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篇文章提取了11个阅读理解问题,你能答对几个?

君达阅读理解 2024-11-07 05:54:33

少明老师原创内容

#2010篇

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

作者:徐城北

(1)我母亲年轻时曾得到两位文学前辈的提携,并与他们保持着终生友谊。一位是叶圣陶,另一位是沈从文。所以,我很小就接触到了太老师沈从文。

(2)对叶老我一直称“叶爷爷",因为叶至善比我父母小不了几岁。但我幼年起就遵命称沈老为“伯伯”,主要因沈老结婚晚,他的两个儿子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小时候一起玩过的。

叶老与我父母认识得早,沈老与我父母相交得深。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

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

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

白天我出来“放风”,跑到图书馆东边的玉石栏杆之内,朝着北海那边喊嗓子。

(3)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沈老表示理解,说:“看来你还是爱你的京戏,那就好好钻研它吧。”

沈老当晚留我在他家吃饭,饭后我坐在他家门槛上。他指着天上几颗最大的星星说:“这是巴金,那是茅盾,再一颗是冰心······”我问:“您呢?”他举起小小的右手一摇:“哪里,我不过是博物馆一名小小的讲解员……”还说,“你喜欢文学,当然好: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汪)曾祺.....”

(4)1965年我离开北京去了新疆,次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随后沈伯伯去了湖北干校,他夫人也去了同一所干校,在菜班当班长,两人不在一起。

沈老每天提着饭盒去附近一个小学食堂打饭,路上看看天空的大雁,再望望水中的游鱼,心中感慨无限,回到独居的草棚就用毛笔写成书信,然后从湖北寄给新疆的我。

我读过后再转寄给湖北的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地转?为了安全。我在新疆,旁边没人能认识沈老的毛笔字,甚至没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他这么个人。

母亲读后给我来信,要我努力背诵沈老信中的重要段落:“那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它本身也是最美好的文字。你如果有志文学,就不能放弃这手边的宝贝......”沈老信中抒发的感慨,新疆生产兵团的人是管不着的。

我称呼这种做法叫“三地书”,甚至不亚于那有名的“两地书”。至今我手中保存着许多沈伯伯的信,有新中国成立前他给我母亲与父亲的,也有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写给我个人的。

沈家二公子曾从我这借去复印,完了后又归还给我。他甚至有些嫉妒地说,其中有一封,是他父亲晚年抒发心中感慨最深的,“居然是写给你老弟的”云云。目前,这些信都已收进了三十二卷的《沈从文全集》。

(5)临近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在北京结婚。那天他从东堂子胡同专程赶来,送来两样礼物:一是五蝠捧寿的瓷盘:一是一小块大红酒金的宣纸,上边有他用七分钱一支的毛笔写的字:“祝两位(当时他叫不出我爱人的名字)多福长寿”。

随即又用更小的毛笔字给予解释:“为国家多做好事为多福,长寿则能为国家多做几十年好事。从文敬贺。”

他生前送过我好几幅各样的字,我与妻子把这小小的结婚礼物视为我们一生之座右铭。沈伯伯说:“这张酒金的纸,是故宫中的东西,比那个瓷盘子还贵重。”

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尽管时至今天,电视台的寻宝鉴宝节目搞得很热闹,相比之下,我觉得还是手中这些东西更加沉甸甸并金灿灿。

问题

1.把标题:永远的太老师沈从文,改为:太老师沈从文,请你比较一下两个标题,你认为哪个更好?并说明理由。

2.请分析本文开篇的作用

3.第二段提到“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那本段中体现他理解我的一件事是什么?【对内容的把握】

4.第2段,他本人就带头“带”我,开列了许多关于青铜器的善本书目,叫我到北京图书馆去“啃”。我还算是耐得住寂寞的,早饭后就进门,晚饭前才把书存在柜台,次日再接着“啃”。“啃”字的表达效果?【炼字角度】

5.读了第三自然段,沈伯伯理解“我”的第二件事是何事?

6.第3段的“告退”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7.读下面第三自然段,画线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沈从文?

8.读完全文,你认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围绕“我”与太老师沈从文的关系,写了哪几件事?

9.请比较第(5)段中画线句子与改句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原句: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 句言语,难道不是贵重得无价了吗?

改句:我想,纸片片再贵重也是有价的,而他写上去的几句言语,是贵重得无价了。

10.文中第(3)段写到:“……但不能光图文字漂亮,首先要朴素,朴素了才准确,这方面要学曾祺……”,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请结合《端午的鸭蛋》中的语句,谈谈你对文中“朴素”二字的理解。

11.请概括本文主旨

答案

1.原文的好。原文标题既点明了文章所写的主要人物,而且标题中的“永远”一词,突出时间的长久,突出了沈从文先生对作者的帮助和影响,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老师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奠定全文感情基调。而改的标题仅仅点明文章所写人物,不具备原标题的效果。

2.开篇交代了母亲与叶先生和沈先生的友谊,也正因此,作者称沈从文为“太老师”,“很小”表明与太老师交往之久。引出下文“我”与“太老师”交往的几件事。

3.我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不理解而沈伯伯则鼓励我。

【概括依据】沈伯伯内心深处经常是痛苦的,所以他也特别能理解他人的痛苦。比如对我因父母的缘由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遇到大坎坷,别人要么不说,要么劝我多多忍耐,而沈伯伯则鼓励我:“趁家里还有饭吃,就抓紧年轻时光好好读书。现在读还能记得住,等老来再读就晚了"。

4.“啃”的意思是一点一点地咬下来,第一个“啃”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遇到人生大坎坷、茫然无措时沈从文对他的鼓励,要求他用心读书,努力学习。于细微之处体现出沈从文对作者的真诚帮助,也表现了作者对沈从文的深切感激。第二个“啃”字生动形象写出“我”对沈伯伯开列的关于青铜器书籍的细致用心阅读,体现了沈伯伯对“我”鼓励产生的影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结合语境解决问题】

5.钻研了一段时间的青铜器,实在太寂寞了,我鼓足勇气向沈老“告退”。沈老表示理解。

6.“告退”在文中是指作者萌生退意,想结束对青铜器的研究。

7.画线句中,沈老把巴金、茅盾、冰心等文学大家比作天空中最大的几颗星,而当我问他时,他手一摇,只说自己是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讲解员。

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极谦虚不自傲的沈从文。后句对“我”学文学的看法,提出中肯的建议,这让我们看到一位真诚帮助年轻人不敷衍的沈从文。

8.“我”与沈伯伯的交往为线索。【想想《藤野先生》】

事情如下:

(1)沈从文鼓励作者读书并为作者做了文化方面钻研方向的指导。

(2)沈从文先生对当时文豪大家与自己的评价,很谦虚。

(3)沈从文与作者在文革前后的通信,信里的话鼓舞到我。

(4)沈从文先生对作者及其妻子的文墨鼓励。

9.原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表达了对沈从文先生深深的感激之情。改句变成陈述句,语气平淡,无法表现作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学会运用恰当句式:感叹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设问句、陈述句、祈使句等。】

10.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示例1:汪曾祺作品文字的朴素体现在语言的质朴上,如“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没有过分的雕琢,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示例2:汪曾祺作品文字的朴素体现在手法的简单上,如“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没有刻意的写作手法,在平实的语句中蕴含真情。

示例3:汪曾祺作品文字的朴素体现在情感的纯净上,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这句话,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乡土还是人情,处处都充满淡淡的香味,让内心泛起感动的波澜。

11.本文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了与沈从文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沈先生对其影响深远,抒发了对沈先生的深切感激与崇敬。

【把握主旨:标题、结尾段、字里行间、直接表情感的语句等】

少明阅读理解

少明老师,专注语文提分,累计3.7万+学生,欢迎体验我们的阅读理解方法!

公众号

-END-

我是少明老师,专注语文提分,每天日更公众号+视频号!累计服务3.7万+学生!

找我免费送你一套「阅读理解64套提分拿礼包」!

目录页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