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当红军,38年后拒绝所有劝阻,坚持要儿子到安塞穷山沟插队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4-10-27 13:11:01

高照华,又名高庆祥。陕西省子州县人,1916年出生。

1929年,陕北大旱,高照华随父母逃荒到安塞县一个叫吴新庄的山村栖身。1931年,因家境贫寒,14岁的高照华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曾任南梁游击队战士、红26军班长排连长、八路军营长、塞东游击队队长、解放军团长、西南军区运输学校保卫科科长等军职。1958年转业到地方曾任强华钢铁厂书记兼厂长、乐山专区生产指挥部粮食组(局)组长,

高照华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把自己连同家人都交给了革命事业。解放以后虽在天府之国四川担任要职,但从来没有以自己的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个利益。文革中高照华被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打倒,铺天盖地的大字报都说他是如何如何走资本主义的路,但就是以权谋私的问题“揭发”不出来,以致红色造反兵团肖司令在批斗会上嘲讽地说:“你这个领导真他先人板板的白当了。”

高照华的清廉影响了子女,他的孩子们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干部子女的优待,都是靠自己辛勤努力工作生活。除了一个儿子在政府部门工作外,其他子女都是普通的工人。

正因为他的清廉,当年在插队浪潮中,他硬是逼着已经穿上军服的儿子,脱下还没有捂热乎的新个攒攒的确良军服,回到安塞县他曾经居住过也是他参加革命起点的小山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由于插队,高家的三个子女就走了两个。高照华从陕北农村走过来的妻子,为了使孩子们少吃点苦,决定同子女一起到陕北。孩子们插队,她则住得近一些,好给点照顾。谁想,高照华听了妻子的话,干脆得很,做出了更为大胆的决定,除了他,全家人都回陕北:“务农!我和你妈都是农村生农村长,你们为啥就不能在农村劳动!”

他还一味强硬的要孩子们插队就直接插到老家去。

延安地区安塞县北边既不通电也不通公路的一个小山村,当年高照华就是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高照华就要儿子去那里插队。

1969年4月的一天,高照华带着儿子来到地区革委会办公室办理手续。好几位级别不同的干部费尽口舌地反复劝阻,但高照华不为所动,仍然坚持要儿子到安塞的小山村插队,几位同志边办手续边说:“您老的觉悟真令我们佩服!”“哎呀,不愧为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您老的觉悟真令我们佩服!”

他谢绝了地区革委会领导的好意,以后到了县革委会,他同样谢绝了县委书记要他子女都到县城所在地的生产队插队的建议。县委书记说:“那也是蔬菜队,平川。”高照华如同在地区一样婉言谢绝了。

一直随同高照华办理相关手续的儿子不高兴不满意,但慑于父亲的威严也不敢说个不字。高照华带着儿子到了小山村,见过老母亲后暂时住下。第三天,他带着儿子翻山越岭,步行十多里路到公社办理相关手续。

公社韩书记听高照华的名字后,连忙站了起来,叫了声:“干大,早就听闻您老的大名了,但是一直没有见过,今天可见上了。中午不要走,咋也得到我家吃饭。”

高照华问他咋知道自己的名字。韩书记说:“哎呀,干大,我忘了说了,我大是韩杰山嘛。”

高照华顿了顿:“啊,你是杰山的孩子。嗨嗨,当年在队伍上,你大打仗可厉害得很,打的那些胡匪......哦,你父亲他还好?那你是杰山家的老几?”

“唉,我大他没福,已经没了五六年了。我在我们弟兄里排行是老三。干大,我早就听我大他们说过您。您不是在四川工作嘛?今天咋滴突然光临公社,您老这是?”

高照华简单说明了来意,韩书记听高照华说了这次是送子女回来插队而且就插在山村,当即摇头摆手地说不行不行:“就世兄这从小在城里长大的,还能吃得了山沟的苦?这样,我看干脆插就在公社驻地大队,这歪歪好好,是平川队,通电通公路。离我近,我还能照顾嘛。”

高照华坚决不同意:“不麻烦你了,我看还是插到山沟里去。当年我和你大不都是山沟里的嘛,我们不都......再说了,我这些娃娃也需要在山沟里锻炼锻炼。”最终韩书记只好按照高照华的意见叫来了公社文书办理相关手续。

文书递给他们一封写给大队党支部的介绍信后,高照华儿子必须在山沟沟插队的事就板上钉钉了。

打这天起,他儿子就在那小山沟里,和社员一个样样的“受苦(劳动的意思)”。有好一段时间,每当劳动休息时,其子疲惫不堪地躺在黄土地上望着蓝天白云,脑子里浮想联翩时,耳边经常回响起的话语就是:“哎呀,不愧为老红军老革命老领导,您老的觉悟真令我们佩服!”

高照华听了这话也许高兴,但他不知道,这话在他儿子听来,却觉得人家是在讽刺,直到年老,他儿子也是这样认为的。

以后他儿子出来参加工作,当年为他插队承办手续的一些人还成他的同事了。私下里说话,这些人还说:“那个年代,我们都恨不得赶紧把家里人从农村弄出来,吃不了城市粮能到蔬菜队也不错嘛。当时考虑到你父亲当年在陕北也是为人民打天下的一位好汉,以后又在外地当了多年领导,是咱陕北人的光荣,才想着照顾一下,要你们到蔬菜队。虽然也是农业社,但起码吃供应粮,出门是川地,又在城跟前,可比山沟里抗硬多了。谁想你父亲坚持要你到山沟沟。哈哈,后生,受苦了吧。”

后来,儿子曾多次问高照华:“你为啥子非要我回到小山村插队?”老人家却从不接茬,不说话,顶多摇摇头。

但回想过去,儿子也并不后悔,对自己人生中曾拥有的这段山沟沟接受艰苦磨练的经历非常自豪!他觉得,军营是锻炼人生的大学校,农村同样是锻炼人生的大学校,他在这个学校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上世纪70年代初,高照华调回家乡陕北,担任延安地区冷库主任,以后经组织批准离职休养。

已经年迈的高照华,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几度泛滥心急如焚。他多次给有关部门反映,也曾亲自找到有关领导提建议、谈措施。尽管有时也遭到个别人的白眼甚至冷嘲热讽,但是只要有机会,他还是说,还是讲。

每逢看到、听到惩治贪官污吏的消息,他总要给子女打电话,像个小孩子似地十分兴奋:“看看,又一个‘坏松’(陕北人对反面人物的称呼)被揪出来了。”其实这些消息,子女比在家休养的他要早知道的多,有的更严重的问题也知道。为不扫老人家的兴,他们总是十分高兴回答一声:“是吗?那太好了。”

2000年3月,高照华去世,享年84岁。

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子女:“你们一定要记住,政治上要永远清醒,经济上要永远清白,一定要团结同志。”这番话十分简朴,但在子女们听来,却是父亲留下的受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