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欣赏:琴诗

明矾笑应心 2024-10-16 19:52:39

●苏轼(北宋)

若①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②中何③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在书法方面,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擅长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很有见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其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注释】

①若:如果。②匣:指放琴的盒子。③何:为什么。

【译文】

如果说琴能发出琴声,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如果说琴声发自弹奏的手,为什么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揭示了琴、手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语言虽然浅显直白,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几个因素

相辅相成的,没有琴不行,没有手也听不到琴声,因此,我们在事物的联系中不能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应该做到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否则就会出现漏缺,于事无补。

【拓展】

苏东坡小时候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应该说,苏东坡的雄心壮志无可非议,但是"天下字"不可能识遍,"人间书"也不可能读尽,未免有点儿狂妄。这事被一位老者知道了。一天,他拿来一本小书,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小书一看,有许多字并不认识,这本小书也没见过,不禁十分羞愧。老人取回小书,盯着这副对联看了好一会儿,不禁摇摇头走开了。苏东坡看在眼里,觉得自己的这副对联确实狂了一点,很不应该。于是拿起笔来,各多添了两个字,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一改,没有了原先的"狂"气,变成努力的方向了。从此以后,苏东坡变得谦逊起来,孜孜不倦地识字、读书,终于成为一代文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