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败亡的必然:英王和忠王的战略分歧太大

人文之光啥 2024-08-11 01:07:45

一般认为,晚清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处于诸侯林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始终是晚清朝廷渴望解决,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武昌起义以后,晚清不到半年就关门大吉,其实也和太平天国运动当年给晚清留下的后遗症有关。

但其实,太平天国本身也有过诸侯林立的历史:那就是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的两大军事支柱: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之间的分歧。

1、天京之变后,太平天国局势

太平天国的当家人,在天京之变之前,一直是杨秀清。但是名义上太平天国的元首又是洪秀全。所以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矛盾不断。洪秀全认为杨秀清是权臣,是乱臣贼子,而杨秀清则觉得自己辛苦组织力量打天下,最终却让洪秀全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一点不能容忍。最终由于杨秀清树敌太多,所以导致了不掌握武装的洪秀全,还是得以借助韦昌辉等人的力量,诛杀了杨秀清。

杨秀清死后,太平天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包括北王韦昌辉等人丧生,石达开出走。在经过这番折腾以后,洪秀全似乎真的掌权了。当然,洪秀全的权力基础倒也不牢固。因为洪秀全本身不具备掌握军事权力的能力。所以只能把军事权力委托给部下。但是如何防范部下掌握军事权力以后不反噬自己?那就是不断给自己的部下之间制造矛盾。比如陈玉成和李秀成之间的矛盾,其实更多都是洪秀全挑起来的。

2、隔阂

当时太平天国因为内耗以后,元气大伤。所以清军得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堵。太平天国本来不大的失控地区也出现大范围缩水。所以洪秀全只好找来陈玉成等将领商讨解决之道。

陈玉成认为应该西征:即带领清军在安庆和清军决战。毕竟安庆是太平天国的西大门,如果安庆丢了,清军就能长驱直入兵临天京。但此时太平天国除了军事危机之外,还面临财政危机。所以太平天国又需要夺下江浙一带。这意味着太平军需要西征的同时又需要南征。按照太平天国当时的实力来看,两线作战无疑不大现实。所以当时太平天国的高层经过研究决定:先让李秀成等人带太平军南下夺取苏州、常州等税赋重地,而后抽调精锐协助陈玉成西征。

这个计划其实纸面上来看倒是没什么毛病,但是在执行方面存在问题了。李秀成夺下苏州常州以后,把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陈玉成为了征收军费守卫安庆,所以也派人在苏州等地征收专门的税金。这让李秀成感到很不爽。所以李秀成和陈玉成逐渐有了隔阂。当然这些隔阂起初还是可以化解的。

但随着李秀成在江浙一带久了,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李秀成认为没钱就没法办事儿,所以认为自己应该优先保住自己在江浙一带的地盘。而陈玉成方面觉得,如果安庆守不住,那么苏南一带就守不住,到时候,李秀成的江浙区域也必然会成为战场。

3、暗藏隐患

当然,曾国藩对安庆的猛攻,也让洪秀全不得不考虑抽调李秀成的队伍去救援陈玉成。洪秀全当时指令太平军兵分两路,一路是陈玉成指挥,从皖南出发,绕道进入湖北境内,然后进攻武昌;另一路则是李秀成指挥,从江西进入湖南,绕到武昌西部。这样,就可以通过围攻武昌的手段,迫使曾国藩从安庆撤兵。

兵法上认为这个是围魏救赵。

陈玉成的部队高歌猛进,很快就攻下黄州,并且兵锋直指武昌。此时武昌被陈玉成攻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此时洋人的势力已经决定支持清廷。所以随着陈玉成大军攻占黄州的时候,英国的外交人员就对太平军表示抗议。而陈玉成对于洋人的抗议也有了顾虑,太平军的士气也开始沮丧。同时,洋人又切断了太平军的后勤补给,这让形势急转直下,对陈玉成十分不利。

而这时候,李秀成的部队却没有执行洪秀全的旨意,还带着主力部队在江浙一带磨蹭。最终,还是李秀成迫于内部的压力,不得不才出兵。而李秀成的军队攻下武昌县的时候,又让其他部分的太平军士气大阵。甚至清廷认为,李秀成的介入,怕是要导致整个湖北都落入太平军手里。但其实这会儿,陈玉成的部队也早就撤走了——因为陈玉成眼看李秀成的部队没来,又担心安庆丢失会导致曾国藩袭击天京成功,所以只好带主力撤走。就因为时间差,攻下武昌占领湖北并迫使曾国藩回援的计划泡汤了。

同时,李秀成也担心主力离开江浙久了,会不会导致江浙被李鸿章的清军偷家。所以李秀成也急忙从湖北撤兵。

而从这件事不难看出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和陈玉成的战略分歧。所以,军事上,就已经暗藏太平天国灭亡的隐患。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