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只为政治原因而守南京导致南京保卫战失利

史海撷英 2024-12-01 14:49:28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这一仗几乎把当时最核心、最精华的中国军队的全部葬送在里面。然而淞沪这一仗,又不得不打,后面的南京保卫战亦是如此,明知不可为为之。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晚,爆发卢沟桥事变,国军第二十九军主力撤退至保定,平津快速陷落,中央军北上,除南口之战,其余皆作战不利。

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殉职,佟麟阁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位殉职之高级将领,如今北京城还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以作纪念。

华北平原丧失于敌手,眼看着日军沿平汉、津浦线直插腹地,由北往南,纵观中国历史,历次能够占领中国的战争,都是由北往南打的。

日军对中国历史,尤其是满清入关,是研究透了的,日军沿着平汉铁路攻击涿州、保定,一路依托津浦铁路进沧州,下德州,一路从察哈尔攻击山西。

淞沪会战形势图

所以淞沪会战是一定要打的,不在上海打,还能在哪里打,已经退无可退了。

打是一定要打,但遗憾的是,淞沪会战不该这么打,也不该打这么久,最终把大部分抗日的有生力量扔了进去。

卢沟桥事变后的一个月,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这是中日双方的第一场大型会战。

国民政府原意速战速决,将装备最为精良的全德式装备的中央军悉数派出。

国民政府先后派出各系部队共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4个团,3队海军舰队。国民政府共投入兵力约75万人,占了全国兵力的百分之六十。日军共投入2个军9个师团约30万人。

虽然当时的中国军队抵抗意志空前顽强,军队数倍于日军,然而,最大的问题是:淞沪战场四面平旷,无险可守,且装备远逊于日军。

从战术上看,在上海进行大规模战役,地形上处于劣势。从装备上看,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远远不及当时的日军,而日军则充分发挥了陆、海、空三军的火力优势。冯玉祥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3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援5个小时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淞沪会战形势图

训练有素,又有实战经验的老兵们多半都折在了淞沪会战中,全靠一个师一个师的往里填,实在是痛心疾首。

而且, 中国军队除了奋勇迎击,以血肉之躯来抵挡之外,别无他法,双方的火力差距实在是太大,国军相比于日军来说,更像是一次性军队。

比如陈诚的土木系部队填在了罗店拉锯战中,桂系白崇禧的21集团军增援上海后发动反击,这一仗,21军就填进去了六个旅。最终日军伤亡九万八千余人,国军死伤约二十九万人,少将以上阵亡16人,国军的伤亡人数几乎是日军的三倍。

如果不论一城一地之得失,那么淞沪会战日军胜了,反而是败了;国军败了,反而是胜了。因为淞沪会战从战略上彻底扭转日军的进攻方向,让日军计划中的从北向南打,变成从东向西前进。从古至今都没有人能从东向西打统一中国的,而且从上海向西,全部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崎岖湿热山地。

淞沪会战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9日,蒋介石命令上海国军全面向南京及杭州撤退。11月12日,上海全部陷落。11月13日,日军舰15艘入长江。

随着无锡、常州、广德的沦陷,日本参谋本部决定向南京追击,无锡一失则南京屏障已去。

南京保卫战示意图

南京是守还是退,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国军内部也是意见不一。

白崇禧一开始表示:“现部队已残破不全,也没有后续部队可调度,建议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张群认为:“如我军自动退出南京,将来和谈时,日军就不能以武力攻占南京的战胜者自居。”刘斐说:“日军拥有海陆空优势,国军将处在立体包围之下,加上上海会战损失太大,国军未经整训,无法恢复战力。建议用12至18个团象征性的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

陈诚、何应钦、徐永昌均反对死守南京,同意应付守一下。

蒋介石意在坚守南京,找唐生智沟通,希望他可以守南京,于是,在第三次南京防卫会议上,唐生智表态,“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

11月20日,蒋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官。

李宗仁也是主张弃守南京的,他当时的原话是:“南京在战术上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以新受挫折的部队来坐困孤城,实难望久守。”

同淞沪一样,又是一个战术上的劣势,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同淞沪一样,这一仗又不得不打。

宋希濂

11月26日,宋希濂在日记写下:“南京孤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对国对民殊难为怀也。”蒋介石的原话是:“南京为首都所在,总理陵寝所在,不可不作重大牺牲,期望固守南京三个月至一年。”

然而,国军守卫南京的共有13个师,其中,只有第10军的第41师和第48师是汉口来的增援部队,其余11个师均是由上海战场撤出,尚在整补中的残部。按唐生智的统计,守军约有8万人,其中新兵就占了3万人。

12月1日,日军开始向南京方向进攻,12月2日,丹阳与江阴同日失守,12月3日,日军开始围攻南京。12月6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12月7日,蒋介石于凌晨离开南京,前往庐山。12月8日晚,日军全线突破中国军队的外围防线。

12月9日,唐生智为避免部队逃命过江,命令各军将所有船只交由宋希濂第三十六师看管,不准私自扣留,原想背水一战,却不知这一命令却要了很多人命。12月10日,上午11点要求唐生智投降遭拒后,日军向南京发起大规模进攻,屡战屡败的国军士气低落、部队开始溃散。

12月11日中午,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电话转告唐生智,“委员长已下令要南京守军撤退,你赶快到浦口来,我现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敌人已到六合,情况非常紧急。你今晚务必撤退过江。”12月12日凌晨二时,唐生智召集部署,现在城已被击破,无法守卫了,委员长已有命令,叫我们撤退,开始制定撤退方案。

12月12日,南京东南方紫金山、雨花台沦陷,守军全数殉国。12月12日下午17时,唐生智召集各军长、师长以上将领召开了南京保卫战中的最后一次会议。唐生智先出示了军事委员会电:“如情况不能久持时,可相继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而后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主旨就是八个字,”大部突围,一部渡江“。即守军中大部分的部队从正面突围,36师和总部从下关过江。

这个撤离方案是有问题的,大部分守军历经淞沪战场和南京战场,各级干部伤亡已尽,老兵所余无几,士气低落,如何能够正面突围。

所以,当撤退的消息刚一传开,守军各部就开始混乱突围,除了粤军的邓龙光部和叶肇部按计划正面突围外,其余各部涌向下关,准备觅船过江,人多船少,几万军队挤在江边,互相挤拥,队伍紊乱,可以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极度混乱。

而此时在此防守的第36师宋希濂部没有及时得到新的命令,仍然按照唐生智之前不让一人一枪出城的指示,误以为友军擅自撤退而使用机枪扫射,更加混乱。

南京保卫战中殉难的中高级军官人数为47人,3万多将士战死,约4万多被俘遭到屠杀。南京失守后,日军开始了6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30万人被屠杀......

唐生智‍

在这场保卫战中,唐生智的军事行动与能力与其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严重失称。

唐生智所谓与城共存亡的话不过是空头支票。先是部署不足,仓促应战,又下令扣留所有船只,不许军民渡江,却私藏船只为自己预留退路,本想让将士们“破釜沈舟”、“置死地而后生”,结果扣留船只的军令反成了国军突围时的最大阻碍。而参与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多是从上海战场上刚退下来的,有的部队伤亡过半,士气非常低落,以久战疲惫之兵保卫南京岂能久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6日,蒋介石发表《我军退出南京告全国国民书 》,重申抗战到底的决心:“此次抗战,开始迄今,我前线将士伤亡总数已达三十万以上,人民生命财产之损失,更不可以数计。”“就中国本身论之,则所畏不在鲸吞,而在蚕食,诚以鲸吞之祸,显而易见,蚕食之祸,缓而难察。”“且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我全国同胞诚能晓然于敌人鲸吞无可幸免,父告其子,兄勉其弟,人人敌忾,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国土以内到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制敌之死命。”

随后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3次长沙会战……将抗日战争拖入到相持阶段。无论是哪支军队,在抵抗侵略,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战场上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

一寸山河一寸血,每一个牺牲的中国人民都是不朽的。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