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厉王

君达看文物 2024-11-06 04:37:11

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28年),姬姓,名胡,金文作㝬。他是周夷王的儿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1年,共在位37年。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政治举措:

• 任用亲信:周厉王改变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在经济、军事上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这一做法遭到贵族们的强烈反对,被认为打破了旧的政治秩序。

• 加强法制:在宗法观念极强的时候,周厉王为了保证经济、政治上的改革,采取加强法制的措施,用高压手段维护“革典”的进行。他让卫巫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告谁议论就杀谁,这被反对派指责其行“暴政”。

2. 经济改革:

• 专利政策: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这并非是完全的垄断,而是从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物质财富。但这一政策触及了贵族和平民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 重视农业:周厉王主抓农业,以“稼穑”为国宝,使农业得以发展。

3. 军事行动:

• 攻噩之战:原来臣属于周朝的噩国(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一带)乘机反叛,联络淮夷和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打到成周(今河南洛阳)附近。周厉王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部队,还从北部调来殷八师的大军,最终击败噩侯,保卫了成周的安全。

• 淮夷之战: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命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后亲自指挥反击战,最终击败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

4. 最终结局:周厉王的高压统治和改革措施引发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公元前841年,发生了国人暴动,人民包围了王宫,袭击周厉王。他仓皇而逃,越过黄河,逃到周朝边境的彘(今山西霍县)。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在彘地。

周厉王的统治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周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产生了影响,但他的高压政策和与民争利的行为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反抗,也使得周朝的统治进一步衰落。他的出逃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之一,“国人暴动”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即公元前841年成为中国编年史的起始年。

周厉王是被“国人暴动”推翻的。具体过程如下:

1. 政策失当引发不满:

• 经济方面:周厉王为改变朝廷经济状况,任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这严重影响了百姓的生计,因为在当时,国人有在山林湖泽捕鱼、打猎以补贴生活的习惯,周厉王此举使得国人失去了重要的生活来源,经济上陷入困境,从而引发了国人的强烈不满。

• 政治方面:周厉王试图加强法制,用高压手段维护“专利”政策的进行。他让卫巫监视国人,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这种高压统治使得国人敢怒不敢言,社会氛围极度紧张。

2. 矛盾激化,国人暴动:

• 公元前841年,长期被压抑的国人终于忍无可忍,他们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等,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得知消息后,试图调兵遣将进行镇压,但由于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此时国人都参与了暴动,周厉王根本无法调集军队。

3. 周厉王出逃:

• 在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下,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此后,他再也没敢回到镐京,并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该地。

周厉王被推翻后,西周出现了“共和行政”的局面。大臣周定公、召穆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一事件严重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也使得周朝的统治进一步衰落。

周厉王在位期间有以下几方面的政绩:

1. 军事方面:

• 攻噩之战的胜利:原来臣属于周朝的噩国(在今河南南阳东北一带)乘机反叛,并联络淮夷和东夷部落,出兵进攻周朝的东部疆域和南部国土,打到成周(今河南洛阳)附近,严重威胁周朝安全。周厉王从宗周调来西六师的部队,还从北部调来殷八师的大军,经过激烈战斗最终击败噩侯,保卫了成周的安全,这一胜利稳定了周朝的统治,彰显了周朝的军事实力。

• 击败淮夷:攻噩之战后,居住在今安徽北部淮河流域的淮夷再次发兵向周朝进攻。周厉王起初命虢仲率兵反击未能取胜,但他后来亲自指挥反击战,最终击败淮夷,斩俘一百四十余人,夺回被淮夷掳去的周民四百人。这两次军事胜利使周朝的军力有所增强,周朝国威也有所振作。

2. 经济方面:

• 尝试经济改革以增加王室收入:周厉王力图振兴残破的王室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试图没收大贵族的私产和古老习俗遗留下来的公产,加强周王朝的财政收入。并且从贵族占有的山林川泽中规定若干项向王室交纳的“专项”物质财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王室的财政困境。

3. 农业方面:

• 重视农业发展:周厉王主抓农业,以“稼穑”为国宝,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基础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不过,周厉王的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其改革过于激进、手段过于强硬,触动了贵族和平民等多方面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最终导致了“国人暴动”,他自己也被迫逃离王宫。因此,周厉王的政绩往往被其负面形象所掩盖,但客观地分析,他的一些作为对周朝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

周厉王的改革失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改革举措过于激进,严重触动既得利益群体:

• 侵犯贵族利益:周厉王任用荣夷公推行“专利”法,将原本由贵族公用的山泽资源收归周王室,强化王权对贵族财产的管理。这严重损害了贵族的经济利益,贵族们拥有的大量私田以及从山林川泽获取的利益被剥夺,使得他们对改革强烈不满,站在了改革的对立面。例如,原本贵族们可以在山林中打猎、采集,获取额外的财富,改革后这些权利被收回,他们的经济来源受到极大限制。

• 引发诸侯反感:周厉王的改革不仅针对王畿之内的贵族,还对诸侯产生了影响。诸侯在其领地内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和经济利益,周厉王的集权改革试图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削弱了诸侯的权力,这引起了诸侯的警惕和反感,使得他们不再支持周王室的改革,甚至暗中抵制。

2. 改革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支持:

• 平民生活受影响:周厉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平民的生活。虽然改革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增加王室收入、加强国家实力,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措施过于急切,没有充分考虑到平民的利益。例如,禁止平民使用原本可以自由获取资源的山林川泽,这在短期内断绝了一些平民的生计,导致他们也对改革产生了怨言。

• 失去新兴阶层的支持: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的阶层,如破落贵族转化而来的知识分子等。这些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思想,是一股新生的力量。然而,周厉王没有重视这一群体,没有争取他们对改革的支持,反而因为改革的激进和高压政策,使得这些人对改革持观望或反对的态度。

3. 高压统治加剧了社会矛盾:

• 言论管控引发不满:周厉王为了压制反对声音,实行了严格的言论管控,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这种高压手段不仅没有消除反对意见,反而使得社会氛围更加紧张,人们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人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对周厉王的统治更加反感,最终导致矛盾的集中爆发。

• 军事镇压引发反抗:面对贵族和平民的反对,周厉王任用虢公长父主管军事,对内部贵族进行军事镇压,试图以武力逼迫他们屈从于改革。这种强硬的手段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使得原本就对改革不满的群体更加团结地反抗周厉王的统治。

4. 周厉王个人能力和政治智慧不足:

• 缺乏政治谋略:周厉王在改革过程中,没有制定合理的策略来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也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改革带来的冲击。他过于迷信武力和强权,忽视了政治手段的运用,没有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也没有分化反对势力,导致自己在改革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 应对危机能力不足:当“国人暴动”发生时,周厉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无法平息民众的愤怒。他选择了逃离王宫,而不是留下来解决问题,这使得他的统治彻底崩溃,改革也以失败告终。

5. 外部环境不稳定:

• 边患问题严重:西周时期,外部的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患问题一直是周王室面临的重要挑战。周厉王时期,南方的楚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等都对周朝构成了威胁。周厉王在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还需要应对外部的军事压力,这分散了他的精力和资源,也使得改革的环境更加复杂和困难。

• 国际形势不利于改革: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周王室的权威已经受到了挑战。周厉王的改革触动了其他诸侯国的利益,使得他们对周朝的态度更加冷淡,不愿意支持周王室的改革。同时,一些诸侯国还趁机利用周王室的内部矛盾,扩大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

以下是一些与周厉王相关的民间故事:

1. 专利之祸:

• 周厉王在位时,生活奢靡,为了维持自己的奢侈生活,他重用荣夷公。荣夷公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向周厉王进谗言,建议对所有的山川河流实行“专利”管制。这意味着所有的山川、河流、林木等都归王室所有。此令一出,樵夫不能砍柴,猎户不能打猎,渔民不能捕鱼,郎中不能采草药,农民也不能开荒种地,无数百姓被这蛮横的“专利”制度断了生路,民怨沸腾。但周厉王不顾百姓死活,执意推行这一政策。

2. 止谤之术:

• 由于周厉王的政策不得人心,都城镐京的百姓怨声载道,纷纷指责周厉王。大臣召公进谏说:“百姓们已经活不下去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周厉王听后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大怒。他从卫国请了很多巫师,让他们在国都中监视百姓,一旦发现有人抱怨或指责周厉王,就向他报告,然后将这些人抓起来杀掉。一时间,都城内人人自危,百姓在路上相遇时只敢以目示意,不敢说话。周厉王却得意地对召公说:“现在不会有人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召公叹息道:“这只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却不能阻止他们有不满的想法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如果只是用堵的方法防范河水上涨,等洪水来时,堤坝崩溃,危害极大。对百姓们的指责也是这样。”然而,周厉王不听劝告。

3. 国人暴动:

•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持续了三年,百姓们最终忍无可忍。公元前841年,都城镐京的国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得知后,急忙下令调兵遣将,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周厉王无奈,只好带领亲信逃离王宫,一直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州),最终死在那里。这场暴动被称为“国人暴动”,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平民暴动,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4. 芮伯献马:

• 周厉王派芮伯率领军队攻打戎,芮伯得到一匹良马,想把它献给周厉王。芮季劝阻说:“大王贪欲无厌,而且又好听信别人的谗言。现在你在军队回来的时候献上马,大王的左右近臣必定认为你不止得到一匹好马,就都会向你索求。你没有东西应酬他们,他们就会在王面前说你的坏话,大王必定相信他们的话。这样做是招引祸患啊。”但芮伯不听劝告,还是把马献给了周厉王。果然,荣夷公派人来向芮伯索求东西,没有得到,就在大王面前诬陷中伤芮伯,说他藏私。周厉王大怒,将芮伯逐出。

以下是一些记载周厉王的古籍:

1. 《史记》:是记载周厉王较为重要且广为人知的古籍。《史记·周本纪》中描述周厉王“暴虐侈傲”。文中记载了周厉王重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川泽等资源收归王室,引起百姓的不满;还记载了周厉王派卫巫监视百姓言论,对批评者进行杀戮,导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最终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被迫出逃至彘。

2. 《国语》:《国语·周语上》中有《邵公谏厉王弭谤》一文,详细记载了召公对周厉王的劝谏。召公指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压制百姓言论的危害,但周厉王不听劝告,依然我行我素。这篇文章与《史记》的记载相互印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周厉王的暴政以及引发的社会矛盾。

3.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编年体史书,对周厉王也有相关记载。该书在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细节上与《史记》等古籍有所不同,例如关于“共和行政”的记载,《竹书纪年》提到是“共伯和干王位”,与《史记》中“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的说法不同。这为研究周厉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参考。

4.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其中也有对周厉王的一些记载,虽然不是专门论述,但在涉及周朝历史的部分会提及周厉王的相关事件,可作为研究的辅助资料。

周厉王的历史评价是复杂且具有争议的,主要观点如下:

1. 负面评价:

• 横征暴敛:周厉王在位期间,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使百姓生活困苦。他将原本很多平民可以利用的山林川泽等资源收归王室,实行“专利”政策,断了百姓的部分生计来源,这严重侵犯了民众的利益,导致民怨沸腾。

• 压制言论:为了压制国人对“专利”政策的不满和批评,周厉王任用卫巫监视百姓言论,一旦发现有人议论就进行杀戮,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使得社会氛围极度压抑,人人自危,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与百姓之间的矛盾。

• 政治腐败:周厉王用人不当,亲近荣夷公等被认为是贪婪、善于谄媚之人,而不听从芮良夫等贤臣的劝谏,导致政治腐败,官场风气恶劣,国家治理出现严重问题。

• 国力衰退:周厉王时期,西周的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升,反而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如攻打淮夷时起初未能取胜,虽然之后有过胜利,但整体上并没有改变西周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的局面,国家的统治根基受到动摇。

2. 中性及部分肯定评价:

• 改革先驱:周厉王处于西周王朝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的时期,他试图进行改革来挽救国家的衰落。他在政治上打破周、召二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起用有专长的荣夷公和虢公长父等;在经济上力图加强王室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改革举措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和反对,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想要改变现状、振兴国家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军事能力有一定体现:周厉王在军事方面并非毫无作为,他曾领导周军击败了噩国的进攻,保卫了成周的安全;后来又在与淮夷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使周朝的军力有所增强,国威有所振作。

总体而言,周厉王的负面评价占据主导,他的统治失败导致了“国人暴动”,被迫出逃,西周王朝的统治也因此受到了沉重打击,加速了西周的衰落。但他的改革尝试和在军事上的一些表现也值得关注和思考,为后世研究西周历史和政治制度演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