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随着曹操大军南下,荆州内部的很多世家大族集体投降。原本驻守在荆州北方的刘备,不得不一路败退至夏口。
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就派了自己麾下最能说的诸葛亮,前往扬州做说客。
而诸葛亮到了扬州之后,确实也没让刘备失望。很快,他就舌战群儒,将东吴集团内部的投降派,驳斥的低头不语。而最终,经过诸葛亮的说服,孙权也坚定了抵抗的想法,开始和刘备组队,共同对抗曹操。
这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为何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便成功扭转了局面,成功说服孙权坚持抵抗呢?
这个问题,其实特别简单。
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根本就没什么舌战群儒。
真实情况是,当时东吴集团的鲁肃,先到了荆州,见到了刘备,并且表示了联手的意向。然后,刘备才派出诸葛亮,跟随鲁肃回到东吴,对孙权表达自己的联合意向。再往后,就是东吴高层内部的讨论。
在这场讨论当中,诸葛亮其实根本就没参与,自然也就没有舌战群儒的机会。而且,当时东吴高层进行讨论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主张投降。但最后,周瑜却力排众议,和鲁肃一起坚持主战。正是他们的坚持,才让孙权下定了决心,正式和刘备联手。
至于说这段历史的详细情况,那就要从长坂坡之战前说起了。
说起来,在赤壁之战开打几个月之前,当时的荆杨地区内部,其实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状态。
那就是当时东吴和荆州双方的军队,有很大一部分精锐,都集中在了江夏郡。
当然,两家的精锐,之所以会集中在江夏郡,肯定不是因为两家早有联手的意向。而是因为在此之前,刘表和孙权两家,正在进行死斗!
东汉时期的江夏郡,大致就是今天的武汉地区。而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孙权曾经多次进攻,想要一举拿下武汉地区。
公元208年年底,赤壁之战爆发。而在赤壁之战爆发十个月之前,大概在这一年春天的时候。孙权为了报杀父之仇,正好第三次进攻江夏郡的黄祖。
孙家和黄祖之间的恩恩怨怨,说起来也是拉扯了十多年。不过,除了要报杀父之仇以外,孙权进攻江夏,还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通过战争,整合东吴内部的军事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二是为了向荆州方向扩张,想要一举吞并荆州!
从地图上来看,一旦孙权完全打下了江夏郡,他就能迅速自东向西,杀穿整个江汉平原,彻底将荆州一分为二。
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最后便是以孙权大获全胜结束。而且,在战争过程当中,孙权还消灭了黄祖麾下的全部精锐,在战略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动权。
不过,打垮了黄祖之后,孙权还没来得及高兴。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就带着荆州的援兵顶了过来。
而这样一来,在赤壁之战爆发以前,孙权和刘表各自麾下的很大一部分精锐,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今天的武汉地区。如果没有曹操南下搅局,原本在公元208年的下半年,刘表和孙权之间,应该先打一场半决赛!
但结果,就在荆扬两州即将进行半决赛,周瑜和刘琦在武汉对峙的时候。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忽然带着大军南下,兵锋直指荆扬两州。
这一下,孙权和刘表都慌了。
更要命的是,就在这个消息刚刚传来不久,孙权很快就又收到了一个消息:刘表死了!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当时的孙权,其实大致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直接投降。
第二种选择,则是趁着荆州内乱,趁机东进。最好的结果,就是能抢在曹操之前,占领襄阳和樊城。然后,凭借襄樊防御体系,以及东吴集团优秀的水军,正面挡住曹操的进攻。而一旦挡住了曹操,襄樊以北的整个荆州,自然也就全都是孙权的囊中之物了。
但这个方案,几乎不可能的。而且,在孙权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曹操的主力大军,就已经接近了襄樊地区。而且,当时主管襄樊地区的刘琮,以及那些荆州豪门,已经向曹操投降了。
至于第三个选择,则是趁乱拿下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区域,也就是荆南四郡。东吴集团最大的防守依仗,就是长江。而如果拿下了荆南四郡,整个长江以南,都是东吴集团的地盘,接下来的仗依然有的打。
不过,第三个方案,同样还是几乎不可能。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方案执行,当时距离荆南四郡最近的东吴主力,就是身在武汉的周瑜所部。
如此一来,周瑜必须在最多一个月之内,先打垮刘琦,控制住整个武汉。然后带领东吴的水军,沿着长江逆流而上,抵达岳阳、常德等地。同时,周瑜还得在这一个月内,横扫荆南四郡,并且在荆南四郡建立起完整的统治。然后靠着强大的水军,封锁长江,这样才能勉强挡住曹操!
这显然不可能。
历史上的周瑜,确实很能打。但他是人,不是神!这个方案,就算把周瑜活活累死,他也完成不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东吴内部,绝大多数人都主张投降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小,而是因为后两种抵抗的方案,不管怎么推演,几乎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主张先看看再说。
这个人,就是鲁肃。
因为之前荆扬双方正在交战的缘故,所以此时的周瑜,率领主力驻扎在武汉地区,负责前线军务。而当时的孙权,则是位于后方的柴桑,也就是武汉下游的九江地区,负责后勤和兵力调配。
而此时的鲁肃,恰好在孙权身边。在所有人都主张投降的时候,鲁肃却提出,自己可以先打着吊丧的名义,去荆州那边看看情况。至于是战是降,完全可以等他到荆州之后,摸清楚情况再说。
于是就这样,公元208年八月,大概在刘备携民渡江,一路被曹操追着打的时候。鲁肃动身前往荆州,准备看看荆州的具体情况。
而接下来,当鲁肃抵达荆州地区之后,鲁肃很快听说,刘表的次子刘琮,以及襄樊地区的荆州大族,已经集体向曹操投降。唯有原本驻守在襄樊北部的刘备,带着自己的残兵,一路向南撤退。
如此一来,鲁肃自然要去见一下刘备,看看刘备的情况。而最终,鲁肃则是在当阳县,追上了刘备。
到了这里,孙权和刘备两家的故事线,终于开始重合了。
彼时的刘备,刚刚经历了最惨烈的溃败。尽管在长坂坡之战当中,靠着张飞断后,刘备侥幸逃了出来。但此时刘备手里,已经没剩下多少军队了。唯有之前沿水路撤退的关二爷,撤到了夏口,和刘琦汇合到了一起,算是为刘备保下了一点家底。
在见到刘备之后,鲁肃就询问刘备的打算。然而让鲁肃意外的是,此时的刘备,其实并没有打算直接去夏口,没想去武汉地区找刘琦汇合。
当时刘备的打算,是直接渡过长江,去荆南四郡发展。如果荆南四郡的几个太守,也全部投降。那他就继续往南前往交州,投奔苍梧太守吴巨!
看来,刘备是打算抵抗到底了!
刘备的这种态度,显然让鲁肃心里有了底。于是接下来,鲁肃就开始忽悠刘备,让刘备前往夏口。鲁肃告诉刘备,东吴那边,也有坚决抵抗的想法。所以,刘备完全可以去夏口,去找周瑜联合。
正是鲁肃的这个建议,彻底让刘备心动了。
要知道,此时在刘备身边,已经没多少军队了。反倒是在夏口方向,关二爷手里,还保留了刘备最后一点家底。如果东吴真的愿意联手,这对刘备而言,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于是就这样,刘备改了主意,准备率领残部,向武汉方向撤退。
不过,因为当时孙权并不在武汉,而是在九江。就算刘备撤到了武汉,他也见不到孙权,双方没法直接谈判。所以在这个时候,刘备就必须派一个人,代表他前往东吴,和孙权谈联合的事情。
于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就被推了出来,担任这个使者的角色。
诸葛亮此时被推出来,其实几乎就是必然的。因为除了诸葛亮之外,当时刘备身边,也没有其他更适合做使者的人了。至少,张飞和赵云等人,肯定不合适。
当然,除了外交才能之外,诸葛亮本人,也有三个优势。
第一,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当时正好在东吴做官。而且,诸葛瑾并不是出自于那些江东大族,深得孙权的信任。他和鲁肃的私人关系,也非常不错。这也是当时鲁肃主张,让诸葛亮和自己一起返回东吴的直接原因。
第二,诸葛亮本人在外交方面,确实有一定的才华。而当时在刘备麾下,其他人确实也不具备这个才能。就算去了东吴,也很难替刘备进行谈判。
第三,除了代表刘备之外,当时的诸葛亮,其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刘琦。
这事说起来有点复杂。简单来说,之前刘琦并不受宠,一直被打压。后来正是诸葛亮给他出的主意,让他前往江夏镇守。所以在赤壁之战开战之前,刘琦才能身在江夏。
如此一来,诸葛亮前往东吴谈判,谈出来的结果,也更容易让刘琦接受。要知道,一直到这个时候,武汉方面,周瑜和刘琦依然还处于不太紧张的对峙状态。如果不是因为曹操南下,双方这时候说不定已经打起来了!
这三条加起来,诸葛亮自然就成了最合适的出使人选。
于是再之后,诸葛亮就跟着鲁肃,一起来到了柴桑,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地区,面见孙权。
而接下来谈判过程,就和《三国演义》里面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在见到孙权之后,诸葛亮和孙权之间,曾经有一次私人会面。在这次会面当中,诸葛亮向孙权表示,刘备一定不会投降。同时,诸葛亮还拿话去激孙权,表示孙权如果不想抵抗,也可以直接投降。
至此,孙权算是明白,刘备是真心想要抵抗了。
而再之后,就是东吴内部的高层会议。这场会议,诸葛亮显然没资格参加。
在这场会议当中,以张昭为首的一些人,主张直接投降。
这里多说一句:因为主张投降,张昭后来在很多文艺作品当中的形象,并不算太好。但实际上,张昭提出投降,真的不是因为自己胆怯,而是真的分析了各种利弊之后,做出了选择。
如果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觉得,投降很不可思议。作为一方割据势力之主,一旦孙权投降,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似乎只有死路一条。毕竟,历史上这类投降之后的案例,可不在少数。比如说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西夏末代皇帝李晛,都是投降之后被杀了。
但请注意,这些案例,都是在三国时代之后发生的。
而作为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人,张昭看到的历史,是东汉末年之前的历史。在这之前,一个割据势力的首领,投降之后是不会被杀的。比如说当年东汉开国的时候,割据河西的窦融和梁统,投降之后就都没有被杀,而且还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同时,他们各自的家族,后来在东汉的历史上,还一度掌握了最高的权力。
所以从张昭的视角来看,孙权投降之后,享受的就是当年窦融的待遇。这种投降之后的结果,大家也是能接受的。
至于说投降之后,会被软禁乃至直接被杀……不好意思,在这一年,司马懿刚刚年满三十,刚刚被曹操强制征召为文学掾。所以当时的人,不认为孙权投降之后,会有特别差的结果。而且按照当年窦融的例子,大家觉得孙权投降之后,地位说不定会比江东之主更高!
而那些江东世家,想的就更简单了。对他们而言,打赢了曹操,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而如果直接投降,自己依然还是江东豪门,没有任何区别!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打这场仗呢?
面对下面大臣的集体反对,孙权也不好明确表态。但他又不想投降,不愿意屈居人下。
所以接下来,孙权就火速下令,让周瑜回来讨论这个问题。
然后,周瑜回来了。而周瑜的主张,则是坚决抵抗!
和那些主张投降的人相比,周瑜的坚持,其实也不光是为了孙权,也有为自己考虑的因素。
当时在东吴集团内部,周瑜是仅次于孙权的二号人物,而且掌握了兵权。如果他此时投降,按照当年窦融归汉的例子,周瑜接下来享受的待遇,大概率要等于梁统。
但对这个结果,周瑜其实并不满意。
此时的周瑜,刚刚34岁。相比家族的稳定,或者个人利益的得失,这个年龄的周瑜,其实更想成就所谓的‘不世之功’!
如果坚持抵抗,挡住了曹操的进攻。然后,在周瑜的主导下,东吴集团再一口吞掉荆州,继而西进拿下益州。整个南方,就必然全都落入到了东吴的手里。再之后,东吴未必不能和曹操争夺天下。
相比投降之后的那些待遇,成就不世之功,这对于此时三十多岁的周瑜而言,无疑更具有诱惑力。如果周瑜此时是六十多岁,到了需要为家族后人考虑的时候,说不定他就不会这么选了。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周瑜想要回报孙策的情谊,扶持孙权作为江东之主的地位。
反正不管怎么样,最后,周瑜明确表示,自己坚决主战。
而随着周瑜表态,局面一下子就逆转了。
因为当时东吴的主力军队,全都掌握在了周瑜的手里。如果周瑜坚持要打,就算孙权反对,可能都无法阻止。而那些江东家族,自然也没法阻止了。
另外,周瑜当时还从军事的角度,分析了曹操的四个弱点。第一,当时曹操还没完全统一北方,关中地区,曹操还无法完全控制。第二,曹操的军队都是陆军,不擅长水战,而东吴偏偏最擅长水战。
第三,当时天气已经逐渐转冷,曹操远距离征讨南方,后勤补给的压力,注定会很大,很难长时间作战。
第四,最重要的是,这一年东汉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而曹操大军远道而来,容易水土不服。仓促作战,特别容易感染瘟疫。而一旦瘟疫在军中传播开来,曹操军队的战斗力,瞬间就会掉好几个台阶!
经过周瑜这样一番分析之后,原本主张投降的那些官员,也觉得这场仗还有的打。而且甚至有人觉得,他们或许可以一举歼灭曹操的主力,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确实在关键时刻,代表刘备出使了东吴。而且,他也确实在说服孙权的时候,发挥了相对关键的作用,促使了孙刘联盟的形成。
但所谓的‘舌战群儒’,在史书上确实是没有记载。
而在这之后,东吴集团内部,主战的声音终于压倒了一切。于是接下来,周瑜就返回武汉地区,集结了三万东吴精锐。刘备又收拢了一些溃散的军队,然后又和关二爷兵合一处,凑了一万人。再加上刘琦麾下的一万人,大家一共凑了五万人。
而随着这五万大军,在武汉地区集结,曹操的大军,也逐渐抵达了江汉平原腹地,随时准备渡过长江,进攻江南。
至于孙刘联军这边,则是迅速出动水军,封锁长江江面,阻挡曹操跨过长江。
而最终,双方决战的地点,就是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