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之所以成为公认的铁腕领袖,很大一个原因是他在关键时刻总能拿出真爷们儿的气概。
1941年10月15日,他在高层会议上宣布,苏联国家机构、行政机关和工厂将撤离莫斯科,搬到约1100公里外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
据资料统计:在当年剩下的两个半月里,就有779位干部拖家带口先行撤离,反倒是身为最高领导人的斯大林,与贝利亚、米高扬和柯西金等人留下殿后。
轮到斯大林撤离时,他在专列前一言不发地徘徊了很久,最后抽了一支烟,决定不走了。
虽然彼时苏联政府制定了周密的后撤计划,甚至打算成立流亡政府,但毋庸置疑的是,一旦撤离莫斯科的这一步迈下去,引发的连锁反应恐怕是当局乃至整个反法斯西阵营都无法承受的。
斯大林在最后时刻决定坚守首都,不仅是出于他的钢铁意志以及身为领袖的责任心,更重要的是,他目睹了莫斯科城内的惨状,更令他明白“战略撤退”这一步绝对不能走。
有关苏联国家机构撤往古比雪夫的命令出自当局于1941年10月15日9时左右发布的第801号决议。按照安排,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苏联最高委员会、总参谋部等重要国家机构都在撤退之列,列宁遗体将被转移,外国使团也会受到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内务部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要防止敌人渗透,更需要维持秩序,以防诸多单位陷入混乱。而作为内务部的领导者,贝利亚之所以还留在莫斯科,是因为他有一项颇为艰巨的任务——毁灭。
原来,苏联政府对彼时的局势做出判断,倾向于认为莫斯科已经失去了守住的可能。因此,当局决定实施“焦土政策”,把搬不走的工厂全部炸毁,尽可能地破坏基础设施,以富丽堂皇、艺术价值极高而享誉世界的莫斯科地铁也在其中。
第801号命令下达次日,莫斯科地铁自落成以来首次停运,有资料称军队甚至已经派出人手准备拆除,就等上面一声令下。
然而,这一举动却引发了可怕的连锁反应。
事实上,当冯·博克的部队拿下基辅,将苏联实力最强大的方面军数十万人摧毁后,一股悲观情绪开始在莫斯科城内蔓延。坊间传闻称“官员们打算把百姓丢下逃跑”,有不少市民对此深信不疑。
随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继续迅速推进,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一带的几十万苏军也被逼入绝境,苏联已几乎无兵可用。虽然撤退命令被列为“绝密”,但干部们拖家带口地撤走都被市民们看在眼里,眼下地铁又被关停,明眼人看来这是高层放弃了首都的信号。
不少市民陷入恐慌,他们第一时间收拾好细软涌向车站,这大大加速了城市的瘫痪。各大交通要道发生堵塞,10月16日15时许,通向城外的一座桥梁挤满了人,车辆寸步难行。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挤进桥上的卡车,车上的乘客与试图上车的人爆发了激烈的“攻防战”,前者寡不敌众,被人用行李砸得晕头转向,最后像丢垃圾一样被人扔下车。
然而,还没等胜利的一方坐下,新一轮“战斗”便开始了。有趣的是,人们沉迷于这样的争夺,反而忘了自己目的是为了逃离这座城市,上述这一幕是一位名叫里奥·拉斯基的市民后来回忆时讲述的。
另一方面,仍然身在城中的百姓也无心生产工作,工人们纷纷向领导讨要工资,冲进办公室后才发现领导们早就跑了。人们茫然地冲上街头,绝望和无助感渐渐演化成愤怒,他们开始在街头打砸斗殴;弱者挥刀砍向更弱者:不少妇孺老人在混乱中被抢劫,甚至是被活活打死。
记者尼古拉·维尔日比茨基记录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状况:暴动发生时,街边还有不少警察,对此却个个无动于衷——他们没有接到来自上级的任何指示,再加上民愤难填,警察们便乐得作壁上观,甚至悠闲地抽起了烟。
混乱持续了几天不见好转,反而愈演愈烈,以至于苏联高层不得不在3天后,也就是10月19日下达了另一条命令:全城实施戒严,警察面对暴乱煽动者可不经请示先斩后奏,且不会在事后受到追究。
您还别说,虽然这道法令乍听有些不讲道理,它却反而收到奇效。因为法令的出现,相当一部分市民恢复了镇定,在他们看来,这是当局决心拱卫首都的证明。
虽然对外态度强硬,但从史料来看,彼时苏联高层仍然对打退德军不抱信心。当局已做好组建“流亡政府”的准备,斯大林拒绝了丘吉尔的邀请,将“流亡政府”驻地选在了印度——最高领导人私人翻译别列什科夫透露,斯大林作出这一决定的初衷,在于他想尽量避免寄人篱下的尴尬。
此外,内务部还将不少武装部队化整为零,部署在城市各个部分,一旦莫斯科被德军控制,那么这些部队会立马不断制造麻烦,尽最大可能消耗德军的精力。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常说人心一旦散了,再凝聚起来也难了,斯大林又何尝清楚这个道理呢?眼下的状况已十分明确:最高领导人还在莫斯科呢,民众就险些陷入无政府状态,一旦当局彻底放弃首都,即便善后工作做得再好,哪怕苏联国家机构与政府部门全部全身而退,无论是苏维埃政权还是他这位领袖,恐怕在军民眼里就再也不值一提了。
往更具体的方面讲:斯大林的统治根基,很大一部分建立在他的个人政治威望之上,一旦后者崩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恰恰是他无法承受的。
因此,无论于公于私,一切正如苏联在二战中宣传的那样:“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因此笔者认为,以斯大林刚强的性格,他坚守莫斯科的决定并非是在专列前临时定下的,而是他一早就做好了打算。
斯大林需要一番动作,高调地向苏联军民宣扬自己的决心。1941年11月7日,他力排众议,延续了苏联“十月革命节”阅兵的光荣传统。
为防止德军破坏阅兵,当局有意将阅兵提前了一段时间,这就导致不知情的媒体错过了苏联领袖的现场讲话。因此,如今保留下来的那段历史影像资料,其实是事后在室内补拍的。如果您看得仔细,便会发现他讲话时嘴边没有哈气。
此外,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能看出令人担忧的一面。
正如我们刚刚所说,当苏联首都陷入混乱时,人们阴暗的一面彻底暴露:强者欺凌弱者,弱者则挥刀向更弱者。无法逃离城市的民众干脆搞起了打砸抢,他们将困兽般的火气撒在小孩、妇女和老人身上,有不少女性被暴徒活活勒死,老人被当街打死,财物洗劫一空。
正如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不断强调的那样:人性一旦失去约束,呈现出的另一面实在令人不寒而栗,历史将这一点阐述得非常详尽。
写者文化![点赞][呲牙笑]目睹城内惨状?留下来继续祸害?[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点赞][点赞][点赞]
据说是被包围走不了了
不是英美强烈要求斯大林留下,不然就断了援助!
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