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作为人类走向群星的前哨站,现已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
国际上,马斯克的SpaceX已向地球轨道发射约7400颗星链(Starlink)卫星,这些卫星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可以向地球各个角落提供网络服务;在国内,商业航天也展现出了强悍的竞争力,2023年中国全年实现火箭发射67次,其中民营商业火箭发射13次,由上海政府牵头的中国版“星链”千帆星座计划也已完成四次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到54颗,中国卫星产业生态加速形成,航天产业版图正徐徐展开。
在此背景下,2025年1月2日,专注于航天测控管理和航天数字仿真业务的中科星图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920116 简称:星图测控)成功上市,成为A股商业航天测控管理第一股。
全球抢占太空资源,低空轨道陷入拥堵困境商业化是航天产业发展必然趋势,在具体应用上,卫星通信、地球观测和太空旅游是商业航天的三大主要驱动力。当前卫星通信与地球观测等领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而太空旅游作为新兴领域,虽然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在市场巨大,预计未来将成为商业航天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此外,航天产业作为国防军工建设的重要一极,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发展航天,是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扩大至数千亿美元,并仍在加速成长。根据SpaceFoundation统计数据,2023年全球航天市场规模为5700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为4450亿美元,同比增长5%,占比78%,占主导地位。
然而太空轨道资源是有限的,在国际上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属于稀缺资源。21世纪以来,多个国家和企业发射卫星抢占太空轨道资源,导致近十年来在轨航天器数量指数级增长。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在轨工作航天器已达到9850个。
近年来,太空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2023年,联合国旗下ITU发布的《Handbook on Small Satellites》(小卫星手册)中提到,已有超9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卫星发射计划。
这导致太空交通环境日益严峻,哈佛天文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提到,随着轨道越来越拥挤,卫星运行将堪比在没有红绿灯的暴风雨天气飙车,相撞风险会急剧上升。2021年时,星链卫星就曾数次险些与我国空间站相撞。
“拥堵”困境下,航天器在轨管理系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自研“洞察者”平台,为我国商业航天保驾护航航天测控是航天器升空后天地通信的关键链路,发挥天地之间信息传输的“高速路”作用,能够对航天器进行跟踪测量、接收星上遥测数据、发送遥控指令进行航天器的姿态控制与轨道控制等,常被比喻为“航天器的生命线”,是航天产业高度专业化的细分领域。
在各国争夺太空资产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航天测控已成为航天器应对复杂太空环境、恶劣太空安全形势的关键,是航天器发挥性能、维持寿命的决定性因素,更是“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太空资产至关重要的工具。
星图测控是国内专业从事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航天数字仿真是航天产业在数字仿真方向上的细分领域,通过模拟航天器入轨、在轨及离轨等全生命周期的仿真环境,优化航天任务;航天测控管理则是提供航天任务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测控管理服务,为火箭发射、航天器在轨运营、卫星通导遥等提供技术支持。二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前端模拟”和“中后端操控”。这两项业务场景叠加,几乎能够覆盖任何一颗卫星从筹备到发射、作业全生命周期的测控工作。
同时,星图测控自主研发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国产自主可控的洞察者系列产品,成功打破了海外企业在该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
该系列产品包括洞察者基础平台(洞察者空间信息分析系统)和洞察者应用平台。
其中洞察者基础平台是航天领域的计算分析软件系统,相当于一个“超级大脑”,用于支持航天任务的设计、测试、发射、运行和任务应用全过程,采用可视化方式完成用户输入和分析计算结果的直观展现,通过完整的专业计算分析算法提供对航天任务的设计分析和仿真验证。
洞察者应用平台是在洞察者基础平台的基础上,针对商业航天测运控方向拓展而来,根据航天测控管理和航天数字仿真领域需求,公司研发出了“天路”“天控”“天感”“天仿”“天训”“天视”六大应用平台,能够相互组合、搭建出丰富的航天系统解决方案。
凭借其技术自主性、全周期分析支持、关键技术攻克、市场认可度高以及智能化处理能力,“洞察者”系列产品为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持。
中科院控股实力突出,丰富成果助推业绩稳增随着世界各国加大太空开发投入,太空竞争加剧,用户对于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稳定性、精确度、快速响应、成本效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新的卫星应用场景,尤其是巨型复杂星座的需求,需要将轨道动力学、姿态动力学、控制学等航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业内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支撑。
星图测控创始团队及核心技术人员来自于国家航天测控单位,有着多次参加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承担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经验。且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其拥有20余个国家级/院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已基本形成了空天信息领域高起点、大格局、全链条布局的研究方向,在国内空天信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国有股东背景及核心技术团队的大型国有航天单位研发经历,铸就了星图测控的硬科技底色,公司始终将创新研发放在第一位,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4年6月,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647.77万元、2,192.02万元、2,781.79万元、1,279.4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5.81%、15.50%、12.15%、15.73%,并在此期间开展了“商业航天星座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基于北斗天基的商业航天测运控关键技术攻关及验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取得创新成果。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星图测控已在航天领域拥有 32 项已授权发明专利及 189 项已登记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依托航天器高精度轨道、姿态、控制计算,测控资源智能筹划与调度,卫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测控装备一体化设计与智能管控等核心技术,星图测控成功攻克航天动力学高精度算法、多类型测控资源装备调度、巨型星座并行管理、一体化全功能地面站建设等关键难题,并已得到特种领域、商业航天客户的广泛认可。
这一点体现在公司业绩上,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星图测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 10,423.76 万元、14,146.49 万元、22,903.52万元,年均复合增速达 48.23%;同期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485.00 万元、3,032.29 万元和5,080.24 万元,盈利能力快速提升。
而随着公司持续开展地面站设计与建设、测控中心设计与建设等新服务,星图测控业绩发展迎来新的增长点,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6,283.14 万元,同比增长34.34%,实现归母净利润 5,020.74 万元,同比大涨82.10%。
商业航天驶入快车道,把握历史机遇加速创新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突破。
年初,“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增长引擎之一。随后,包括北京、广东在内的多地政府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
与此同时,2024年8月和12月,我国两大“万星”星座——千帆和国网相继开始组网。按照规划,“千帆”星座将在2025年底前发射648颗卫星;2026-2027年发射648颗卫星;2030年底前,实现15000颗卫星的部署。而“国网”星座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预计在未来5年内发射约10%(1300颗),到2035年完成全部卫星的发射。
此外,2024年11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正式投入使用,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介绍,2025 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预计“月月有发射”任务,使得中国商业航天在发射资源上进一步扩容。
作为商业航天的关键支撑技术,航天测控管理通过提升商业航天器使用效率、节约商业航天器运营成本,能够显著改善商业航天经济性,已成为商业航天扩张的倍增器。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将创造旺盛的航天测控管理市场需求,以星图测控为代表的国内航天测控、航天数字仿真企业有望深度受益。
本次上市,星图测控拟将募集资金用于“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基于 AI 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项目”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其中商业航天测控服务中心及站网建设项目分位两部分,一是在合肥建设测控中心,二是在我国西部、东北、南部等地建设地面站网,整体上是开展航天器测控及其增值服务。该项目将建设一流测控空天基础设施,提供卫星综合在轨服务/管理,建成覆盖阶段全、覆盖区域广、功能全面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测控站网体系。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新增年均营业收入4,183.00万元,新增年均净利润1,454.16万元。
“基于 AI 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和“研发中心建设”则是保障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项目。
基于AI的新一代洞察者软件平台研制项目是将公司核心技术底座“洞察者”系列产品进行迭代、升级。通过该项目,将原有“洞察者”融入智算、超算模块,提升其智能化处理、大规模并行计算等能力;而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则将帮助星图测控提升预研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强对前瞻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的研发布局。
作为国内航天测控管理、航天数字仿真的先行者,本次成功上市无疑是星图测控的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公司致力于在航天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上市不仅是融资工具,更是品牌塑造和市场扩展的良机,随着我国加大航天产业建设,在可预见的未来,国内下游需求将快速增长。借助资本市场的帮助,星图测控将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与行业影响力,在实现业绩持续增长的同时,助力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满足我国航天事业科学、快速、安全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