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与空中的战幕:1944年太平洋战场的双重交响【5】

战争史札记 2024-12-03 16:22:52

“神风”敢死队的运用,尽管显得激进且有悖常理,但在1943年日军航空兵整体实力显著衰退的情况下,其出现并不算特别。

据统计,从1942年10月27日至1944年10月23日,日军陆基与舰载航空兵所取得的战果极为有限,仅成功击沉了四艘舰艇。具体而言,1943年1月30日,在所罗门群岛中部海域,击沉美军重巡洋舰“芝加哥”号;同年2月1日,相继击沉埃斯佩兰斯角海域,驱逐舰“迪黑文”号和驱逐舰“艾伦·沃德”号。此外,1943年4月7日,瓜达尔卡纳尔岛又击沉驱逐舰“布朗森”号的沉没;而同年12月26日,格劳斯特角海域,又击沉一艘驱逐舰。即便将运输舰“麦考利”号被日军航空兵击沉的战绩计入其中,日军的战果依然显得微不足道。

当美军深入日军防御腹地,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日军航空兵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寥寥无几,仅击沉了1艘巡洋舰和3艘驱逐舰。日军陷入困境的缘由部分在于,同期海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部队同样未能取得更为出色的战绩。日军取得以下成果:1942年12月1日的塔萨法隆加海战中,击沉重巡洋舰“北安普敦”号;而在接下来的1943年7月上半月,所罗门群岛中部区域,相继击沉驱逐舰“斯特朗”号、轻巡洋舰“海伦娜”号以及驱逐舰“格温”号;此外,1943年10月7日,在维拉拉维拉附近海域,击沉驱逐舰“沙弗列尔”号。或许在某些时刻,日本海军会感到不甘与遗憾,比如在1942年12月,他们未能击沉除“北安普敦”号之外的任何一艘美军舰艇。但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日本海军的整体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战果的惨淡也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事实。自1942年11月中旬的两场瓜达尔卡纳尔海战落幕之后,日军舰艇的辉煌战绩便止步于那五艘舰船的沉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沙弗列尔”号沉没后的长达一年多时间里,无论是日军的水面舰艇部队,还是其潜艇部队,均未能再度成功击沉任何一艘美军舰艇。纵观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潜艇仅取得了击沉四艘美军驱逐舰的战果。自1943年10月26日以来,除1943年11月在吉尔伯特群岛损失的护航航母“利斯康湾”号,以及1945年7月29日在菲律宾海沉没的重巡洋舰“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外,日军潜艇对美军主力舰船的威胁几乎消失殆尽。美军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之轻微,取得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之低廉,确实令人咋舌。特别是在美军将战略重心转向欧洲大陆后,这一优势更为凸显。

到了1944年10月,日军仍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尽管他们对自身的处境尚未有全面清晰的认识,但已明确知晓自己无法与美军正面抗衡。因此,他们寄希望于“神风”敢死队这一孤注一掷的策略。如之前所述,“特攻”战术并非给美军造成重大打击的最佳选择,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已是日军唯一能让美军遭受损失的手段。再来谈谈美军的具体行动部署。美军部队的规模与构成:三大特遣舰队分别在霍兰迪亚、荷属新几内亚、马努斯岛以及阿德默勒尔蒂群岛等战略要地集结。其中,第77特遣舰队尤为显眼,其下辖的183艘舰艇中,战斗舰艇占据了绝大多数,随时准备出击。而第78特遣舰队、第79特遣舰队、北方特遣舰队以及南方特遣舰队则共同承担起运输任务,总计518艘舰艇组成的庞大补给线,为战斗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可见,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略部署显得有条不紊,力量雄厚。具体而言,美军投入了6艘虽略显陈旧但仍不失威严的战列舰,5艘重装甲巡洋舰,6艘机动灵活的轻巡洋舰,18艘护航航母,86艘高速驱逐舰,25艘护航驱逐舰以及11艘护卫舰,总计157艘战斗舰艇。此外,还有420艘运输舰艇作为辅助,共同构成了这支史无前例的海上大军。在这场战役中,5艘指挥舰犹如舰队的中枢神经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40艘攻击型运输舰、18艘由驱逐舰改造而成的高速运输舰、10艘船坞登陆舰、151艘坦克登陆舰以及众多登陆艇,共同构筑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重要通道。此外,各类巡逻艇、扫雷艇、测量船以及支援舰艇等,为战役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舰艇编队并未包括强大战斗力的哈尔西航母编队,而且大部分舰艇都是在菲律宾失陷的紧急关头匆忙投入使用的。尽管如此,它们的总体规模在1945年1月的林加延湾战役和4月的冲绳岛战役中,仍然超过了同时期在诺曼底登陆行动中部署的海军力量,且航行里程也远超后者。

然而,这些数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更为深远。首先,参与1944年10月作战行动的舰艇,几乎都是在近三年内最新入役的。这一事实再次印证了日军在战略上的严重误判:他们低估了对手的实力。日本海军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敌军舰队,而是由间战舰队和战时舰队共同构成的“舰队”。此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现象:这些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舰艇,正是美军海军力量快速崛起和不断壮大的生动体现。它们如同一股新兴的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场全球性的大战中。在日本帝国海军与美军间战舰队的激烈交锋中,双方都已疲惫不堪,仿佛一场漫长马拉松的终点即将显现。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基础、雄厚的财政资源及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在战时驱动其舰队实现了飞速扩张,成功突破了日本海军的坚固防线。这一进程中,两大核心力量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是间战舰队,凭借其高度灵活的战略战术,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二是战时舰队,依靠近乎无限的物质支持与坚定决心,在战场上保持了压倒性的优势。相较于美军在中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战区早前的行动,其在登陆莱特岛前一周所取得的胜利尤为显著。在吉尔伯特群岛、埃利斯群岛、马绍尔群岛、中所罗门群岛、北所罗门群岛、拉包尔以及新几内亚东部,美军遭遇的是一系列被孤立、断绝了与外界联系的日军航空兵基地。这些基地在美军航空力量的持续打击下,几乎丧失了抵抗能力,而美军则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两栖登陆作战,逐一将这些区域清除。在这些战役中,无论是战前的缜密筹划,还是战场上的激烈对抗,日军都未能拥有一支能够及时响应的舰队,为驻军和机场提供关键支援。相比之下,日军各机场的战斗力显得微不足道,美军因此能够轻松封锁这些基地,且付出的代价极小。这一现象也催生了一句广为流传的格言:“投入愈多,收获愈丰,损失愈微。”然而,当美军的攻势转向菲律宾地区时,局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该地区遍布众多航空兵基地和次级跑道,琉球和东番岛同样如此。若不考虑地理因素,美军所面临的日军陆基航空兵力量,在本质上与内陆部署的航空兵力量并无显著差异。尽管这些岛屿无法与广阔的内陆相比,但在战略层面,美军却仿佛置身于一片辽阔的内陆地带。而这些威胁,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必须予以彻底清除。

普遍的观点认为,航母舰载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无法与陆基飞机相提并论。1941年至1942年间,日军在其入侵行动中确实凭借陆基战机的质量优势取得了显著战果。然而,时至1944年10月,这一局势已悄然发生逆转,美军舰载机的先进性远超日军陆基战机。自10月10日起,美军发起的攻势规模空前,其海军航空兵击溃了在防御和布局上均占尽优势的日军。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