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心,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讨生活不易

夏天陈小舒 2024-09-06 10:34:43

开学了,家长们纷纷松了口气,一整个暑假和娃高强度相处,身心俱疲,烫手的山芋终于又交到学校手里,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要留一点空隙 彼此才能呼吸”

都说刚开学的这段时间,家长要给孩子们紧紧皮、收收心。

为什么不是开学前?开学前大家都在熬夜赶工,家长督工/亲身上阵,焦头烂额,实在是没有闲情逸致去畅聊新学期的目标和理想。

然而,同事前两天分享的一段和女儿的聊天,让我突然意识到,比起让孩子收心,或许我们更应该和孩子谈谈心。

同事问女儿对新学期有没有什么想法,聊了聊“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本意是想给孩子打打气、加加油,挖出学习的动机和动能,结果孩子回答:

学习好的孩子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学习不好的人,在学校里会像一只老鼠,被各种驱赶各种骂,我不想当老鼠”—— 这是孩子的原话。

我听了觉得很心酸,也很震惊,震惊是因为现在这个教育环境下,很难相信还有老师会明晃晃地把成绩不好的孩子当成是“老鼠”(顶锅盖,后面有反转)。

我只知道以前有些老师会讥讽一些不遵守纪律的孩子是“班级的老鼠屎”。

印象很深的是高中一次班会,学生们上台去讲自己的心声,当时我们学校一半走读生,一半住校生,我记得有一个男生说他以前成绩不好,做什么都不对,经常被老师当作背锅侠。寝室里,或者一群学生做错什么事,他都会被老师盯上,被骂,其它同学也会把过错都推到他身上。

自从他成绩好起来后,就感觉自己在整个班级、同学之间的地位就好了很多,老师对他态度的改变,也影响同学对待他的方式。他说以前同寝室的男生都会让他帮忙去打开水,成绩好了之后,他终于可以自信地拒绝。

可是,反转来了,正当我们准备痛批这个伤害学生的“坏老师”时,同事却说,“坏老师”并不存在,“老鼠”是孩子们自己“悟”出来的——

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成绩被当作学校生活里唯一的评价标准,孩子们循着排名高低找到自己的定位,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落入到底层。

了解到这是孩子们自己体会到的“生存法则”后,更觉得沉重。对于孩子来说,TA们学习的动机不仅是考学和竞争,还为了在班级这个小的社交生态中,自己的“地位”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不谈心,不知道孩子在学校“讨生活”不易,小小的人儿,大大的压力。

我想起外网的一个话题是“我们正在向孩子灌输哪些有害的东西(What harmful things are being taught to children?)”,其中一条高赞评论是这么说的:

没有人真正关心儿童/青少年面临的问题。

父母会告诉孩子说:

“如果你抱着不好的想法,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你觉得学习很难,当你出来挣钱就知道了(学习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了)”

“一个孩子能有多大的压力?”

类似的这些话,使得父母和孩子间的隔阂越来越宽,也让孩子在困境里独自挣扎。大环境优绩主义的“毒”压力,让成年人身处其中都感到力竭,更遑论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每天在学校学习新的知识,接受考试的检验(只要不是过于频繁),结识新的朋友,建立新的关系,压力是对变化和挑战的正常反应。

适当的压力,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孩子朝着目标努力,集中精力,按时完成任务,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也就是韧性。

考试、大型比赛或当众表演会给孩子一定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是短暂的,当事情结束了,或者孩子鼓起勇气直面挑战的那一刻,压力就缓解、消失了。

只有当孩子无法摆脱压力,缺少应对压力的方法,又得不到外界的支持,时间越久,压力会逐渐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压垮孩子。我们称这种压力为“毒”压力。

在学校内,造成学生“毒”压力的来源,学业压力位居榜首,对成绩的焦虑占大部分原因;

社交压力紧随其后,在困境中,友谊是一块浮木,是抵御洪水的堤坝,如果孩子在学校中感到孤立无援,TA更容易被压力淹没。

当学校里众人奉行“成绩至上”,遵循弱肉强食丛林法则,成绩不好的学生既要面临跟不上的学业压力,又因为成绩不好,在社交中被排挤,那就太可怜了。

长期处于“毒”压力下的孩子,即使是面对轻微的压力事件,也可能诱发强烈的压力反应,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年纪小的孩子可能会爱发脾气,抱怨头痛或肚子痛,难以入睡或经常做噩梦;青少年则可能变得孤僻或叛逆,做一些冒险的行为,攻击他人或伤害自己。对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毒”压力都会导致持续的焦虑,难以保持冷静或集中注意力。

“毒”压力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引起体内持续的炎症,在未来患上焦虑、抑郁、哮喘、心脏病和慢性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更高。

精神科门诊里,孩子们的年纪越来越小,人数却越来越庞大。

尽管临床上,国内儿童、青少年确诊的抑郁症患病率很低,仅有1.3%,在小学生群体中出现抑郁症状的比例却高达17.2%。

东亚几个国家都是学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的重灾区,隔壁韩国的比例为17.3%,新加坡为16.9%,最可能的解释就是东亚地区普遍对学术成就的高度重视,随着而来的是更繁重的学业压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煤矿里的金丝雀”,在过去,金丝雀被用来检测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和其它有毒气体。

金丝雀最早闻到有毒气体,停止鸣叫,失去知觉,从木架上掉下来,以此提醒矿工撤离。

内心更加细腻敏感的孩子就像“煤矿里的金丝雀”,最先承受不住“毒”压力的伤害。

如果“毒”压力浓度继续增加、蔓延,不仅是敏感的孩子,大部分孩子都会感到痛苦。

最理想的情况是,让孩子离开“毒”压力的环境。

但出于现实的原因,大部分情况下,转学并不容易,并且也可能只是从一个难以忍受的环境,跳到另一个稍微没有那么难受的环境,没有绝对无压力的环境。

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让孩子感到安全、被爱和被关心,是对“毒”压力最好的缓冲。和孩子谈谈心,拉近我们和孩子的距离,知道我们爱TA,接受TA,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我的体会是,当孩子在倾诉一些负面情绪时,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去听,孩子越大,家长越需要学会“闭嘴”。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

1、不加批判地倾听,避免说教。孩子在心烦意乱时,我们急于发表意见,TA是听不进去的,还会让话题提前结束,失去进一步聊天的可能。

2、不过度共情,有时候孩子只是想发泄情绪,并不需要我们提出什么建议或者帮助。孩子会夸大其词,把当下最强烈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过度共情,反而会激化孩子的情绪,结果第二天就发现终究是“错付”了。

比如孩子和另一个小伙伴吵架,你过度共情比TA还上头,结果隔天两个人又和好如初,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情实感、念念不忘的只有家长😂。

3、不把事情想得太糟糕。当孩子带着担忧来找我们时,我们可以表现得更冷静、理性一些,为TA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来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把事情说得更糟糕,孩子会更焦虑,“向父母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下次就不愿意再来了。

说到与孩子谈心,刚巧我们家就有两个“极与极”,酒酒很健谈,和他沟通,他能把学校里一天发生的事哐哐倒,还要加上他起伏的情绪。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