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脑梗越来越多,美国却在减少?做好这2点比补叶酸更重要

翰藻评健康 2023-09-10 06:48:00

46岁的张大姐几个小时前没有任何的诱因,突然就言语不流利了具体表现为无法顺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可以理解其他人说的话,而且张大姐右侧的嘴角开始不受控制的流口水。好在张大姐家的儿子平时有看一些科普类的健康文章,有点怀疑母亲是发生脑梗了,便急忙将张大姐送往医院检查。

医院进行了一系列检查,双侧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超声回报:双侧颈动脉硬化伴左侧斑块形成,左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70%;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有斑块形成。头颈 CTA :动脉粥样硬化改变;MRI + DWI结果符合左侧额叶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再结合张大姐五年多的高血压病史,且平素未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极为不佳,张大姐被初步诊断为脑梗死。

好在张大姐脑梗死发现得特别及时,在脑梗死治疗得黄金时间内,再加上药物溶栓得治疗效果显著。张大姐的症状一天比一天好转,出院时也没有留下太过明显的后遗症状。但唯一让张大姐不理解的是,同病房的脑梗病人大多数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而自己才46岁,也还不算高龄,怎么也会发生脑梗死呢?

医生无奈地说道:近年来,中国脑梗死的病人越来越多,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患有的代谢性疾病控制不佳所造成的。张大姐就是因为长期不控制血压,才会使得脑梗死找上年纪“轻轻”的她。

为了增加话语的可信度,医生还搬出了证据:

依据2019年3月11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GBD)在《Lancet Neurology》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卒中(脑梗死属于卒中的一种)的分析数据,数据显示,东亚国家的卒中发病率最高,尤其是中国(每年每10万人中有354人患卒中)。而拉丁美洲的卒中发病率最低,其中美国每年每10万人中大致只有130个人患病。

研究结果显示,自1990年至2016年,拉丁美洲的卒中发病率降低幅度较大(-8.1%),而东亚地区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以中国为例,卒中发病率自1990年的1.3%涨至2016年的8.1%。

那为什么中国的脑梗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在肥胖率居高不下的美国,脑梗发生率却在减少呢?

一.中国脑梗发生率升高的原因?

1.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多,但控制不佳

自1990年来,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百姓们也多不用再为温饱发愁,随之而来的便是肥胖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而这些代谢性疾病,又会引起人体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增大,脑梗死便是其中的一种。

除此之外,也与人们的健康观念较差有一定的关系。这些代谢性疾病的高发生年龄段人群(50岁以上),大多数都缺乏完善的健康意识,平日里不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甚至许多人对自己患有相应疾病毫不知情,导致相应疾病的发现晚、得到控制者少,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自然也就较大。

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人高群们肥胖率、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患病率也居高不下,但他们的身体保健意识较强,对药物也没有很大的抗拒性,相应疾病得到控制的程度较中国有很大改善,这也是美国脑梗死发生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2.不良的生活作息习惯

中国特有的家庭观念,使得40-50岁年龄段人群的压力格外的大;这一人群上有老、下有小、有车贷房贷,生活压力的增大,也使得这个年龄段的人工作格外卖力,加班、熬夜都是常有的事;吸烟饮酒等行为的增加,也会增加这类人群患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发生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而美国健全的福利体制以及特殊的教育理念,常常让美国患脑梗死风险较高的人群的生活压力较小,加班、熬夜等行为的发生也少,这些非疾病因素的减少大大地降低了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3.中国人补充的叶酸少

目前多项横断面研究及前瞻性研究都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高之间存在关联,依据《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诊疗专家共识》,当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高于10.50μmol/L时,患脑卒中的风险将会增加4.2倍,也就是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正常人群大大增加。

而补充叶酸、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6能够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从而降低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都只清楚叶酸广泛运用于妊娠妇女,可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同时预防孕妇出现巨幼粒细胞性贫血;而不知道叶酸还可用于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人群的脑梗死发生风险。

而美国为了降低群众发生卒中的风险,是强制要求美国群众补充叶酸的,这可能也是美国脑梗死发生率减少的原因之一。那么为什么叶酸能够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呢?

二.医生提醒:叶酸能够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原因

人体通过食物可以摄取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可通过甲基化或者抗氧化过程转变为对人体有利的物质。当人体的甲基供体不足时,就会引起同型半胱氨酸在人体内蓄积,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会引起人体患心血管系统疾病对的风险增大。

而叶酸于体内的衍生物、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6等是体内甲基营养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补充这些物质,可以提高甲基营养素的体内含量,从而达到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的目的。

所以长期小剂量服用叶酸,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人群来说,是可以降低其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而中国的这一类人群,常常是没有补充叶酸的,这可能是中国脑梗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几个中国脑梗发生率越来越高的,而美国发生脑梗死几率却在减少的原因,其中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相信看到这里,不少朋友升起了补充叶酸,以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念头,但正如上面所说,叶酸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仅适用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对于同型半胱氨酸数值正常的群体并没有相应的作用,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

因此,要想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做好下面两点比补充叶酸更为重要。

三.如何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做好这2点比补叶酸更重要

1.积极控制代谢性疾病

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随着血压在110/75mmHg以上升高,心血管疾病所致的死亡率也逐渐升高,推荐大部分高血压患病人群以控制诊室血压测量值<130/80mmHg为目标,来降低复发性脑卒中和血管事件风险。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高的这类患者,如果能耐受的话,使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重大心血管事件(如脑梗死)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约为无糖尿病者的2倍,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治疗目标宜定为糖化血红蛋白(A1C)≤7%,严格的控制血糖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由此可见,积极控制代谢性疾病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当然,这是一项需要毅力的长跑!

2.改善生活方式

许多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变可能有益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包括戒烟、常做有氧运动、限盐、地中海饮食、限制饮酒和控制体重。

吸烟与所有脑卒中亚型的风险增加有关,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从未吸烟者的2.58倍,二手烟的吸入也会增加其发生的风险,因此,戒烟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对家人的身体负责。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体力活动水平较低和久坐会增加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进行中等强度(一次至少10分钟,一周4次)或高强度(一次至少20分钟,一周2次)锻炼。中等强度运动是指足以让人出汗或能显著提高心率的运动(如,快步走、使用运动单车)。

尽管现有数据并未表明体重减轻能降低复发性脑卒中的风险,但对于肥胖患者而言,体重减轻可能有益于改善对其他重要指标(包括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控制。故但对于肥胖者,还是建议适当进行减重,降低相应风险。

对于血同型半胱氨酸数值不高的人群而言,做好这两点,比补充叶酸更加重要!

我们的张大姐虽然才46岁,但已经有了五六年的高血压病史,但张大姐本人对此并不在意。她认为只是血压高了一点,自己又没有什么症状,血压高并不影响她目前的生活,再加上张大姐担心吃药控制血压会对药物有依赖性,便索性不管了。

谁料到这一“放纵”就出了问题,险些影响她后半辈子的生活质量。

为何中国的脑梗发生率越来越高,而在肥胖率居高不下的美国,脑梗发生率却在减少?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针对这几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控制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补充叶酸等方法,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对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小剂量的服用叶酸是安全且有效的,但对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人群来说,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在推荐范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远比补充叶酸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stroke, 1990–2016: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6. Lancet Neurology. March 11, 2019.

2. O'Donnell MJ, Chin SL, Rangarajan S,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16; 388:761.

Arvanitakis Z, Schneider JA, Wilson RS, et al. Diabetes is related to cerebral infarction but not to AD pathology in older persons. Neurology 2006; 67:1960.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