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构思精妙的佳篇,结构严谨,炼字精准

墨有云水心语 2024-09-05 07:14:32

一首传世久远的名篇总是精益求精,呕心沥血,也反映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底蕴。诗词创作贵在委婉和新奇,即使无法像走山路一样九曲十八弯,但也不能似小学生写作文那般平铺直叙,结构上的转折会让诗歌顿生波澜。

李益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他为了建功立业,曾经在边塞生活多年。他的诗歌别开生面,善于蓄势,更能启迪后世。下面分享李益构思精妙的两首佳篇,结构严谨,炼字精准,让人印象深刻。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其一

中唐 · 李益

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筦逐。

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

题目中提到的“西城”,即著名的受降城,最早建于汉朝,主要是为了接受匈奴贵族的投降。唐代时经常遭受异族侵扰,朝廷也会增派人手在此驻守,很多将士多年都难以与亲人团圆,心中充满了思乡之情。梁州曲,即凉州词。

一个秋夜,诗人独自登上西城,由于羁旅奔波,身体疲劳,他便早早地在城中的客馆休息。此时不知何人正在吟唱凉州词,歌词悲凉,配乐哀婉,让诗人无法安心静坐,更激发起他的万千思绪。“逐”指乐器为歌手伴奏,“双筦”指古代的一种管乐器。

此时秋月皎洁,拂照千里,诗人身处异地,望月思乡,更想到将士们的悲戚处境,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一句“何处关山无此曲”。是啊,那些与亲人山水远隔的边防要冲,一直都有人戍守,将士们也都会经常吹奏和演唱凉州词,表达出内心的惆怅和无奈。

李益的这首古绝立意深远,作者只是借助平凡的一个画面,就形象地刻画出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凄苦,也传达出人们对安稳、幸福生活的渴望。

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技法,由眼前的西城联想到所有的关山,结尾的反问句式尤其耐人咀嚼。如此层层递进、逐步升华的写作方法,彰显出作者别具一格的诗歌风格,令人赞赏不已。

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 其二

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

金河戍客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

李益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中唐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百姓疾苦的优秀诗篇。《江南曲》中“嫁得瞿塘贾”的商人妇,《宫怨》里“共滴长门一夜长”的宫女,无比让人称赞不已。

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显得突兀,秋天时北地严寒,大雁南飞,可是路程刚刚过半,这些新雁又忽然开始折回。大家读到这里,必然心生疑惑,难道是新雁体力不支?还是途中有人捕猎?

人们仔细品味,发现了“闻声”二字,再联系题目中的“梁州曲”,这才知晓原来鸿雁不忍听到如此悲戚之曲调,于是便纷纷折返。

大雁具有听觉,但是并不懂曲调中透露出的忧伤和悲愁,作者在此采用移情手法,又发挥了自身的想象,从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大雁都不忍聆听,那些戍守边塞多年的将士们,又岂能将其当作赏心悦耳的美妙乐曲?“肠应断”三字,也就显得非常自然,没有无病呻吟之嫌。

结尾又递进一层,“更在秋风百尺台”,那些在金河戍边的将士们已经快要肠断,更何况常年守卫于烽火台上的普通士兵?

全文结构严谨,扣人心弦,仿佛一篇短小说,越是读到后面,越是感觉凄婉,可谓字字辛酸,满纸含泪!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