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阅读:怎么让孩子读懂书而不是读完书?

萌妈小教室啊 2024-03-27 02:21:06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咱们就来聊聊关于阅读的话题吧。很多父母可能都有这么一个困扰:给娃买了不少书,自己也带着他们一起读过,可是转头没多久他们就完全忘记了那本书讲了些什么。怎么让孩子读懂书而不是读完书呢?对于这个问题,萌妈想先请各位家长扪心自问下:我们这些大人,又有谁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书了呢?可能没有几个敢这么说。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大约是在三年前。那时小萌刚 5 岁,一天,他嚷嚷着让我给解释,幼儿园老师教他们唱的古诗,到底是什么意思——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开始,我以自己熟悉的角度,从字词的角度跟他解释道:朝,就是早晨;辞,就是告辞、离开;白帝,就是白帝城,一个地名……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一大早就离开了白帝城,这时候看到了一片彩云……小萌:那「间」是什么呀?我:「间」就是中间,意思是自己离开的时候就像是身处彩云中间。小萌:为什么李白会在彩云中间?他飞上天了吗?我:因为周围都是彩色的云朵,他感觉自己所乘的小船,被彩云环绕在中间。小萌疑惑地看着我,于是我查了一下,才发现: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原来白帝城在山上,早晨起雾,山上云雾缭绕,下山的时候仿佛置身云间,这才是「彩云间」的真正由来!不是李白飞到了天上的云里,而是白帝城本来就在山上,被云雾包围呀!于是,我修正了自己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一大早就离开了白帝城,当他下山时,看见清晨的云雾缭绕山间,又被朝阳染成绚烂的彩色,将他围在中间。小萌开心极了:好美!彩云好美!他这么一说,我又忽然从「彩云」联想到「七彩祥云」,顿时心里一惊:难不成李白这人生性狂诞,他说自己辞别之时身处「彩云间」,其实是在暗示自己宛若驾着七彩祥云的修仙之人吗?又或者,他暗示自己的前路一片光明,其实是在暗讽白帝城?应该没错了,记得我念书时候,老师讲过白帝城是李白被贬之地,忽有赦书,让他得以离开,心情畅快也是自然!那回头再看……「彩云间」的意象,难道是李白说自己时来运转,有彩云祥瑞相伴?小萌的话突然点醒了我,从这样的立足点出发,我仿佛突然「读懂」了李白写这首诗时,内心的喜悦之情!这时候再来看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这里说的真的是「猿」声吗?是,但也不一定真是!所谓的「猿声」,怕不是将那些曾经辱骂和非议自己的言语比作猿声;而那些指责和污蔑自己的人,可不就是「猿猴」类的畜生,「低人一等」了吗?哈哈,李白可真是有意思!说到这里,我自顾自地笑了起来。小萌问:那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呢?轻快的小船,穿过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重山峦。嗯,这是诗词的字面意思,但我想,李白试图表达的是自己轻快的心情:自己就如一叶扁舟,任过去有千重万重的艰难险阻,趁得势之际,也都轻松越过了!更有趣的是:万重山的「重」(chong),看起来是在说很多,实际上这是个多音字,也读重(zhong),刚好和轻舟的「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回过头来看全诗的结构,突然发现更有意思了:朝辞白帝彩云间:主题是颜色,有「白」有「彩」,是李白用眼睛在观察;千里江陵一日还:主题是时空,有「千里」也有「一日」,对比突出速度;两岸猿声啼不住:主题是声音,有「声」有「啼」,是李白用耳朵在聆听;轻舟已过万重山:主题是重量,有「轻」有「重」,也在用对比突出速度。这个行文结构,真是太漂亮了!四句诗,四种不同的角度,每个主题都至少有两个关键字与之呼应!在那一刻,透过和小萌的交谈,我仿佛隔着时空的洪流,领会到了李白那一刻的快乐:是的,我要离开了!现在的赦书,证明过去针对我的流言蜚语都是污蔑。我恨不能早些、再早些离开,于是我一大早就动身出发,出发的时候山上的云雾还未曾散开。我已有赦书相护,仿佛置身彩云祥瑞之中,虽然江陵有千里之隔,但很快就能抵达。这一路走来,那些诽谤我的东西们,你们尽管说去吧!你们的讥讽就如两岸的猿声般,虽然不停鸣叫,却始终只是牲畜之言。我已乘着这一叶轻快的小船,度过了无数沉重的时刻,早把你们抛诸身后!我酣畅淋漓地说完了这段话,小萌拍着手笑了起来。他才 5 岁,还未经世事、不涉险恶,大概无法理解李白的心情,但我那时畅快地、略带表演的解读感染了他,让他沉浸在这样的意境当中。但是,上面的解读,并不代表我真的读懂了这首诗。也许,李白自己都没有想那么多;也许,只是我在过度解读。而且,我非常肯定的是,如果小萌有朝一日将我上述解读写在卷面上,大概率被判 0 分……但是,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就一定是错的吗?就一定没有「读懂」吗?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诗无达诂。讲的是《诗经》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后来又被文学批评家引申为文学作品的解读,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这个问题:如何让孩子正确阅读,怎么让孩子读懂书而不是读完书?一时间,竟令我无从作答!毕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的文学作品,恰恰能激发人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感慨!如果说我从义务教育一直到高中毕业,都相信这个世界上充满了「正确答案」,那么从我在人大念汉语言文学,到我走上社会以后,越发觉得,哪里有所谓的绝对正确的答案——而如果没有,我们又何从判断孩子是否「读懂」了书?就像在小萌提起《早发白帝城》之前,我还一直以为「猿声」就只是「猿猴的声音」,未曾真正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心境!我猜,有些家长想问的大概是:孩子狼吞虎咽地读完了书,却记不住,更无法理解书中的含义,该怎么办?在此,我想提供三种不同的思路(方法2是最实用的)。方法一: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自然就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积累,既有二手经验(不断读书、学习)的积累,也有一手经验的积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是典型的东方哲学思想,提倡一点一滴的努力,孩子读得多了,自然就能把很多知识的碎片串联起来,开始领会其中的关联,也逐渐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前几年很多外语教学讲「沉浸式教学」,讲语感培养;其实这只是新鲜词,并非新鲜事。古时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还有《千字文》《三字经》,以及早期学习从四书五经入门,都是让孩子沉浸式学习古人的典籍,逐渐理解文意。方法二:从文到图Inquiry也分好几个级别,3~6岁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一起动手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可能是最有效的。不用拿很多线去串联,只需要先按照时间顺序,列出文章中出现的物体,再试图用画图来表达意义,其实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我们就可以列出几个关键词:朝:早上辞:告辞、离开白帝:白帝城彩云:彩云这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鼓励孩子把「看图写话」反过来,尝试「听话绘图」,描绘一幅画,大致如下:手残,但应该不影响理解……把诗里的要素都画进去,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了!慢慢地,孩子就会看到文字描述的时候,开始在脑海中描绘出画面,从而能快速理解文意!方法三:主题式学习围绕孩子感兴趣的文章,可以将知识点不断展开。例如:「朝」的意思是「早上」,而它还可以组词为「朝阳」「朝霞」「朝气」这个字同时也是多音字,可以读作chao,例如「朝拜」「朝向」「朝代」然后继续往下展开:「朝阳」是早上的太阳,那你知道晚上的太阳是什么吗?对了,是「夕阳」!然后开始去介绍时间的概念,例如早上、中午、晚上。说到中午和太阳,又可以给孩子介绍「日晷」试着动手制作一个简易日晷,看看影子的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到钟表的概念看看这个时钟,是不是和日晷很像?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总之……可以沿着孩子感兴趣的主题,一路延展下去……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不断帮助孩子梳理和建立知识体系,当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时,可以更快判断新的知识点位于知识图谱的哪个层级,和其他知识点的连接是什么!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太费妈(爸)!孩子在阅读的早期,如果我们不能做到方法二、方法三,那就用对家长来说最简单的方法一:让孩子多读,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同时根据他读过的内容提几个问题,帮助他回忆和理解,慢慢就能让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起来。我比较反对的是:快速找几个答题套路,让孩子先记住,再去套用。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真的不要太过着急。他只要看读书、肯思考,我们要做的无非是:为他选择好书(可以优先参考教育部的《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这是官方推荐),然后——静待花开!

互动话题

你最近在和孩子读什么书呢?一起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END

我是萌妈Cecilia,一个学术型的二胎妈妈如果你有什么关于亲子的疑惑或问题欢迎给我留言或发私信科学养育,愿每个父母都能和孩子一起成长*文中部分配图来自免费图片网站pexels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