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为何要“上山”,一则案例讲明白!护卫良田国家已出手!

东东耕耘三农 2024-11-05 22:04:39

在我国中部的一个山区县,山坳坳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盼望着修建一座水库。好消息是近些年通过努力,这一期盼终于要变成现实了:修水库的事年前已纳入当地规划,并且资金也已落实到位。这下村民们的期盼总算有着落了吧,但是该项目迟迟批不下来。

到底为啥?相关部门解释说,咱们山坳坳里的土地目前都是基本农田了,要知道基本农田只能种粮食,建水库是不能用这类地的,因此项目也就没法批了。

村民们纳闷了:自己山坳坳里的土地土薄地瘦,且一亩地能分成四五块,打粮亩产也不过300斤,咋就划进了基本农田了呢?

后来村民们一打听才摸清原委:近些年县里调整用地规划,县城附近的基本农田被变更成了普通耕地,为了占补平衡,山坳坳里的赖地就变成基本农田了。

农田为何要“上山”?当地给出了答案:县城要发展工业、地产业,都离不开用地,让这些产业区山凹凹里搞,自然行不通,搞开发只能占用城郊的好地(基本农田)。可是按照目前的国家政策,即便是占用1亩基本农田都要国W院来批。因此为了规避审批,方便搞开发,只能将城郊的好地置换出来,方法就是通过把山凹凹里的赖地转变成基本农田,然后将城郊的好地转变为普通耕地,进一步再转变为开发用地。

这个故事所描述的现象只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那么多肥沃良田就是通过这种手段一点点被“蚕食”殆尽。耕地的“占补平衡”本来是一项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一些地方把经给念歪了:占优补劣、占多补少、先占后补,就这样山下良田被一步步“逼”上山坡,“逼”下滩涂。18亿亩耕地红线背后,造成了耕地大量隐性流失。

咱们知道,促进经济发展,工商业所起到的作用远远大于农业,经济发展了更容易出“Z绩”。农业投入大、见效慢,还不容易出Z绩,因为大家都知道“种粮卖粮的不如人家吃粮的”。

虽然农业对GDP贡献不大,它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却是很重要的。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安天下”,这可不只是口号,而是揭示了粮食在国家和国民中的基础地位。粮食从哪来?自然是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少了,质量降低了,国民需要的口粮也就无法确保。口粮确保不了,那什么工业、什么GDP统统都谈不上了。因此保护好耕地,让国民端牢饭碗,这个意义有多重大。这么浅显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懂,可为何还都这么去干呢?

针对农田“上山”,良田“偷梁换柱”乱象,国家自然不会置之不理。目前国家已经出手,比如自然资源部针对农田“上山”过程中的占补平衡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甚至弄虚作假问题做出批示:

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扎实推进耕地占补平衡专项整治,着力纠治占而不补、补而不实、弄虚作假等突出问题,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秩序。

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用地依据,逐步压减城镇开发边界内增量空间使用规模,严格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途管制,严控占用耕地的各类情形,确需占用的,要求按照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原则落实补充耕地。

针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指出: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细化明确考核规则和方案,对于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终身追责。

这样将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纳入地方主管部门的考核体系,在粮食主产区能抓好粮食生产也是Z绩,对于破坏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不作为的,就要“一票否决”,并且要问责,而且是终身追责。

自然资源部还明确:稳妥推进“山上”换“山下”,将山上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推动果树苗木尽量上山上坡,促进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更加符合自然地理格局和农业生产规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已经找准“痛点”,针对“痛点”下手,及时纠正错误,不能让农田“上山”,更要把山上的农田给转移到“山下”,在这个过程中既从“占补平衡”政策中严加约束,又要给顶风“作案”者进行严格惩处。网络上沸沸扬扬争论不休的“水稻上山”等闹剧,我想也给有个了解了。

农田上山下滩乱象,是现代社会对经济发展过度追捧,地方对Z绩过度追求的产物,这大大损害了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作用。国家及时出手能够正本清源,将“上山”的耕地逐步调整到“山下”这才符合农业生产规律。

针对农田“上山”,你有什么要说的?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