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临死前,为何无视周瑜只托孤张昭?你看孙权称帝时,说了句啥
世人皆知东吴开国元勋周瑜是孙策的挚友,两人不但是生死之交,更是连襟之好。可谁又能想到,在孙策临终托孤之时,却偏偏绕过了这位"好兄弟",反而将希望寄托在了年过四旬的张昭身上?这究竟是为何?更令人玩味的是,多年之后,当孙权登基称帝之时,却说出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为何孙策会做出这样看似不近人情的选择?
一、孙策与周瑜的金兰之交
江东儿女多豪杰,庐江周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建宁元年,周瑜出生在这个显赫的家族之中。那时的庐江,可谓是人杰地灵,卧虎藏龙。
世人都说周瑜生得仪表堂堂,风姿绰约。但在当时的庐江,最令人称道的却是他那份过人的才智。十五岁那年,周瑜就能通晓音律,精通诗文,更是练就一手好琴艺。
说到周瑜和孙策的相识,还要从中平六年说起。那一年,孙坚率军征讨董卓,途经庐江时在此驻扎。随军前来的,还有年仅十五岁的孙策。
一日,年轻的孙策在城中闲逛,听闻周家有位少年才俊,便兴致勃勃地前去拜访。谁知这一拜访,竟结下了一段传世佳话。
原来周瑜与孙策同年,两人一见如故。更妙的是,两人都热衷谈论天下大势。孙策说起父亲征战四方的壮举,周瑜便滔滔不绝地分析当今局势。
这一聊就是三天三夜!周瑜见孙策居无定所,二话不说就将自家的一座宅院送给了这位新结识的朋友。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积攒的钱财分给孙策,支持他的军事行动。
后来的故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孙策投奔袁术时,周瑜毅然放下家业,带着自己的三千精兵相随。当孙策决定脱离袁术,另立门户时,周瑜又是第一个支持他的人。
江东十万貔貅,便是在这样的患难与共中凝聚起来的。当年轻的孙策带兵渡过长江,在江东开疆拓土时,周瑜就在他的身边出谋划策。
乔公一家在江东也是赫赫有名,大乔小乔的美貌更是传遍四方。孙策与周瑜不约而同看上了这对姐妹,于是一同上门求亲。这一桩喜事,让他们从挚友变成了连襟。
自此以后,这对连襟更是形影不离。白天在军营中商议军务,晚上在家中品酒论道。两人常常纵马江畔,指点江山,谈笑间便定下了征战四方的宏图大计。
但凡孙策遇到棘手的军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瑜。而每当周瑜提出建议,孙策也从不怀疑。正是这种默契,让他们在短短几年间就打下了偌大的基业。
二、张昭其人
说到张昭这个名字,在江东可谓是无人不晓。他出身吴郡名门,祖上世代为官,在当地更是德高望重。
有趣的是,张昭年轻时可不是什么稳重之人。据《吴志》记载,年少的张昭曾与同乡好友结伴游历,常常纵酒高歌,引得不少人侧目。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放荡不羁的少年,后来竟成了东吴朝堂上最稳重的重臣。
张昭的转变,还要从一次意外说起。相传有一年,张昭游历至扬州,恰逢当地发生旱灾。本该继续游玩的他,却一反常态,带头组织赈灾。他将自家粮仓打开,分发给灾民,更设法说服当地富户共同救助百姓。
这一举动,让张昭在江东声名鹊起。不少人这才知道,这位看似放浪形骸的世家子弟,竟有着如此深厚的仁德。
张昭与孙氏的渊源,要从他四十岁那年说起。当时孙策刚刚来到江东,正值用人之际。一次宴会上,张昭与孙策相谈甚欢,两人谈及治国之道时更是相见恨晚。
孙策当即就向张昭抛出了橄榄枝。但张昭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孙策治军的几处弊端。孙策不但不恼,反而更加欣赏张昭的直率。
从此,张昭便成了孙策的智囊。在朝堂之上,张昭从不阿谀奉承,有什么说什么。即便面对孙策的盛怒,他依然坚持己见。正是这样的刚直不阿,反而赢得了孙策的信任。
张昭在处理政务上更是有一套。江东世族势力庞大,互相之间常有纷争。每当这时,张昭总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平息了矛盾,又给各方留足了面子。
有一次,两个世家因为土地纠纷闹到了府衙。这本是个难断的案子,但张昭却巧妙地提出让两家合办水利工程,既解决了纷争,还让双方都得了实惠。
更令人称道的是,张昭在任上从不贪图私利。他的家资虽丰,却总是以俭朴著称。每逢年节,他都会将俸禄分给族中贫困之人,更常常周济邻里。
正因如此,即便是那些与他政见不合的官员,也不得不佩服他的为人。江东士族更是将他视为楷模,常常让家中子弟向他请教为官之道。
这样的张昭,在江东的威望可想而知。他一言一行,都能影响众多世家大族的态度。这或许也正是孙策看重他的原因之一。
三、孙策遇刺前的政治布局
建安四年的江东,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孙策虽已占据江东,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局面:江东世家把持着地方大权,而新兴的军事集团又在不断壮大。
这些世家大族,可不是一般的势力。单说吴郡顾氏,就有良田万顷,私兵数千。朱氏、张氏等家族也都是根深叶固,势力庞大。他们与汉室朝廷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孙策深知这些世家的厉害。他一面笼络这些世家,一面又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每当有重要职位出缺,他总是设法安插自己的亲信。这一手段,引得不少世家颇有微词。
而在军中,情况也不太平。周瑜等人掌握着大量兵权,这让一些世家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这支新兴的军事力量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明争暗斗就此展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策开始了一项鲜为人知的行动:他派人秘密联络了荆州的刘备。根据史料记载,孙策曾向刘备表示愿意共同对抗曹操。这一举动,若是被曹操知晓,后果不堪设想。
更有意思的是,江东世家对周瑜的态度十分复杂。一方面,他们承认周瑜的才能;另一方面,却又处处提防。有记载称,当时有世家子弟私下议论说:"周公瑾年少英才,若得志,必不容我等。"
张昭在军中也有着独特的影响力。他虽不善军事,但在军中却颇有威望。这是因为不少将领都出身世家,与张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当军中出现纷争,张昭总能从中调停。
就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许贡的门客突然刺杀孙策,这一变故打乱了所有人的部署。孙策重伤垂死,必须立即做出安排。
而此时的江东,军政两派的矛盾正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究竟要将大权交给谁?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孙氏家族的未来,更关系到整个江东的局势。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孙策做出了那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 将大权托付给张昭。这个决定,看似违背常理,实则暗合政治平衡之道。
四、托孤张昭的深层考量
孙策临终托孤的那一刻,朝堂上可谓是风云突变。当他说出"内事全赖张昭"这句话时,在场的大臣们都屏住了呼吸。这个决定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深意?
首先要说的,就是世家势力的平衡问题。孙策深知,江东的世家大族手握重权,若是不能安抚他们,整个江东基业都可能不保。张昭作为世家代表,由他出面主持朝政,正好能安抚这些世族的心。
这一点从张昭上任后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有个小故事:建安五年,吴郡顾氏因为税赋问题与官府发生争执。张昭出面调停,不但平息了争端,还借机制定了一套新的赋税制度,既照顾了世家利益,又保住了朝廷收入。
其次就是对周瑜的保护。说来也巧,周瑜当时正在外地领兵。有史料记载,当时曹操正在暗中打探江东虚实,若是让他知道周瑜被委以重任,必定会派人暗中行刺。
这一点从后来的历史就能得到印证。赤壁之战前,曹操曾多次派人刺杀周瑜,就是因为忌惮他的才能。若不是孙策当初这一手,周瑜恐怕早就遭遇不测了。
再说朝局的稳定问题。当时的孙权年仅十七岁,正是需要扶持的时候。张昭年过四旬,为人稳重,正好能够辅佐年轻的孙权。这一点从后来的历史也得到了验证,张昭确实成了孙权最倚重的大臣之一。
有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建安六年,也就是孙策去世后不久,曹操派使者来江东试探。张昭以"吴侯年幼,正在守孝"为由,巧妙地回绝了曹操的各种要求,既保住了面子,又避免了冲突。
更妙的是,张昭的身份还能制约军方势力。当时的军中虽然以周瑜为首,但不少将领都出身世家。有了张昭这个中间人,军政双方就能保持平衡,避免了内部冲突。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建安七年,有个叫薛综的将领因为军功显赫,开始在军中树党结派。张昭得知后,并没有直接干预,而是通过世家关系网,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隐患。
事实证明,孙策的这个决定确实高明。在张昭的主持下,江东政局保持稳定,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周瑜也因为避开了政治漩涡,得以专心发展军事实力,最终成就了赤壁大战的奇功。
五、历史的见证
时光荏苒,转眼间孙权已经掌权多年。建安十三年的一天,朝堂之上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时有大臣提议孙权称帝,孙权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这句话令在场的大臣们都感慨万分。
说起孙权的成长,还真离不开张昭的谆谆教导。据《吴书》记载,刚开始主政时,年轻的孙权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发怒。每到这时,张昭总是在一旁耐心相劝,一点点地教他为君之道。
有一次,孙权因为一个小吏的过错大发雷霆,要当众杖责。张昭立即出面,对孙权说了一番话。从那以后,孙权对待属下明显宽容了许多,朝中上下都说他有了君主的样子。
而周瑜对孙权的忠诚更是有目共睹。建安十三年,当周瑜得知孙权继位的消息时,立即率军从前线赶回。一路上,他还不忘剿灭那些蠢蠢欲动的地方势力。
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有个叫陈同的将领,趁着权力交接之际想要占山为王。周瑜得知后,立即派兵围剿,仅用三天就平定了叛乱。这一手段,震慑了所有图谋不轨之人。
赤壁之战更是周瑜忠心的最好见证。当时曹操以八十万大军压境,形势危急。周瑜临危受命,以寡击众,最终大获全胜。这一战,不仅保住了江东基业,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张昭和周瑜的默契配合,也在这些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军事行动需要后勤支持时,张昭总能调动世家资源,确保军需充足。而周瑜也从不干预内政,专心军务。
建安十三年冬天的一个场景特别值得一提。当时周瑜正在准备北伐,朝中有人提议增加赋税补充军费。张昭却另辟蹊径,说服世家出资支持,既保证了军需,又避免了加重百姓负担。
这样的政治平衡一直持续到周瑜病逝。临终前,周瑜对孙权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忌惮,更体现了他对孙氏江山的忠心。
几十年后的江东,早已今非昔比。曾经的少年天子孙权,已经成为了一代雄主。每当他回首往事,总会感慨地说起张昭的忠诚和周瑜的才能。在他的治下,江东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正印证了孙策当年那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决定,其实暗含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