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顶峰的五首夏日诗词,漫长苦热背后的清凉和期待

呵呵呵文化 2024-08-06 12:56:36

本文约3100字。

春之生机,秋之凄凉,冬之萧瑟。

到了夏季,那就是无尽的苦热……

无尽的苦热,背后是漫长的等待和悄无声的生长,因为,等待过后,就是那一世界的清凉和一世界的收获。

所以,夏日的诗词,看似苦热漫长,却充满了收获的期待和另一种境界的清凉。

一、“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之夏日山居图

公元1179年(淳熙六年)十一月,已经五十五的陆游奉召返京,却被给事中赵汝愚借机弹劾“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

陆游愤然辞官,重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在山阴又过了五年闲居的山村生活,这五年中,陆游虽然一时一刻也没有放下心中的抱负,但是山村悠闲的生活和美好的风景,还是占据了他那个时候的大部分作品。这首《夏日六言》就出自那五年之中。

夏日六言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这是一幅绝美的夏日山居图。

山雨过后,小溪的水涨高了许多,掩映着两岸的翠色。雨后的夏日夜晚开始凉爽起来,当凉爽的微风拂过刚刚还燥热的面颊,那种无法形容的清爽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

泛舟在小溪中,繁星漫天,那是无比的惬意和松快,诗人仿佛融合到了这美妙的夏夜之中。

星光下,山中溪涧的码头上停着几片小船,于是,诗中又有了人间烟火气。

这时,不知山前谁家的笛声响起,给静谧的夏夜增加了一丝情调。

这一声笛声应该是悠扬的,应该是轻快的,正好与这静谧的夏夜所融合,与诗人安静的心情相融合。

《夏日六言》就是六字绝句。全诗仅短短二十四字,却一句一景,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知,虚实相生、动静相宜、层次分明地将一幅清新、恬淡、静谧、悠远的山乡夏夜图呈现与读者面前,实为写景诗中不可多得的优秀诗篇。

图1 夏日山居

二、“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之清凉世界

夏日雨后风起,寺中一片清冷,唐朝诗人施肩吾写下了这首《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夏日酷暑流火,夏日的风往往也是燥热的,或者是大雨前后的狂风。在这样难熬的苦夏中,能有一爿清凉世界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诗人虽是唐朝状元,却并不求功名,状元及第之后,还未授官,就离开长安,东行江西求道。

所以心静如水的诗人即使在苦热的夏季,也往往能感受到夏日的清凉意境。

全诗的前两句是交代场景,雨后的僧舍之中。

后两句则是夏日的微风吹过池塘,莲叶泛起,鲜翠欲滴的莲叶上,雨珠像水银一样倾泻而下。

这里的夏风过后,写出了一种莲叶泻水银的意境,可谓读后自见清凉。

三、“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之悠悠通达

公元1044年(庆历四年),时任集贤院校理,三十七岁的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

翌年流寓吴中(今江苏省苏州市),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常驾舟游玩,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常与欧阳修、梅圣俞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

在沧浪亭的四年,可能是苏舜钦最惬意的四年,这一天夏季的午后,刚刚午睡醒来的苏舜钦写下《夏意》。

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盛夏的酷热是最难熬的,能够在一个盛夏,有一个清爽的午睡,那是求之不得的美事。

在自己的别院中,幽深清凉,石榴花开满院子,透过半透明的珠帘,花影映了进来。

正是因为小院中周围厚厚的林荫,挡住了外部的热气,才能有如此清凉的世界。

一觉醒来,耳边断断续续的还有睡梦中听到的莺儿的叫声。

笔致轻巧空灵:写庭院,落墨在深深别院;写榴花,则施以帷帘;写绿树,从清阴看出;写黄莺,从啼声听得,句句从空际着笔,遂构成与昼寝相应的明丽而缥缈的意境。

结构自然工巧,悄然入梦,骤然而醒。风格清而不弱,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逸气流转。

图2 沧浪亭

四、“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之夏日情趣

晚唐时期的高骈文武双全,颇具诗才,他“幼好为诗,雅有奇藻,属情赋咏,横绝常流”,被认为是晚唐勋臣中最有文才者。

高骈颇多传奇,历史评价不一,但是他写夏日的诗却是不低于任何一个诗人,这一日,诗人独坐山上凉亭,写下这首《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首句起得似乎平平,其实“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

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

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后两句是历来人们传诵的名句,不仅写出了池水的明澈,楼台倒影的清新,而且想象新奇、比喻贴切,充分调用视觉、嗅觉,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清趣。

暑天里的凉意是不容易描绘的,诗人却巧妙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它。诗中虽未直接说出一个“凉”字,但青山滴翠,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清池送爽,凉风沐发,花香扑鼻,爽气沁肺,显示出满纸凉意。

全篇所描绘的各种景致,构成了一幅有明暗、有色彩、有声响、有香味的美妙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图3 满架蔷薇一院香

五、“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之人生哲理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他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以诗议政,体现了刘基强烈的参政意识和批判精神,承续宋人“以议论为诗”之传统,主观上则因其固有的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使然。诗作情、理兼具,既有社会认识价值,又有艺术审美价值。

这一天夏日,暴雨陡然而至,陡然而止,诗人写下了《五月十九日大雨》。

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这首诗写的是夏日最常见的暴雨的前后片段。

前两句是暴雨时的情形。疾风暴雨,雷声隆隆,暴雨瞬间倾盆而至。“急”、“驱”、“洒”三字形象地表现出夏雨的骤猛。云是“压”的,雷是“殷”的,又说明黑云、雷电的迅疾。

后两句写的是雨后。雨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瞬之间,大雨戛然而止,那兴风作雨的雨龙已经不见踪影,只留下洗刷一新碧绿的池塘和数不清的蛙鸣。

诗里的“一池草色”给人一洗如碧的清新之感,与前文黑沉沉的暴雨形成鲜明对比。

而雷声之后的“万蛙鸣”,两种声音,收到的是一闹一静的不同效果。雨后恬静平和的景象,与前两句磅礴威猛的雨景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片生机。

本诗的前半句写出雷雨交作,气势雄峻;后半句写雨过天晴,平淡恬淡。前雷声,后蛙鸣,两两对照,逸趣横生。

诗人通过写大自然的景况,告诉世人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时间不会长久,一定要坚持应对,暴风雨很快就会过去。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