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四十载春秋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离开军营也已有三十多年。然而,岁月的长河可以带走许多东西,却始终无法冲淡那碗在普通不过北方味儿的烩饼,留在我记忆中的独特香味。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心灵的深处,熠熠生辉。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正在部队服役,青春年少,满怀热血,转眼间步入军营已是第三个年头。当时,我们的部队驻扎在河北省保定这座素有“燕赵故地,都南屏翰”,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城。我们军后勤部门有一座大型盐场,位于渤海之滨的黄骅境内。为了保障部队的食用盐供应,我们时常需要往返于保定与黄骅两地之间。
有一天,我们接到任务,前往数百里之外的盐场,为部队运送食盐。这次运送食盐的任务。出动了两辆卡车,每辆车配备了两名驾驶人员。早饭后,我们一行四人便精神抖擞地出发了。当车子行驶到沧州一个叫做沙河桥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当时还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道路两旁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就在这时,其中一辆车突然抛锚,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冒出一股黑烟。在那个年代,汽车还不像如今这般普及,找到一个汽车修理店并非易事。为了不耽误任务,我们经过短暂的商议,决定让另一辆车先行前往盐场,我和另一位驾驶员则留下来排除故障。
时间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地过去,太阳逐渐爬到了头顶,已是午后。由于车辆故障较为复杂,涉及到发动机的一些关键部件,短时间内难以修好,饥饿感也随之而来,肚子开始不争气地咕咕作响。我们一边焦急地摆弄着工具,一边忍受着饥饿的折磨。环顾四周,除了空旷的田野和偶尔路过的行人,附近根本没有卖食物的地方,而我们出发时带的两壶水也早已喝得一干二净,喉咙干渴得像要冒烟。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疲惫不堪的时候,一位大约六十多岁的大叔向我们走来。他身材消瘦,但精神矍铄,脸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眼神却透着善良和关切。他手里提着一个篮子,步伐坚定而有力。他走到我们面前,用带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我看到你们在这儿修车已经大半天了,还没吃饭吧?我叫老伴给你们做了两碗烩饼,你们就凑合着先垫垫肚子,年轻人可别饿坏了。”大叔的声音温和而慈祥,仿佛一阵春风拂过我们疲惫的心灵。大叔急忙从篮子里端出两碗烩饼递给我们,那烩饼还冒着腾腾的热气,香气扑鼻而来。
我和同伴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惊喜和感激。我们顾不上多说什么,接过烩饼便狼吞虎咽起来。那烩饼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无比,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不一会儿,两碗烩饼就见了底。至今回想起来,那滋味仍让我难以忘怀,仿佛还在舌尖上萦绕。
吃完后,我们心里满是感激,想付钱给大叔,以表达我们的谢意。他却瞪大眼睛,严肃地说:“你们这是干什么?一碗烩饼我老汉还是拿得起的。你们这些兵娃们为了国家,为了咱老百姓的安宁,站岗放哨,辛苦奔波,这点心意算什么。”说完,他便转身离去,那略显佝偻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大叔的那句“兵娃”,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让我的眼泪差点夺眶而出。那一刻,我们对这位质朴善良的大叔充满了感激,他的善举让我们在困境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吃完大叔送来的烩饼,我们仿佛充满了电,立刻加快修车速度。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和动力。没过多久,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车终于重新启动了起来,可以正常驶向目的地了。
四十多年转瞬即逝,这个真实而动人的小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然而,这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军民情谊。大叔的关怀与温暖,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以及那份朴实无华的人情味。即便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回忆中常常浮现出他的身影和那碗美味至极的烩饼,令人心动不已。这份情谊,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懂得了善良和关爱,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