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枢体制的演变,看大唐帝国如何经历盛世走向衰败

微格尔 2024-02-12 09:20:44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盛世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这得益于大唐有一个相对高效的中枢体制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施行政令。这就是有名的“三省六部制”。

自秦朝建立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国家的最高权力牢牢地掌控在君主手中,君主如何裁决国家大事,如何让皇权可以有效统治全国,这需要一个良好高效的统治机构进行辅助。

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封建帝国的中枢体制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也经历了多个王朝兴衰,逐步走向完善。

到了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发展完备,为大唐帝国的运作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但到了唐中后期,因为多种原因和制度的局限性,这套中枢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大唐朝廷的统治和运作产生了许多影响,书写下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由史学专家袁刚所著的这本《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正是一本深入研究和解读隋唐时期中枢体制的政治史论著。

书中系统全面地梳理和讲解了隋唐的中枢体制如何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唐中后期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新三头”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运作过程,如何从盛世走向衰败。全书框架条理清晰,干货满满,全都是要记小本本的知识点。

书后还有丰富的附录,展示有隋唐政府机构示意图、太极宫和大明宫的官衙署建制图、详细的宰相和翰林学士名录等。

相对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架构更加复杂,分工更合理严密,在机构设置上将政令的决策和执行的职能部门分开,互相监察制衡,运行也更加高效,由此打造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唐盛世。

三省六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其下的六部,分别负责皇命的诏书草拟、复审封驳和执行,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三权分立”的形式,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很多人会以为“宰相”是一个官职,其实在唐朝时没有“宰相”这个官职,而是三省的最大长官都行使宰相之职,共同协助皇帝进行政令的商议、决策和施行。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就在禁宫之内“上班”,能跟皇帝亲密接触,尚书省则在禁外统领六部干活。

到了武则天掌权,对这些权力机构进行了清理和调整,在文人学士中培养她自己的心腹,并跳过中书和门下两省直接进入禁宫之内商议国事,这些学士后来就演变为翰林学士。

“移宫”事件后,两省被武则天赶出了禁宫,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后来中书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翰林学士群体逐渐壮大,也重新建立起“新三头”的中枢体制,即翰林、枢密和中书门下。

三省六部制曾为大唐带来繁华盛世,但也为后期被宦官夺权埋下隐患。到了唐后期,宦官专权,与翰林学士之间进行了繁复的权力斗争,如“二王八司马”事件、“甘露之变”,文臣惨遭清洗,终是不敌宦官,皇帝也逃不过成为其手中傀儡,皇权旁落,大唐王朝也由此走向衰落。

在唐朝灭亡后,宋朝又重新实行三省六部制,这一中枢体制仍有沿袭,对后来的王朝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围绕着维护皇权统治的核心思想,中枢体制中的机构和官职不断发生变更,其背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门阀贵族与寒门士子的社会政治地位之争,是风云变幻的宫廷权力争夺,是大唐帝国由盛及衰的映照。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