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东游,锂电南下。新能源企业出海如何避坑?

能源双碳场 2024-07-21 16:36:41

新能源出海的格局正在加速演变。

7月16日,晶科能源、TCL中环、阳光电源、远景科技四大新能源巨头同日宣布豪取沙特大单,再加上此前就已披露将在阿联酋布局产能的协鑫科技和天合光能,业界讨论多时的“光伏中东热”转瞬间已到眼前。

再看看同样在新能源领域热度颇高、也是我国出口“新三样”中坚力量的锂电产业,其出海步伐亦明显提速,海外建厂更是愈发风行,而此前扮演着光伏中企海外生产基地角色的东南亚,再次成为了多家锂电企业产能出海的首选地。

不过,无论是中东还是东南亚,亦或更多视野范围内的其他选择,蕴藏其中的不仅有机遇,也有风险和挑战。就像今年光伏产业遭遇“东南亚危机”带来的启示一样,企业在筹谋如何取得成功之时,也需多想想怎样不给日后的自己挖坑。

中东的诱惑与陷阱

中东新能源尤其光伏市场潜力之大毋庸置疑,比如,据国际能源署统计,当地每年的太阳能辐射总量达2000-2500千瓦时/平方米,比我国西北部地区高了近一倍,是全球太阳能资源最充裕的地区;再比如,当地光伏装机增速被普遍看好,多家机构预测的未来4-5年内复合增长率超过20%,其中阿联酋近年新增光伏装机已明显崛起,逐步提速的沙特更是被看好有望在2030年左右成为全球TOP5级别的大市场。而且,除了本土市场,整个中东北非地区的新能源产能早已被视为支撑欧洲能源转型的重要阵地,先入局者亦有望抢占再次提速的欧洲光伏市场先机。

也正因于此,众多光伏中企涌向中东,除了上文提及的光伏龙头,已官宣或拟赴中东建厂的还有钧达股份、安泰新能源、中信博等知名企业,目的地除了沙特、阿联酋,还有阿曼。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出海中东的名单还会越来越长,近期已有投资者在询问隆基绿能等龙头公司对中东业务的布局、规划。

“大规划,大投资,大项目。”一位常年关注中东市场和中企出海业务的观察人士向能联社如此描述他眼中的中东工程和制造业项目。从近期频频官宣签约建厂的光伏项目也能一窥以上特点。

根据晶科能源的公告,该公司在沙特的首个高效电池组件项目年产能高达10GW,预计总投资额约9.85亿美元,不仅是晶科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建成后也很可能成为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行业在海外最大的制造基地。要知道,作为产能出海的先行者,晶科在东南亚、美国建厂方面都属于“吃螃蟹的人”,不过,其东南亚首厂产能只有0.5GW电池片和0.4GW组件;美国首厂产能仅0.4GW组件,投资6000万美元(后增资8137万美元扩建为1GW组件产线)。

其他公司中,TCL中环公告其在沙特的合资厂将年产20GW光伏晶体晶片,总投资额预计约20.8亿美元。钧达股份在此前6月的公告中,称拟在阿曼投资建设年产10GW高效光伏电池产能,总投资额约7亿美元。而在天合光能早先披露的意向中,其阿联酋垂直一体化大基地规划年产能包括约5万吨高纯硅料、高达30GW的晶体硅片和5GW电池组件。

除了上游工厂规模大,中东下游光伏电站的单机规模也堪称惊人,动不动就是“全球单体最大”“(当地)史上规模最大”,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项目多由中国能源建设相关企业承建,采用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

不过,在这些大项目背后,中企在当地遇到的问题和无奈也不少。

今年6月初,央视播出了一期名为《出发!去中东》的对话节目,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是主要嘉宾之一,看看他描述中东市场的这段话:“整体上我认为中东市场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合同签署的时候,尤其要注重细节,特别是赔偿细节。另外,在中东尽量不要违约,如果违约,它的惩罚条款非常严厉,中东的企业是真的会向你索赔很多钱。”作为在中东市占率过半的玩家,不难想象晶科在当地勃兴发展之时,也遇到过不少“坑”。

能联社认为,光伏企业在大举挺近中东之际,最需要关注以下三个风险:

1

一是经济效益问题。中国光伏产品在当地市场早已“登堂入室”,但中东光伏发电价格低,产品招标价也低,利润本就偏薄,建厂后还要面临较高的人力成本、物流成本、运营成本,而且,当地光伏还远未形成东南亚一样的垂直一体化产能,同时还缺乏人才储备,很难短时间内把产业链供应链成本压下来;

2

二是当地营商环境、文化差异等问题。在上述央视节目中,作为嘉宾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诚称“中东市场很特殊也很神秘……规则上看似与国际接轨,但暗藏诸多丛林法则”。如何在与以往经验有明显差别的社会环境中运营好公司、项目,破译当地的这些“潜规则”,也成了出海中企的必修课;

3

三是地缘风险问题。这又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中东本身的地缘冲突风险,虽然中企出海目的地通常都离战火有一定距离,但刀兵之祸还是不得不防;其二是欧美等国家的贸易壁垒甚至“围追堵截”,随着欧美制造业回流之势愈发凸显,离岸生产基地如何顺利进入这些主流市场,规避类似今年的“东南亚危机”,都需提前进行规划。

东南亚的黄金时代与前车之鉴

提到光伏“东南亚危机”,就不得不说起近来一个同时持有国内光伏、锂电头部企业股票的朋友,就在一周前,他问了能联社一个问题:“光伏在东南亚遇到这么大的事儿,做锂电的不怕么?为什么还要去?”

确实,能联社也观察到,光伏被爆出意欲撤离东南亚,集体东游之际,锂电产业反而对东南亚建厂一事兴致勃勃。

7月5日到15日,短短10天内就有三个锂电上市公司宣布了将在东南亚建厂的规划,分别是亿纬锂能、珠海冠宇和欣旺达。其中,珠海冠宇和欣旺达的工厂计划主要生产消费电池,前者建在马来西亚,后者建在越南。亿纬锂能则表示,将投资32.7亿元左右人民币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

再往前追溯,今年4月,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还曾发布消息称,该国推行新政策促进本土电池制造业发展,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七家中国锂电公司表示“非常感兴趣”,而蜂巢能源的泰国电池模组Pack工厂去年就已开工建设。

其实,对于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来说,布局东南亚从战略规划和投资收益上来讲更好理解,因为当地除了矿产原料外,还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本土需求,市场潜力更是备受期待,再加之人工成本、运输成本、产业链积累和地缘文化亲近性等诸多原因,确实是出海“桥头堡”的理想选择之一。不要忘了,虽然“撤离东南亚”成了今年光伏海外产能的关键词,但此前数年,东南亚产能也为推动中国和全球光伏进入黄金时代做出了极大贡献。但对于储能工厂来说,在眼见的美国贸易壁垒风险下,为何仍选择东南亚,确实值得讨论。

实际上,今年6月,一家锂电储能老牌企业就对能联社表示,公司正逐渐加码出海业务,首个海外工厂大概率会建在东南亚。这家企业的出海业务负责人还称,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正在复刻光伏早年间的路径,只不过速度更快,在出海方面也是一样。而美国对光伏东南亚工厂设置的门槛,也很有可能会复现在储能上。该负责人认为,即使这样,在美国本土储能制造业还无法满足其需求增长的当下,东南亚产能仍“有利可图”。

根据能联社的梳理,在美国今年5月发布的对我国加征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结果中,各类锂电池关税均从7.5%提高到了25%,其中动力电池关税今年执行,而储能电池关税则要到2026年才落地。这一“时间差”也说明了美国对本土储能生产能力的不乐观,在此基础上,如果东南亚产能能够及时放量,在我国本土产能“被针对”之际,就有望复制光伏此前的跳板策略,规避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继续竞逐美国市场(据一位行业分析师称,动力电池亦有类似考量)。

而目前来看,在国内储能电芯、系统价格卷出历史新低之际,美国市场的利润仍然十分可观。其实,在东南亚布局最为积极的亿纬锂能此前就在投资者交流会上披露,在马来西亚建厂的主要目的就是规避美国加征关税的潜在风险。

不过,在锂电企业的海外业务规划中,还是有必要多多参考光伏的“前车之鉴”。东南亚光伏产能辉煌过,但今年美国东南亚关税落地叠加国内持续弱周期,终令行业、企业苦不堪言。隆基绿能总裁李振国近日就在股东大会的会后交流中表示,过去两三年该公司在美国业务、东南亚产能上的损失已达百亿级别,而今年东南亚产能调整造成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开始显现。他还表示,东南亚产能原本就是为美国单子做的,受到限制后,成本差异比较大的地方就要迅速停下来,公司同时也在做其他海外布局的调研,以后会从总体上更谨慎地去考虑。

循“前辈”之路冲向东南亚的锂电企业,不知能否更早做“总体上更谨慎”的规划,至少不至于在关税落地后才匆忙应对。

下一站,去哪儿?

全球经贸格局愈发复杂,制造业“大迁移”尚在进行时,无论对于光伏、锂电,还是其他领域新能源企业来说,出海目的地肯定都不会止于中东、东南亚。

为了更好的规避美国关税等贸易壁垒,光伏此前已掀起“赴美建厂潮”,“组件五巨头”均启动了2GW以上美国本土项目的建设,目前隆基和阿特斯的5GW组件产线均已投产。而半年报业绩表现出色的阿特斯,其在美光伏、储能业务都堪称“风生水起”。能联社还得知,储能领域近年来的新贵海辰储能也将在美国德州投资1亿美元建设年产能10GWh的电池模块和系统组装工厂。此前,锂电头部企业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也均曾宣布过将在美国建厂。

其实,锂电产能的出海较之早期的光伏,明显更趋多元化、分散化,比如,动力电池领域TOP5的国轩高科今年就宣布将在中东北非地区的摩洛哥建设年产能高达100Gwh的动力电池超级工厂,业内普遍认为这一工厂会成为欧洲、墨西哥市场的重要供应来源。前文提及的光储龙头阳光电源是中东地区“最强玩家”之一,该公司目前在印度、泰国设有海外工厂,未来也很可能考虑在中东建厂。

此外,作为美国近岸市场的拉美地区和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的欧洲地区,也都颇受关注,此前被传有意向在相关地区建厂的企业不在少数。

不过,不管下一站去哪儿,提前预防风险都必不可少。比如,在美国建厂要防着包括大选结果在内的政治、政策变动,还要考虑补贴没法落袋或当地出现抗议等等不确定因素。拉美地区的政治气候、营商环境、产业和人才积累情况也尤需注意,想进入欧洲则必须做好迈过不断加高的“绿色门槛”“蓝色壁垒”的准备。

总而言之,新能源企业怀着梦想与雄心出海远行前,也需谨慎规划、防微杜渐,避免一上岸就堕坑落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