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贞,字连壁,1894年出生,山东省菏泽县辛集村人。
其父姜乃普积劳成疾,在姜玉贞出生之前就撒手人寰,其母潘氏,一手把他拉扯长大。母子孤苦无依,仅靠家中几亩薄田糊口,常需亲友接济才能渡过难关,生活凄苦。
姜玉贞七八岁就开始帮着母亲推磨、拉碾、打水、拾柴,从事田间劳动。年龄渐长,家庭的重担落到了姜玉贞身上。他觉得,要摆脱困境就只能去当兵。母亲不忍独子冒险,极力阻拦。
姜玉贞性格倔强,当兵心意不可改变。时间一长,姜母无奈,就随儿子的心愿。
1913年秋,陕西督军陆琅斋部到菏泽招兵。姜玉贞报名。因员额已满,他软磨硬泡,以“备补兵”录入,去到陕西。
不久,姜玉贞由“备补兵”转为正式兵,编入商震团当士兵。1916年秋,他随商震投靠山西督军阎锡山。
旧军队训练废弛,官兵吃喝嫖赌成风。姜玉贞出淤泥而不染,操守优良,训练认真。姜玉贞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刺杀勇猛,一般士兵不是对手。因此在士兵中颇有名气。
长官对其很是赏识,升其为排长。1917年,姜玉贞被选送到山西陆军第一混成旅干部营学习受训。姜玉贞学习极为刻苦。他专门做了个识字本随身携带,把一些生字写在本子上,还标上各种易记易懂的符号,以加深记忆。白天学习时间不够,他就在夜里加班加点。他进步很快,文化知识和军事操练考核成绩均名列前茅。
受训期满,姜玉贞回到部队担任排长。由于带兵有方,他被杨士元(滕县人,时任旅长)从排长接连提拔为连长、营长。北伐战争结束后,姜玉贞被选拔进入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被任命为陕西陆军第三十二师第三团上校团长。
1930年,在蒋、冯、阎中原大战中,姜玉贞胸部中弹,被割去了一叶肺。由于他骁勇善战,在晋军中获得“猛将”称号。
1934年,姜玉贞晋升为晋绥军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六旅旅长,授少衔,驻防阳泉,兼任石太铁路修防司令。
姜玉贞当旅长后,每月薪水有四五百银洋,待遇优厚。其作风依旧艰苦朴素。行军时,他与士兵同餐共宿,战马时常会让给伤病士兵骑坐。1937年9月,他率一九六旅在奔赴抗日前线的行军途中,一个随从士兵病倒,他将战马让给生病的士兵骑,与其他官兵一样徒步行走。参谋长蔡保忠见他一劳累就喘个不停,再三劝他注意身体。他总说:“不要紧,适应一下就会好的。”
姜玉贞的母亲和妻子儿女居住在阳泉。他每次回到家里,嘱咐家人一定要省吃俭用,粗茶淡饭就可以。他穿衣很朴素,除了必须穿的军服外,内衣大都是穿妻子做的粗布衣。他教育官兵要注意节约,尽量多省一些钱,寄回去贴补家用。他每年都从自己的薪水中拿出一部分钱,交由参谋长蔡保忠积存保管,以随时救济身边有困难的穷苦官兵。
姜玉贞当兵20多年,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他深知农民视庄稼如同生命,每逢行军都一再要求官兵必须爱护老百姓的庄稼。一次急行军时,由于饮食供应不及时,官兵们又饿又渴,他的一个护兵去地里拔了几个胡萝卜,被他发现,当即严令他把萝卜送回地里,并警告全体官兵:谁若再犯,一律按军纪论处。
姜部军纪严明,在当地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印象。1937年9月,姜玉贞率一九六旅从大同奔赴原平镇。行军途中,有个别官兵私闯民宅搜掠财物。他立即从护兵中抽出三人组成执法队,巡回检查纪律情况,发现情节严重者就地正法,决不宽贷。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蓄意制造事端,发动侵华战争。姜玉贞义愤填膺。他对在他的公馆做内勤的堂叔姜乃臣说:“全国都像共产党那样抗日,日本鬼子早被赶出去了。”西安事变期间,一九六旅被派往靠近延安解放区附近的山西边境地区,负责监视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动向。他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对内战不休痛心不已。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姜玉贞加紧了对官兵的爱国教育和军事训练,时刻准备奔赴战场。1937年9月,一九六旅接令开赴抗日前线,全旅官兵摩拳擦掌,誓与日军血战到底。
此时,姜玉贞的妻子刚刚病逝,撇下三个年幼的子女和年老体弱的母亲无人照管。他将家中一切略作安排之后,毅然率领全旅官兵奔向抗日战场。
临行前,姜玉贞母子相互安慰嘱咐,母亲嘱咐儿子要安心打鬼子,不要挂念家里事,儿子安慰母亲要注意身体,多加保重……他辞别了母亲,抚慰了孩子,又来到阳泉城北的妻子墓旁与亡妻话别……
1937年9月上旬,一九六旅5000多官兵,由阳泉乘火车出发,直奔雁北。行至大同,因战局发生变化,一九六旅又奉命撤回南调。全旅官兵徒步跋涉20余天,于9月30日下午到达崞县,驻守崞县南崞河(河已干涸)。队伍刚到崞河两岸,又接到上级急电,要求去原平死守7天。
9月29日,茹越口被日军攻陷。日军出动7万余人,坦克150余辆,火炮250门,从山西北部直扑太原。忻口是太原的北大门,忻口以北15公里的原平镇又是忻口的门户。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发电报给姜玉贞说:“虽剩一兵一卒,也得在原平死守7天。”
姜玉贞接到命令后,立即复电,坚决表示:“如若达不到任务,誓与原平同殉。”
姜玉贞率部迅即调头开往原平。当晚9时左右,一九六旅赶在日军之前到达了原平镇。姜玉贞立即着手布防,并亲率官兵抢修工事,准备迎接战斗。
10月1日,日本第十五混成旅团向原平城外工事发起进攻。姜玉贞手提驳壳枪,腰间插着两颗手榴弹,亲临第一线挥挥战斗。一九六旅接连打败日军五六次进攻。
原平南门外的汽车站是险要阵地,双方对此进行了反复争夺。日军攻下,中国军队马上夺回,日军再陷,中国军队又组织攻占,反复拉锯。数次争夺之后,守卫部队伤亡重大,已无力反击。姜玉贞立即从各团中抽出精兵,组成了突击营,他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头,再一次让中国军旗飘扬在汽车站上空。
两天后,日军又增援大量重型武器和数千兵力,对原平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一九六旅城外部队伤亡很大,为保存实力,姜玉贞决定部队撤入城内,固守城垣。
10月3日,日军坂垣师团的前锋部队赶到原平,调集步兵、炮兵、飞机、坦克开始大举进攻。日军用大炮、飞机轰击,把城墙炸出一个缺口,大批步兵簇拥着坦克向缺口猛冲过来。姜玉贞指挥官兵携带成箱的手榴弹埋伏在缺口附近,等日军冲上来,就扔出手榴弹,炸得日军横尸遍野。
几天激战,城墙缺口附近到处堆积着日军和一九六旅官兵的尸体,战况之惨,难以描述。
10月7日,姜玉贞率全旅官兵浴血奋战,日军始终未能攻破城垣。7天任务期满,正当姜玉贞准备撤退时,又接到“继续死守原平3天”的命令。这时,一九六旅已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不多。
在这种情况下,一九六旅指挥层有的主张继续死守,有的主张撤离。姜玉贞说:“我姓姜的当兵20多年,打仗从来没有当过孬种。这一回,我是拼上了,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完成任务,死守3天。有我姜玉贞在,就有原平在,我要誓与原平共存亡!”他与敌血战到底的气概大大鼓舞了官兵士气。一九六旅无人再多言,官兵下定决心死守原平。
10月8日,日军调集飞机、大炮向原平城猛轰,一九六旅伤亡惨重。日军以重兵突破了原平城南门,攻入城内。姜玉贞率官兵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日军每前进一步,就要丢下几具尸体,每攻占一处院落,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10月10日,全旅官兵不足千人,这是死守原平的最后一天,也是战斗最艰难的时候。姜玉贞把剩余的部队集中起来,全部固守城东北角的一片院落。他命令士兵爬上房顶墙头,居高临下向敌人射击。日军也以密集的火力猛射,一部分战士中弹摔了下来,另一部分战士马上又英勇地爬上去继续战斗。
傍晚,全旅只剩下二三百人,被日军包围在最后一个院落内。官兵们前赴后继,以血肉之躯顽强地捍卫着阵地。10天的苦战,官兵们虽然精疲力尽,但在姜玉贞的带领下,一直坚持战斗到深夜,光荣完成了守城任务。
坚守原平10天的期限已到,一九六旅阻止日军南下的任务已经完成,幸存的官兵大部分已从东北角城墙撤出原平镇。
为掩护官兵们撤退,姜玉贞率排长黄洪友及几个护兵仍然坚守着最后的阵地。激战中,日军的一颗炮弹飞落在院内,把官兵们从墙上震落下来,他们就重新爬上墙头,再次把枪口对准来犯之敌。眼看围攻的日军越来越近,情况万分危急之下,黄排长与几个护兵才不得不掩护着姜玉贞穿过城墙东北角预先挖好的墙洞里冲出了原平镇。
姜玉贞一行刚撤出城没多远,就被围城的日军发现。敌人调转坦克车头,骑兵、步兵跟随其后,紧紧追赶。姜玉贞左腿受伤,无法行走。黄排长要背着他,可姜玉贞身材魁梧,一个人背着他走非常困难;护兵们要抬他,姜玉贞不愿累及大家,坚决不从。
他命令说:“到了这个时候,别管我了,你们赶快撤退!”黄排长及几个护兵眼含热泪说:“我们要生就生在一起,死就死在一块,绝不能把旅长一个人丢在这里。”
几人不容分说,抬着姜玉贞跑向东南方向一个小菜园。靠近小菜园是一块玉米地,几人准备将姜玉贞隐藏在玉米地里。敌人越来越近,姜玉贞坚决命令将自己放下。无奈之下,黄排长只好带着几个护兵向玉米地跑去。
姜玉贞因流血过多,昏迷了过去。日军追了上来,用刺刀将他残酷地杀害。姜玉贞壮烈殉国,时年43岁。
原平之战,姜玉贞率领第一九六旅血战沙场,歼敌千名,全旅数千将士为国捐躯。一九六旅官兵英勇奋战,坚守原平10天,阻滞日军南下,使中国军队赢得了充裕的时间在忻口从容布防,从而取得了忻口会战歼敌两万余人的辉煌胜利。
当时的国民政府予以明令褒扬:“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战,苦战经时,坚守围攻,竟以身殉,眷怀忠烈,轸悼实深,应以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饬军政部从优议恤,以彰忠烈。”
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高度赞扬姜玉贞等“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