后宇航服迅速膨胀起来。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飞船的舱门大小是固定的,超过了舱门大小的话,这名宇航员就进不来飞船内。最终,这名宇航员不得不手动进行放气,降低宇航服内的气压才能勉强进入飞船内。

虽然航天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现在的技术已经更加先进了,即使航天服功能强大,在出舱活动之前航天员也会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但是也没法确保100%的安全,毕竟谁也没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所以,出舱活动是非常危险的。这也是为什么舱外航天服只能穿15次就会被丢弃的原因。

虽然风险系数很大,但是航天员出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因为我们的空间站需要飞行很多年时间,在长时间飞行过程中,空间站会受损,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修复。之前中国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太阳翼就曾经遭到了空间小颗粒的撞击而受损,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们进行了修复。

而神舟十八号和神舟十九号这两次飞行任务中,航天员需要出舱给空间站安装“防护罩”,也就是安装一些空间碎片防护装置,提高空间站应对空间小颗粒、小碎片威胁的能力。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