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易逝,今日立秋!暑去凉秋至,收获正当时

吴江野鹤 2024-08-07 12:36:4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关于“立秋”的诗句。

自古以来,女人伤春男人悲秋。“悲”在何处?时间流逝之快,自己却一事无成。

图片01~02):一片落叶一片秋

《说文解字》中说“秋”是由“禾”与“火”组成,释义为“禾谷熟也。”《诗经》中也说“七月如流火”。说的不是“温度”之高,而是说“傍晚的大火星西沉,天气逐渐转凉了。”

所以说,“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作物的成熟,气温的下降预示着秋天的来临,标志着夏天结束。

本期图文,清江鹤将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立秋”的相关话题。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随着夏日的热情逐渐褪去,我们迎来了2024年的立秋节气,这一天是公历8月7日,星期三,标志着秋天的正式到来。

图片03~04):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立秋”是太阳到达黄经角135度时,北斗指向西南时的时间“节点”。它是秋季里第一个节气,乃24节气中第13个节气,乃“四时八节”中的重要时间节点。是夏季驶向秋天的第一站。

尽管秋天己至,但时间“节点”还处于“三伏天”的“三伏”阶段,还有“末伏”10天时间。因此,“立秋”之至并不凉爽,相反还处于夏季高温的“炙烤”之中。这只不过是天文学分类上的“立秋”罢了。而真正意义上的“气候”学上的“秋天”旅程,还将等待一段时日。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根据民间说法,立秋还分为“早立秋”与“晚立秋”。那什么是“早立秋”?什么又是“晚立秋”呢?

“早立秋”就是公历上的“立秋”时间到了(每年的8月7日或8月8日交节时间),但是农历上以“7月份”为界定的时间,对应在什么时间。若立秋日对应的时间为6月份,那么就称为“早立秋”。若立秋日对应的时间为7月份,那么就称为“晚立秋”。

图片05~06):24节气之“立秋”

比如今年的立秋时间为公历8月7日,相对应的农历时间节点为7月初4,所以今年的“立秋”称为“晚立秋”了。按照民间说法推断的话,今年立秋后是属于“热秋”的日子。

当然,这只是古人们在科技不发达年代,对气候特征的“经验总结”,立秋是“早”还是“晚”,立秋以后“热”与“不热”,与这个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关键的影响因素是“太阳的辐射”程度,大气环流的运转方向,以及人的活动。几个关键因素都拉“满值”的话,那肯定将是一个非常“热”的秋天。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看来“早立秋”与“晚立秋”在温度上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早立秋”温度下降得快,昼夜温差大,高温时间时长“缩短”。“晚立秋”高温时间长,昼夜温差变化不明显。

图片07~08):24节气之“立秋”

“早立秋”对于农作物而言,不是“福音”而是“伤害”。因为气温下降得快,“冷空气”来得早,不利于晚熟作物的成熟和收割。比如晚熟水稻,就会因为后期的“冷空气”扰袭“不结实”或者“分段结实”,而出现“秕谷”增多现象,直接降低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而“晚立秋”虽然让部分地方的人们面临了高温的挑战,但是高温多湿的环境更有利于“晚熟”作物的生长。生育期“拉长”,后熟期也相对“延长”,更有利于后熟作物的“正常成熟”和品质改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吃“晚熟稻谷”的米比早熟稻谷加工出来的米要滋润,有香味,口感与风味更浓一些的真正原因。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立秋之后,自然界开始从繁茂的盛夏向萧瑟的秋天过渡。树叶由绿转黄,逐渐飘落,秋风起时,凉意袭人,万物开始收敛生机,为来年的生长积蓄力量。

图片09~10):秋天的景色

立秋不仅是季节的转换,也是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即在立秋后通过食用肉类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来补充夏季因炎热而消耗的体力。

此外,有些地方还有“啃秋”的习俗,全家人围坐一起,品尝西瓜、香瓜等时令水果,享受秋天丰收的喜悦。

关于“立秋”的“草言草语”:01)梧桐是秋天的使者:

在古代,梧桐树被视为秋天的使者。

立秋之日,太史官会守候在宫廷的梧桐树下,等待第一片梧桐叶落下时,便高声宣布“秋来了”。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也增添了立秋时节的仪式感。

图片11~12):外观颜值靓丽的枫叶

宋代刘翰在《立秋》中写“立秋”: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诗人在初秋的夜里,仍感高温难耐。于是起身走到院子里去纳凉散步。虽然在寂静的夜里,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却又无处寻觅秋天的踪迹。只看见,满阶的梧桐树叶,散见在明亮的月光之中。哦,原来秋天己经来了。

02)关于蓐收与秋神的趣味故事: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蓐收,左耳盘蛇,右肩扛斧,他不仅象征着繁衍与生生不息,还是刑罚之神。

所以,古时处决犯人常在立秋之后进行,称为“秋后问斩”,这背后蕴含着古人对秋天肃杀之气的敬畏。

图片13~14):24节气之“立秋”

03)古人“一叶知秋”的智慧:

古人也常从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中领悟大道。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种见微知著的智慧,至今仍启迪着我们。

唐诗人钱起《裴迪书斋望月》就是写的诗人在书斋中感受“秋”至的感慨: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写在最后面的话语:

今日“立秋”,不仅是一个节气的更迭,更是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见证。无论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季节的故事,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在这个充满变化的季节里,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激,迎接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图片15~16):秋天的景色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