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夜宴)
公元925年,一场送别晚宴在洛阳皇宫中举行。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宫宇被璀璨的灯火点缀的如梦似幻,金碧辉煌。
丝竹管弦齐鸣,舞姬身姿曼妙,珍馐佳肴,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这场宴会的举办者,是后唐庄宗李存勖,而被邀请以及要被欢送的人,是后唐大臣孟知祥。
当时,李存勖已经开始了他一统天下的计划,前不久更是派出了大将郭崇韬平定了前蜀。
这前蜀既然平定了,那么李存勖必然就要派出他所信任的大臣到前蜀去驻守,去留后。
郭崇韬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从郭崇韬出征以来,外界对郭崇韬的风言风语,那就没断过,说郭崇韬违纪违法,说郭崇韬贪污腐败,甚至说郭崇韬要谋反自立。
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个皇帝,在这样的舆论和影响之下,也难免对功臣起猜忌之心。
诚然,郭崇韬可以说是李存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臣子,他们相互成就了对方辉煌的人生,他们拥有不可磨灭的经历。
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在已经日渐昏庸的李存勖看来,所谓过去,其实都是虚假的,而总是回忆过去,也只不过是将自己置身于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过往的君恩臣节也早晚会不复存在,迟早都会变成血淋淋的现实。
什么是现实?
现实就是,当年的信任,会变成今日的猜忌,当年的情谊,会沦为如今的缄默。
(后唐重臣 孟知祥)
繁星隐,明灯黯,猛兽擒,猎骑闲。
何况,皇帝的身边,今日已经有了新人孟知祥。
孟知祥,字保胤,河北邢台人。
祖父孟察,是河北刑州的一个小校,父亲孟方立,是河北地区的军阀,曾经割据一方,后来在战争中落败,自杀而死。
您看,孟知祥出生于军人家庭,而且又在河北地区,那就少不了和后唐,和沙陀李氏打交道。
这孟家落败之后,孟知祥就跟了当时的晋王李克用,李克用很赏识孟知祥,还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孟知祥。
史料在说法上有些不同,有的说李克用嫁的是侄女,有的则说嫁的是李克用的女儿,反正孟知祥要么是李克用侄婿,要么就是李克用的女婿。
而且,孟知祥后来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克用的弟弟,李孟两家可谓是亲上加亲。
李克用死,执掌后唐的,就变成了李存勖。
孟知祥这个人,早年的事迹,其实不太多,也很难说他有什么仇敌或者要好的朋友,他在后唐任职的大部分时间里,和他有密切交集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郭崇韬。
在李存勖治下,孟知祥最开始的职务,是中门使。
这个中门使,就相当于是枢密使,而且还是那种整天在皇帝身边的近臣,权势很大。
我们知道,这李存勖啊,做皇帝之前和做皇帝之后,那完全是判若天渊,截然不同,尤其是登基之后,李存勖是肆意杀戮大臣,屠刀猛猛挥动,其实这种情况,严格说并非从李存勖登基后才开始,李存勖快要取得半个天下之前,他已经有点这个迹象了,所以这搞得孟知祥是很害怕。
别人还没有那么害怕,孟知祥尤其害怕,因为他这个中门使整天就在李存勖的身边转悠,孟知祥一天到晚是汗洽股栗,动心怵目,他老害怕了,他总感觉头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危”字忽明忽暗,生怕哪天李存勖气不顺,顺手把他也给杀了,于是他就向李存勖请求,说皇帝啊,我才疏学浅,中门使这样的要职我干不了,您还是让我干点别的吧。
(含恨而死 郭崇韬)
李存勖呢,倒是没有在意,他说让你干别的可以,但是问题是,你调职了,那中门使的位置空缺了,谁来顶替呢?
恰好,这个时候的郭崇韬正处在寻求事业上升的状态,于是孟知祥就推荐郭崇韬来接替自己这个中门使的职务。
可以说,孟知祥对郭崇韬是有提携之恩的,郭崇韬当时也非常的感谢孟知祥。
可是我们想一想,孟知祥推荐郭崇韬接替自己做中门使的这个行为,其实很难评价。
你说孟知祥是好心吧,他明知道中门使是那么危险的位置,搞不好就会被皇帝给杀掉,他还推荐郭崇韬,这不是把郭崇韬往火坑里推么?
你说孟知祥不是好心吧,这中门使又的确是肥差,谁都羡慕,谁都想干,你说中门使是火坑,那还说不准有多少人想要往里跳呢,而且以后事来看,郭崇韬也的确需要孟知祥的这次助力,来为自己的仕途更上一层楼。
人间情,天下事,往往是仰而求者难,俯而拾者易,是非对错,有时候也要学会辩证来看。
至少,郭崇韬很感激孟知祥,所以后来郭崇韬平定前蜀之际,庄宗问谁可管理蜀地,郭崇韬第一个推荐的就是孟知祥,这不是随便推荐,而是还人情。
那边郭崇韬平定蜀地,即将班师回朝,这头孟知祥就被任命为了成都尹,节制西川和剑南,庄宗还热热闹闹的为孟知祥办了一场欢送晚宴,席间是“酒酣,语及平昔,以为笑乐”,就是说君臣二人喝了不少酒,借着酒气,他们回忆起了过去,聊起了以前的事情,心情很愉快,气氛很欢乐,可见这对君臣感情不错。
喝酒吃饭的间隙,李存勖还秘密交代孟知祥,说我听说郭崇韬在蜀地想要谋逆自立,所以你到了蜀地之后,就替我把郭崇韬给杀掉。
(自取灭亡 李存勖)
孟知祥一听,他是大惊失色,颤骨骇心,连忙劝谏李存勖,说皇帝啊,郭大帅毕竟是重臣,对国家有功,臣下到了前蜀,替您详细查证,如果郭崇韬没有问题,没有二心,还是让他班师后面见陛下,亲自陈情吧。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孟知祥的人格还是没有崩坏的,他和郭崇韬在政治环境中还是属于互相帮助的盟友关系的。
李存勖没有再说话,只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君臣之间接下来也是闲聊叙旧,不胜感慨,谁都不知道他们下一次再见面会是何时,谁也无法预料到,这其实是他们的最后一面。
926年,孟知祥抵达蜀地成都赴任,本来想着和郭崇韬老友相聚,可是孟知祥到成都的时候,郭崇韬已经被冤杀了。
听闻郭崇韬的死讯,孟知祥颇有一些兔死狐悲的感觉,他也说不清楚此时他内心的感受,只是隐隐间感觉到有些不安。
或许就在这一刻,孟知祥意识到了,也许自己和郭崇韬在皇帝的眼里,其实都是一类人呐。
孟知祥既然到了,那么李继岌就没有留在蜀地的必要了,当即班师,开始返回洛阳。
大军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后唐朝廷从洛阳派出了一位使者,赶到李继岌的军中,带来了庄宗的诏令。
诏令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后唐西平王朱友谦因罪已经被处死,使者这趟来,是下达最新的命令,那就是因为朱友谦的死,同时还要把朱友谦的儿子朱令德给杀掉。
(身死族灭 朱友谦)
这个朱友谦啊,值得一提,而且是很值得一提。
朱友谦,字德光,许州人,年轻的时候是军中士卒,因为在军队中有了过错,也许是要打板子,也许是要杀头,朱友谦不愿承担处罚,就逃走了。
天下大乱,逃兵能有什么好的去处?朱友谦干脆落草为寇,做了强盗,时常拦路打劫,危害百姓。
朱友谦有大志向,他知道做强盗绝不是长久之计,这个“职业”也不会有前途,于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脱离了他强盗的身份,赶赴陕州,重新投军去了。
当时的陕州节度使,是一个叫做王珙的人,王珙这个人,手段强硬,严厉残酷,据说军中只要有人得罪了王珙,王珙必然杀之,杀完了还不算,还要把被杀之人的人头摆在自己案前。
放眼天下大势,群雄并起,王珙只不过是狖轭鼯轩,窃得此位,加上他对待士卒的方式实在是太过令人悚惧,因此朱友谦虽然投身于王珙,但是很不服他,对他也没有忠心可言,后来干脆联合军中一个叫做李璠的将领发动兵变,杀掉了王珙。
王珙死了之后,李璠和朱友谦就投诚了朱温,朱温于是把李璠升为了陕州节度使。
这很好理解,当时朱友谦是军校,而李璠是牙将,按照这个来说,升职的也该是李璠。
(唐末枭雄 朱温)
但是,朱友谦对这个安排很不服,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功劳才是最大的,于是他干脆又起兵反抗李璠,把李璠给赶跑了。
朱温呢,要的只是陕州的安定,陕州安定了,他才方便来往于陕州去攻打他当时的老对手李茂贞,所以他无所谓陕州到底谁当家,李璠被赶跑之后,朱温又把朱友谦给提拔了起来。
乱世嘛,什么王珙,李璠,朱友谦,对朱温来说只是小角色,甚至就连当时的朱温,也未必拿自己当做什么大人物。
军校可以谋杀老节度使,新节度使上台了,也可以被拉下马,这个世界上好像什么都可以轻而易举的被改变。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一句话:
令人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这个世界所佩戴的精致的,漂亮的面具。
而唐末五代,连面具也不用戴了,没有人屑于伪装,因为当斧钺加身之时,伪装也没用。
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大部分人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在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世道之后,他们也就只会做一件事了,那就是——活下去,不择手段的活下去。
参考资料:
《旧唐书·王珂传》
《新五代史·孟知祥传》
毛辉霞.后梁入后唐将领研究.安徽大学,2021
曾国富.孟知祥为什么能割据两川?.天府新论,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