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博上班的“大汉顶流”,2000年前川渝人民的精神状态遥遥领先,松弛感狠狠拿捏!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09-24 18:50:47

头戴巾帽,袒胸露乳,左臂挟鼓,右手举槌,脚底板有力地向前登出……

(击鼓说唱俑|东汉|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这件“笑出了抬头纹”的击鼓说唱俑,是从四川调到国博上班的顶流明星,为国家一级文物,因长期出现在初中历史书封面上为人熟知,被称为“汉代第一俑”。

我相信就算没有我前面的介绍的这些,你第一次见到他时,也会被他那夸张的动作和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感染到,嘴角不经意地往上扬。

你好哇!我是南兮。我们接着讲国博的文物,今天出场的是一个网红明星,大汉说唱顶流——击鼓说唱俑。它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东汉崖墓,属于东汉时期的冥器。

在汉代出土的陶俑中,大多都是一本正经的模样。但,川渝地区的除外。

咱这位说唱大哥,还有几位留在川渝的说唱兄弟,气势不输老大哥。

(陶俳优俑|东汉|成都博物馆)

(灰陶击鼓说唱俑|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早在汉代以前,中国就有了说唱形式,属于杂技表演。那时候的说唱人统称为“俳优”。俳(pai)优指的是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相声,但两者却不尽相同。

俳优们用简单搞笑的故事情节,让观众捧腹大笑,在演出间隙时,再采取击鼓唱歌的方式,以达到烘托气氛的效果。

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大量移民迁入蜀地,而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此后成都平原物产丰饶,经济稳定,谓之“天府之国”。

生活富足后精神状态就跟着上来了,当时皇室贵族畜养俳优之风盛行,用于在宴会上活跃气氛。俳优的语言丰富多彩、变幻多端,构成浓郁的喜剧风格,尤其是隐语、反语、夸张语的妙用,逗得众人捧腹大笑。

俳优虽然时常接触皇室贵族,看起来很受欢迎,其实社会地位并不高。汉代的俳优们很多都是身体有缺陷的侏儒,为了有口饭吃只能只能寄人篱下,用诙谐滑稽的形象去博取贵族的欢心。有时为了哗众取宠,他们还会将自己身上的缺陷挂在嘴边表演。

当然社会也没有歧视他们,大家各取所需,一个提供欢乐,一个提供生计和金钱。打工人在哪个时代都不容易,但他们学会了乐观豁达。

不过,这些看似只会高效耍宝艺人也会心怀大义,他们常常利用自己能取悦君主的特殊身份,在说唱中巧妙地对君主的错误言行进行讽刺,以正其行。

司马迁在史记中专门写了《滑稽列传》,专门颂扬了一些有着非凡讽谏才能的诙谐艺人,为他们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史记自序中写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害之,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除了说唱俑,川渝地区出土的各类身份的陶俑,无论是弹琴的、跳舞的、摸鱼的、还是做饭的,无一例外,都是乐呵呵的模样。他们不仅爱笑,还笑得畅情快意,笑得极具感染力。

(陶舞俑|四川博物院)

(庖厨陶俑|重庆化龙桥出土|国家博物馆)

(献食陶俑|重庆化龙桥出土|国家博物馆)

一走进他们的展厅,感觉耳边全是欢声笑语。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泡一杯茶可以坐一天、在水里打麻将、在街头叫卖像是说rapper的川渝人,原来他们的松弛感不仅与生俱来,还是几千年的血脉传输。

(东汉|陶头俑|四川博物院)

文物不仅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还承载当地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

其实啊,不管发生什么,请你给自己一分钟,把嘴角上扬,笑一笑,乐呵乐呵,也就过去了。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