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开战南方发大水,雍正感叹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有个现成的

熹然随心过去 2024-11-10 20:16:51

雍正七年,清朝北境风声鹤唳,准噶尔军队虎视眈眈。雍正帝派遣岳钟琪率十六万大军征讨,却遭遇惨败。正当朝廷为北方战事焦头烂额之际,南方又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江南粮仓告急,漕运中断,军需补给陷入困境。在这内忧外患之际,雍正帝连连叹息无人可用。危急关头,大学士张廷玉挺身而出,向雍正举荐了一位特殊人物——身陷死牢的阿克敦。这位能文能武的八旗子弟,曾创下"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佳话,却因得罪权贵锒铛入狱。此时的他,将成为扭转清朝命运的关键人物,而他也由此开启了一段传奇的仕途历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放异彩。

从八旗子弟到权倾朝野

清朝统治者深知科举制度在巩固政权中的重要性,满汉官员都需通过这一途径步入仕途。正蓝旗出身的阿克敦,生在八旗贵族之家,本可以靠祖辈荫蔭过着舒适的生活。

他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日夜苦读,立志通过科考出人头地。在那个满族人普遍轻视文事的年代,阿克敦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康熙四十八年,阿克敦金榜题名,一举考中进士。这在满族子弟中实属罕见,很快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

凭借过人的才华,阿克敦被任命为侍讲学士,开启了他在朝堂上的仕途生涯。他在礼部任职期间表现出色,主持的科举考试和出使朝鲜册封国王的任务都完成得无可挑剔。

康熙帝对这位能文能武的八旗子弟越发赏识,让他担任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后,阿克敦又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成为大清最高学府的掌舵人。

雍正继位后,朝廷局势风云变幻,但阿克敦依然稳步上升。雍正四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雍正帝破格任命他为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

这一任命让阿克敦完成了从文官到武职的转变,展示了他全方位的治理才能。他在两广地区主政期间,政绩斐然,被誉为"南天一把手"。

阿克敦在广东主政期间,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建议。他反对通过"开捐"筹措修建江西沿岸石堤的资金,而是创造性地提出按土地面积分摊修补堤坝的方案。

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防汛难题,还避免了加重百姓负担。实施后效果显著,次年果然没有发生水灾,这让雍正帝对他更加器重。

然而,为官清廉往往会得罪权贵。阿克敦在广东任上大力整顿吏治,严查贪腐,树敌颇多。一些被触动利益的官员联手构陷,指控他在处理新会县强盗案时徇私舞弊。

这些人还污蔑他利用广东海关税银中饱私囊,借暹罗运米船敛财。雍正帝为了平息众怒,不得不将阿克敦下狱审查。

这次入狱经历,成为阿克敦仕途上的重要转折点。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在其后的危急时刻,凭借真才实学屡建奇功。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即便身陷囹圄也终会被重用。这段经历也为他后来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传奇仕途埋下了伏笔。

边疆失守军心涣散

清军与准噶尔的战事由来已久,双方在新疆边境频繁爆发冲突。雍正七年,准噶尔部队的挑衅行为越发猖獗,甚至多次越过边境袭扰清朝领地。

雍正帝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策略,任命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统领十六万大军征讨准噶尔。军队分为三路,从陕西、四川、甘肃三地同时进发,计划对准噶尔实施包围进攻。

这是一场事关清朝北疆统治的重要战役,朝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岳钟琪率军出征时,雍正帝亲自为其送行,并授予"钦差大臣"印信。

然而战事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准噶尔军队早已在边境地区设下埋伏。他们熟悉地形,善于骑射,对清军的行军路线了如指掌。

在一次关键战役中,准噶尔军队抓住时机,对清军先头部队发动突袭。这支先遣队伍在猝不及防之下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

这场失败对清军士气造成重创,后续部队推进受阻,补给线也面临断裂危险。岳钟琪不得不下令大军暂时撤退,重新部署。

消息传到京城,雍正帝勃然大怒,认为岳钟琪指挥不力,用人不当。军机处的奏折中写道,岳钟琪"攻敌不速,用人不当",这八个字成为他仕途的转折点。

朝廷很快派出钦差大臣,将岳钟琪收押,另派将领接管军队指挥权。这一决定却让本就动摇的军心更加涣散。

新任将领缺乏对边境地区的了解,指挥经验也不足,导致清军在后续战斗中屡战屡败。准噶尔军队则士气大振,多次突破清军防线。

清军节节败退,不得不放弃多座边境城池。准噶尔骑兵长驱直入,已经威胁到清朝在新疆的统治根基。

朝廷每日收到的军报都是噩耗,战场上的失利让雍正帝倍感压力。边疆将士伤亡惨重,军需物资消耗巨大,国库负担日益沉重。

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急需扭转战局,但军中却找不到合适的统帅人选。年轻将领缺乏经验,老将们又多因年事已高不适合领兵。

北疆战事的失利,不仅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威信,还严重影响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当地百姓担心战火蔓延,纷纷逃离家园。

清朝在西北的统治基础面临严峻挑战,急需一位既懂军事又善谋略的人才来力挽狂澜。这场危机,为后来阿克敦重获重用埋下伏笔。

南方水患祸国殃民

正当北疆战事陷入僵局之际,老天爷又给雍正帝出了一道难题。南方地区连日暴雨不断,江南水网地带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

江南向来是大清朝赖以生存的粮仓,如今却被滔天洪水吞没。田地被淹,农作物绝收,百姓流离失所,一片汪洋中哀鸿遍野。

更严重的是,苏北段大运河因淤泥堆积而堵塞严重。运河是漕粮北运的生命线,一旦中断,不仅影响百姓生计,更会导致军需补给无法及时运达前线。

朝廷官员们对这场灾害束手无策。有经验的官员早已调任他处,新任官员又缺乏治水经验,一时间竟无人敢接这烫手山芋。

雍正帝在朝堂上发出一声叹息"竟无一人可用",引得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治水需要专业知识,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更大灾祸。

就在这时,大学士张廷玉站了出来。他向雍正帝举荐了一个特殊人选——正在死牢中服刑的阿克敦。

张廷玉提醒雍正帝,阿克敦在广东任职时曾成功处理过西江堤防问题。他提出的按土地面积分摊修堤方案,不仅解决了防汛难题,还避免了加重百姓负担。

雍正帝对这位旧臣的才能记忆犹新,立即下令将阿克敦提审。当阿克敦被带到御前时,雍正帝开出了条件:若能解决水患,即可免去死罪。

阿克敦获释后,立即赶赴灾区第一线。抵达淮安后,他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带着幕僚详细勘察了当地地形水文。

通过实地考察,阿克敦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清江浦一带。这里的河道淤积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漕运通道。

经过缜密分析,阿克敦向朝廷上奏一个方案:在清江浦附近开凿一条支河,作为漕运的备用通道。这样即便主河道暂时无法疏通,漕运也不至于完全中断。

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在于投入小、见效快。开凿支河比疏通主河道省时省力,而且能够快速恢复漕运,解决燃眉之急。

雍正帝收到奏折后大为赞赏,立即批准了这一方案。在阿克敦的主持下,支河工程很快开工,进展顺利。

工程完工后,漕运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军需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前线。这一手段高明的应急之策,让阿克敦在朝野上下声名鹊起。

然而,朝廷此时并没有合适的职位安置这位功臣。阿克敦从死囚到救世英雄,却只能暂时休致在家,等待新的机会。

这段治水经历,在阿克敦的仕途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证明了他的才干,更为他后来重返朝廷高层打下了坚实基础。

外交智谋定边疆局势

准噶尔战事持续胶着,清朝损失惨重,和谈的声音在朝堂上渐渐浮现。雍正帝虽有和谈意向,却迟迟找不到合适的使者。

正在闲居在家的阿克敦得知此事,立即向朝廷递交奏折,请求出使准噶尔。雍正帝对这位刚立下治水大功的臣子委以重任,只提出两个要求:各自罢兵、休养生息。

雍正十二年八月,阿克敦带着和谈使命启程,前往苦寒的边疆。从京城到准噶尔,路途遥远,山高水险。

经过四个月的长途跋涉,阿克敦终于在隆冬时节抵达准噶尔总部伊犁。他立即与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展开会谈,双方都表现出了停战议和的诚意。

阿克敦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先让准噶尔方面提出条件。这种谈判策略收到奇效,和谈进展出人意料的顺利。

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准噶尔同意停止对清朝边境的骚扰。这次成功的和谈,让清朝免除了北方的军事压力,也减轻了百姓的兵役负担。

一七三五年二月,阿克敦凯旋而归,雍正帝亲自接见了这位"和平使者"。然而好景不长,雍正帝身体每况愈下,不久后驾崩。

乾隆继位后,为了安抚各部族,特别是刚与清朝和谈的准噶尔,再次派遣阿克敦出使。这一决定展现出乾隆帝的政治智慧,既向准噶尔传达继续和平的意愿,又向其他部族释放善意。

第二次出使同样圆满成功,阿克敦与准噶尔达成正式协议,彻底解决了边界争议问题。这标志着清朝与准噶尔长达半个世纪的冲突终于画上句号。

回到朝廷后,阿克敦被任命为刑部尚书,重掌朝廷要职。但天有不测风云,他因一个"错别字"的低级错误再次陷入牢狱之灾。

在翰林院上奏的孝贤皇后册文中,阿克敦将"孝贤皇后"误写为"先太后"。乾隆大怒,加之阿克敦违反规矩未在递交册文后候旨,当即被打入大牢。

这是阿克敦第三次入狱,被判处"五月监斩"的重刑。好在他积累的功劳和声望发挥了作用,其他大臣纷纷为他求情。

仅仅六天后,乾隆便下令赦免了阿克敦,改任他为代理工部侍郎。半年后,阿克敦重获信任,官复原职。

这位三朝元老最终被授予"镶白旗汉军都统"的官衔,成为清朝历史上罕见的能够横跨三朝、屡经沉浮却依然屹立不倒的重臣。阿克敦的仕途轨迹,堪称一部清代官场浮沉史。

他的传奇经历告诉后人:真才实学是立身之本,但谨言慎行更是为官之要。一代能臣的起落沉浮,也折射出清朝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赏罚分明,用人不疑。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