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儿时的歌谣里,过年就是与“吃”不可分割的美好记忆。从进入腊月开始,北京人就为辞旧迎新而忙碌着,买年货,准备年夜饭,一年中的最后这一个月,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人们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寄予食物之中,从味道到寓意,都要代表甜美、富庶、平安、吉庆……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把房扫;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几代人传唱的童谣,将大年初一之前需要准备的食物细数了一番。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从宋朝便开始了,南宋《梦梁录》记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因为腊八是佛教中释迦摩尼成佛之日,是重要的佛教节日,所以在这一天,寺院施粥也是从古至今沿袭的一大传统。
老百姓家熬腊八粥,并没有什么特定的讲究,八种及以上的食材,根据家人的喜好熬制就好。老北京讲究的就是应时当令,每个节气和节日,食物就是最重要的仪式感。
到了腊月二十三,春节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儿”,不过很多南方城市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是“祭灶”,这对中国老百姓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灶君执掌灶火,管理饮食,《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
对北京人来说,灶王爷生日是大日子,有传说灶王爷原是北京顺义张各人,因为心地善良,被玉皇大帝封为“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也就是“灶君”,北京人喜欢亲切地称灶君和灶君夫人为“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祭灶,灶王爷要回天庭汇报一家人一年的行为,为了让怹(读tān,北京话对第三人称的尊称)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以祭灶的时候一定要有糖瓜儿,又甜又粘,保证怹只说好事。糖瓜儿是麦芽糖,甜蜜中带着一股麦芽香气。
中国北方各省有很多特产糖瓜的村子,糖瓜的原料是大麦和小米,大麦泡出芽,与小米一起粉碎,发酵,就成了饴糖,然后再经过炒糖、拔糖、成型等繁琐的程序,才能制成糖瓜儿,有些地方还会给糖瓜儿粘上芝麻,增加香味。
从腊月二十五到腊月二十九,磨豆腐、炖猪肉、宰公鸡、发面……按照传统这就是开始准备年夜饭的过程了。
磨豆腐,是为了年三十儿做卤炸豆腐,这是北京的一道清真小吃,将豆腐切成三角形,炸成金黄色,用花椒、八角、葱段和姜片煮水。汤汁中加入盐和黄酒,然后下入炸好的豆腐。大火煮8分钟左右,撇除浮油,再用小火煮5分钟,汤汁被吸收到炸豆腐中,即可。卤好的豆腐可以储存几天,吃的时候,按照自家口味用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等调料做成酱料,蘸着吃。
提前好几天炖肉宰鸡的场面在现代城市已经很难看到了,但提前一周置办年货却是恒久不变的过年主题。
北京的各大老字号,是置办年货的重要渠道,从餐桌到送礼,一应俱全。天福号酱肘子、月盛斋的酱牛肉、六必居的酱菜,还有牛街的牛羊肉……这些都是临近春节,大家要争相采购的年夜饭食材。老字号的熟食制品,既可以直接上桌,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的口味再加工,一代一代,兴盛不衰。
若论全国人民点击率最高的北京老字号,应该就是“北京稻香村”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在北京可以买到多时尚、多奢华的礼品,每到春节,回老家过年的人们总还是喜欢拎两个稻香村的“点心匣子”回去孝敬父母,或是赠送亲朋好友,因为它代表了北京的传统味道。
近些年,随着宫廷点心的复刻,“饽饽”这个词又流行了起来。如果询问北京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尤其是曾经生活在皇城根儿下的,他们不管糕点叫“点心”,而是叫“饽饽”。
饽饽是大部分北方人对面食的统称,从元朝到清朝,蒙、满两个民族的语言中都有“饽饽”二字。老辈人忌讳“点心”二字,“点心”源于东晋,是老百姓犒劳军士的“点点心意”;到了明朝变成了贿赂刽子手的“关照关照,点心点心”,被看作不吉利的字眼。后来,北京人就开始随着入关的满蒙语言,管糕点叫“饽饽”了,卖点心的店铺叫“饽饽铺”。
正明斋、瑞芳斋、桂英斋、毓美斋和芙蓉斋曾被誉为北京五大饽饽铺,可惜现在都没有了。如今北京人买点心也讲究买各家的招牌,大顺斋专做糖火烧,百年义利新派巧克力威化是很多人童年的记忆,稻香村做的是南派点心,传统点心牛舌饼、枣泥酥都很好吃,只可惜现在吃不到正明斋的萨其马了……
过年的时候,饽饽铺都会有成盒的点心出售,现在礼盒也越来越漂亮。但在老北京的眼中,那是懒人的选择,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人也懂得,送礼一定要自己挑点心。过节送自己家长辈,就挑合口味,喜欢吃的;送人情,自然要挑好的、贵的、有面子的。码点心匣子也是个技术活,客人挑的不同形状的点心都要严丝合缝地摆在盒子里,不能挤碎了,也不能松了,咣当碎了。打开的时候,还是整整齐齐,满满一盒子,香气扑鼻,这是一种过年独有的喜庆感与满足感。
年夜饭的核心价值是团聚,原来是一定要鸡鸭鱼肉样样齐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美食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大家对年夜饭的期待却越来越小了。不过,应时当令的食物依然不能少,一些传统菜还是会出现在很多北京家庭的餐桌上。
炸素丸子,跟卤豆腐一样,是北京人餐桌上常见的一道菜。素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胡萝卜、粉丝和鸡蛋,将豆腐沥干水分,捣碎,胡萝卜擦丝,粉丝浸软剁碎,把食材混合,加入面粉和鸡蛋,再加香菜末、五香粉,拌匀。油烧至六成热,攥成丸子下锅,小火慢炸成金黄色捞出,大火升高油温,将丸子复炸几秒,盛出即可。
年糕是北京年夜饭不可或缺的,寓意年年高升。与江南用水磨年糕做菜不同,北京的年糕是一道甜品,比较传统的是“百果年糕”。北京年糕多用黄米和江米制作,所谓“百果”也是依照个家口味,大枣、蜜枣、青红丝、核桃、瓜子仁等都可以。很多清真老字号餐厅都有年糕,除了年糕,北京的驴打滚、艾窝窝、椰蓉卷等都是非常好吃的粘糯甜食。
如果是自家制作,可借鉴南方八宝饭,将糯米蒸熟,拿一个大碗,碗底铺一些坚果,在上面铺一层江米饭,再铺一层豆沙,一层江米饭,一层大枣或者蜜枣,最后再铺一层江米饭……厚厚的一碗,压实,再大火蒸25分钟,取出后倒扣在盘子里即可。这样做年糕,简单方便,色泽明艳,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也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一的饺子,通常是零点下锅,寓意“岁更交子”。小时候,一家人吃完年夜饭,打打麻将,放放烟花,然后一边看春晚,一边包饺子,到了跨年时刻,热气腾腾的饺子就上桌了!
初二面,是为了迎接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寓意新年阖家安康,顺顺利利。北京家庭初二都喜欢做打卤面,各家有各家的秘诀,但万变不离其宗,香菇、黄花菜、木耳,以及鸡蛋和五花肉,是必备的,如果年三十有一锅炖肉的高汤,用来做卤,就最完美了。
吃打卤面是有规矩的,卤浇在面条上,但不能拌,因为一拌,就把芡搅合散了。先吃卤,吃到面条露出来,如果有肚子,可以再添一遍卤……最后,再把被汤汁浸泡入味的面条吃完。
初三的韭菜鸡蛋盒子,寓意“家和万事兴”,素馅也能缓解一下前几天的油腻;初四,烙饼摊鸡蛋,若是赶上春节期间立春的好日子,就可以吃顿春饼;破五,早上起来,放了鞭炮,接了财神,中午一家人要一起吃顿饺子,这个年就算圆圆满满过完了。
撰文|Apple 责编|王筱祎
部分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