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鄄赋》改名《洛神赋》,千古奇文的背后,隐藏着何等历史?

不知名的普通人 2024-06-27 02:16:42

文|六猩上将

编辑|六猩上将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转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想来对于那些学汉语言朋友,或者是对三国有足够了解的人而言,应该知道开头这段话来自哪篇文章。

对,不错,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洛神赋》,一篇在文学史上和野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千古佳作!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洛神赋》原名《感鄄赋》呢?

为何而感?

既然,《洛神赋》原名《感鄄赋》,那么又是为何而感呢?

答案是为自己。

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曹操生前,围绕着继承人之争,曹丕和曹植两人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斗。

最终,曹丕胜出,曹植落败,而作为落败者,自然是要遭到清算的。

可能大多数人也只听说过七步成诗,但殊不知,在曹丕活着的时候,曹植的日子那也是相当苦闷。

由于曹操活着的时候就知道世家大族不会服自己这个出身卑贱之人。因此,他非常注重培养家族力量,在曹操生前,就将不少儿子分封到地方为王,以此来加强曹氏一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可是等到曹丕上台后,这位靠着和世家大族妥协,登上帝位的新君,可没他老爹的想法,他觉得相比于世家大族,自家人他是最大的威胁,因此搞了一系列的清算。

跟着曹操起家,并几次救过曹操性命的老将曹洪,差点被曹丕搞死。

比如说曹操最为勇武的儿子黄须儿曹彰,也在皇宫里突然暴毙!

至于其他的儿子,如曹植,虽然没有被痛下杀手,但却也形同囚犯。

在政治上,曹丕将所有曹氏诸王的地方行政权统统废除,并且还派出了专门的官员去监督这些诸王的行为。

在曹丕的规定下,地方上的王也一度被限制到,只能待在以王府为核心方圆30里的范围内。

在军事上,各个王爷们的护卫队都被裁撤殆尽,只剩下了100名老弱病残,就这还经常不满。

可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为了防止王爷们勾结外人造反,所以曹丕严令王爷们和自己辖区以外的人私自来往,到后来,为了防备兄弟们造反,曹丕更是干脆对重点关注对象,比如说曹植进行频繁的迁移。

在经过曹丕不懈的折腾后,曾经不可一世才高八斗的曹植被彻底打成了败犬,别说恃才傲物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这可不是夸张,公元225年,曹丕发动了南征孙权的战役。不过,不出意料的这场战争,最后还是无果而终。

回军途中,可能是一时来了兴致,又或者是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反正曹丕去特意看了一下自己的好兄弟曹植。

然后曹丕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因为曹植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惨了,穿的衣服都是粗布麻衣,出行的车辆也都是破旧的,牛车住的地方哪是什么?王府根本就只有客栈!

甚至这位向来好饮酒的兄弟,连喝酒都只能喝劣质的农人浊酒。

曾经名满天下的一代才子却潦倒至此,这让曹丕也是五味杂陈。

于是乎,曹丕难得地展现出了些许宽容,比如说给曹植增添了500户食邑,并且允许曹植根植于自己去洛阳,算是暂时解除了曹植的全境生活。

而那篇《感鄄赋》,就是在曹植落难期间所写,至于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可能出乎大家意料。

因为当时曹植的封地在鄄城,公元22年,曹植前往洛阳朝拜,曹丕回来的途中路过洛水,写下了这《感鄄赋》。

那么话说回来,这篇文章又是如何把曹植和甄夫人扯在一起的呢?

同病相怜

在不少民间野史中,曹植都和自己兄长曹丕的妻子,也就是自己的嫂子甄夫人之间,发生过不伦之恋。

但其实这真的只是谣传,他们两人之间连直接交流的机会都很少,又何谈出轨呢?这是因为他们的遭遇实在太过相仿,这才让人产生了同病相怜之感罢了。

甄夫人出生于河北大族,也正是因此,才得以嫁入了四世三公的袁家,成为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

后来在公元2004年,曹操发兵横扫河北邺城,也被曹操所攻破,甄夫人则沦为俘虏,并被曹丕所看上。

需要注意当时的甄夫人应该是23岁,而曹丕大概是18岁,至于曹植,不好意思,年仅13岁,压根就没能够参加这场战争。

而甄夫人不仅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同样也是一位才女,比如说再后来,由于长期受到丈夫的冷落,所以甄夫人就写了一首《塘上行》。“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当真是怨妇诗中的典范了。

长得漂亮,又有才华,还偏偏和曹植一样,都不受曹丕的待见,甚至最后连收场都是那么凄凉。

公元221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曹丕,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竟然命人赐死了这位发妻。

红颜消逝,自然引得无数人为之扼腕,再加上,甄夫人死于221年,第二年,曹植就挥毫泼墨地写下《感鄄赋》,实在是不得不让人产生一些有端联想。

更加巧合的是“鄄”和“甄”两字在当时也是相通,“宓妃”这位漯河神女同样又以美貌而出名,又同样在传说中经常被自己的丈夫河伯家暴。

你看看这么高的重合度,也难怪人们会产生一些极端联想。

如果再从阴谋论的角度上思考,为什么曹丕对曾经恩爱非常,而且给自己生下了孩子的正妻,如此痛恨?

你看这是不是很能自圆其说呢?

也难怪后世有那么多导演和编剧,要给这三位编排出一幕又一幕的狗血大剧了。

只不过有关他们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真正得到梳理,那还要等到南朝的顾恺之。

这位著名的画家,不仅留下了有关洛神的图画,更是围绕着洛神和曹植之间的风言风语编排出了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直接影响到了现在的很多历史爱好者。

不过,对于当时的曹植而言,或许他的心中虽然没有什么爱恨情仇,但多少也是有些同病相怜的吧。

那么,这又和文章的改名有什么联系呢?

千载空余《洛神赋》

公元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随后,甄夫的儿子曹叡登基称帝,这就是魏明帝。

说来也是幸运,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曹丕其实对曹叡并不待见,可偏偏阴差阳错之下,曹丕临终之前唯一一个能够继承皇位的儿子,只剩下了曹叡,这才在无奈之中,立曹叡为太子。

有这么一段负着恩怨,再指望魏明帝能够对老爹心怀感恩,那多少是有点大可不必了。

虽然在真正的历史上,魏明帝并没有对那个传说中,害死了自己生母的郭皇后进行迫害,但是在给自己老妈平反这件事上,表现得确实很积极。

刚刚登基就恢复了母亲的地位,立庙祭祀,并顺道把自己母亲的娘家人也都提拔上来,算是照顾一下舅舅们。

另外,在对待皇族的问题上,曹叡表现得多少也比自己老爹大度一些,至少没那么折腾他们。

尤其是对于曹植,曹叡那是很有好感,一来是因为曹植的文章写得实在太好,同样是文艺青年的曹叡,对曹植的文章,那是爱不释手。

尤其是《感鄄赋》,更是让他感慨万千,或许在他心目中,自己的母亲就像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那般美好又可怜。

二来,新君继位,总是要搞些宽仁的戏码来刷一波名望,

同样,也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名字实在太容易让人想入非非,所以,曹叡亲自下令,将其改名为《洛神赋》。

不得志的曹植,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侄子对自己的好感,因此,他多次上书,希望皇帝能够授予实职,哪怕是效力军前,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这位曾经最被曹操看中的王爷,实在不想再这么颓废下去了,他想要让自己的人生壮烈一些,而不是整日消磨在空虚之中!

同时,在政治上,虽然经常犯错,但并不低能的曹植也敏锐察觉到了曹魏政权的危害,那就是世家大族的力量过于强大,皇帝却因为和皇族的矛盾尖锐而越发孤立无援。

因此,他多次上书,希望皇帝能够重视皇族的力量,免得丢了江山。

曹植的这些担忧绝对不是无稽之谈。事实上,魏明帝在位期间就发生过,大臣们拦着皇帝,不让皇帝进入尚书台,干预国家政事的笑话。

可惜的是,曹植的这些期盼最后都落了空。

公元232年,才高八斗的曹植到底还是在郁闷之中死去了。

曹植的一生是悲剧的,但同样也是幸运的,至少千百年后,人们还记得他的文章,还会为他的遭遇而感伤。

但愿在另一个世界的他,能够真正放下苦恼,做回自己吧。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