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A股的三大指数持续调整,昨天的成交量有1.76万亿,较上一交易日缩量688亿元,部分个股跌的比较肉痛。
我们回头看这一轮牛市,可以看到不同的阶段都是在政策影响下进行变动着,说明管理层正努力让可能的“疯牛”逐步回到“稳健牛”的路径上来。从效果上看,目前已初步控制住了这头牛的“疯癫”状态,取得市场的“引导权”。
政策驱动
9月24日,一个重磅会议开启了市场的“政策驱动型上涨”,给市场释放了数万亿元的流动性预期。据媒体测算,这部分新增的资金主要来自债券市场的回流,传统的股债跷跷板效应表现明显,这种反应一直持续到国庆节。
根据历史数据和主观经验,A股要启动一次大规模的牛市,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政策的突然支持、资金的流入以及较低的估值水平。一开始这些条件往往伴随着争议(如一场大V之间的对骂),但随着市场估值的逐步修复,投资者的信心被点燃,牛市也就随之而来。
新人进场
国庆节后到10月中下旬,主要是新开户的散户进场(00后居多),各种媒体也在极力渲染。10月8日,沪深两市的日成交量历史性地突破了3万亿元人民币,创下了A股的新纪录,全民炒股的氛围异常热烈。
但是,三大指数随后连续几天出现了调整,市场换手率也达到了2015年5月以来的最高点,给00后好好上了一堂课。据不完全统计,从9月24日到10月11日的短短9个交易日内,就有16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减持公告(这里不包括那些早前已经预告过减持但直到这段时间才公布具体进展的情况),对市场是有一定影响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牛市通常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政策驱动,接着是资金驱动,最后才是基本面驱动。在牛市的早期阶段,市场与经济基本面的联系不大,但要想让牛市持续下去,就必须有很好的基本面和企业盈利能力作为支撑,否则最终还是会回落。
游资活跃
10月底至11月初,游资开始炒作各种热点,成交量激增至历史平均水平的5倍,两融余额也开始上升。但是,从上周到现在,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比如特朗普重返政坛的消息)和国内新政策的出台,市场进入了风格转换的痛苦期,一些游资和散户投资者暂时失去了动力。
市值新政
上周五(11月15日),证监会在官网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放宽了长期破净公司提升估值计划的要求。所以又有人在炒作破净股,周一的三大指数就高开低走,集体收跌,而低市净率股、破净股逆市爆发。
所谓的长期破净,指的是一只股票连续12个月内每天的收盘价都低于它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据统计,目前A股中长期破净的公司共有214家,其中工业领域的破净公司最多,共有55家;其次是金融行业,共有42家,其中银行占了36家,比例高达85.71%;再次是材料行业,共有41家。
资金游动
目前,市场上的资金已经暂时稳定(还没新资金进来),但在波动调整的过程中,很多机构又想“跳槽”赚钱,比如买“中字头”的股票,同时卖出之前持有的科技股。但散户资金有限,无法充分消化这些科技股,导致股价下跌。
当活跃资金减少,融资买入额下降的时候,如果没有新的资金及时补充,市场就会出现短期回调。
历史数据告诉我们,牛市的上半场主要由政策、情绪和资金驱动,平均持续时间差不多6个月,领涨的行业包括国防、金融和周期性行业。
牛市的下半场则主要依赖于基本面和企业的盈利驱动,经济复苏和上市公司利润的好转,那市场就会迎来“戴维斯双击”(估值提升和盈利增长同时发生),投资者就会跑步进场,进入“疯狂状态”。历史数据这种状态的平均持续时间约1年,领涨的行业转向了计算机、消费等成长性较强的领域。
港股稳定,A股下跌。
近期,港股表现平稳,但A股却出现了下跌。这主要是因为港股主要受外资控制,机构投资者较多,散户较少,成交量相对较小。所以,当中国的政策或基本面发生变化时,港股的反应就非常迅速,给到一个合理的估值或定价。
相比之下,A股的成交量巨大,参与者众多,不仅有游资、散户、机构,还有国家队,而外资根本排不上队(像贝莱德那样,你赚不了钱可以自己走),所以市场走势很容易受到资金和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完全由基本面决定。
总的来说,没有谁希望看到这是一次短暂的“疯牛”行情,都希望是一个“稳健的长牛”。
按照历史数据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基本都会经历调整,这是方向选择和筹码交换的必然过程。调整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市场资金难以长时间保持大规模流入、杠杆工具的变化、政策调整以及市场风格的转变等。不过,每一次调整都是为了下半场更好的积累,调整越充分,未来上涨的空间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