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几个主要军事大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只有中国大规模列装无托步枪?
什么是无托步枪?有人就说了,95明明也有枪托啊,为什么说它是无托步枪呢?
其实所谓无托步枪也是有枪托的,怎么分辨?很简单,
你如果不能上手,就看它的弹匣和扳机,弹匣在后扳机在前的,十有八九就是无托步枪,
如果你能上手那就更简单了,你就看能不能把枪托拆下来,
如果枪托是一个独立部件能拆下来,而且不影响射击那百分之百就是有托步枪,反之如果拆不下来,那就肯定是无托步枪了。
QBZ-95式自动步枪M4A1卡宾枪枪托作为枪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减缓射击时的后坐力,再就是保持平衡提高据枪的舒适性,
有托步枪的枪托要么是实木要么是工程塑料,不管哪一种,都是作为一个独立零件存在,
也许它可以折叠,也许它可以伸缩,但无一例外都能够单独拆下来,
而且不会影响步枪的正常射击,只不过拆下来以后丧失了人机功效,用着很不舒服罢了。
无托步枪就不一样了,它的枪托除了承担和有托步枪同样的功能外,里面还容纳了步枪的核心机构-机匣,
换句话说就是无托步枪把自动机和弹匣后置,直接用机匣取代枪托来抵肩射击,机匣后置扳机前移,等于是枪管往后延长到了枪托的位置,
这种设计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保持枪管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缩短枪身长度。
无托步枪透视图,可以看到“枪托”内部的枪机结构,相当于把枪管往后延长有托步枪的枪托是个独立零件,内部没有机构,可以拆卸为什么要缩短枪身呢?因为现代军队步兵已经机械化,
以前的步兵就是真正意义上步行的士兵,所以早期步枪普遍都在1米以上,
比如德国G98长1.25米,莫辛纳甘1891长1.2米,日本的三八大盖38式步枪1.28米。
但是随着各种载具的出现,比如美国的布雷德利,俄罗斯BMP,还有我们的04A,
再加上机降,伞降,城市巷战,很明显过长的枪身是非常不利于携带的。
所以从二战开始,各国的制式步枪都在不断缩短尺寸,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短管卡宾枪,还有一种就是无托步枪。
步枪的威力和精度取决于子弹的质量和初速,子弹不太好动,一般来说都是先有弹再有枪对吧,
那要获得一个较高的初速要么依靠长枪管要么依靠高膛压。
长枪管能赋予子弹较长的加速距离,这样膛压就不需要太高,不太高的膛压可以提高枪管寿命,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
你别看现在卡宾枪很流行,M4在美军大行其道,其实它在性能和便携方面是做出了一定取舍的,
如果既不想牺牲性能,又要缩短枪身尺寸,现有的成熟技术方案,只有无托一条路。
那既然无托结构这么好,为什么咱们在95之后的03和191都不用了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抛壳和发热的问题,一个是拓展性不足。
无托步枪由于枪机后置,等于抵着肩膀贴着脸的就是机匣,
机匣是步枪发热和震动的核心区域,虽然可以通过各种减震隔热的覆盖件来解决部分问题,但总归是很不舒服的。
无托步枪“机匣贴脸”,抛壳窗离面部距离过近,也不利于左利手据抢再有就是抛壳和火药燃气灼烧,这些是属于无托结构的天生缺陷,很难通过设计来改变,
比如说奥地利AUG可以切换左右抛壳,但更多的是方便左撇子,而不是为了左右手都能舒适的据抢。
咱们从无托换成有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95突击步枪拓展性不足,
无托步枪枪身相对比较短,尤其是前部,这就导致没有足够长的护木导轨去安装枪挂榴、握把和瞄具之类的附件,
就算安装上了,也会由于尺寸问题导致前后重量失衡,人机功效大打折扣。
当然,不能因为无托结构本身的缺点而否定95,
八九十年代各国步兵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全世界都掀起了一股无托步枪的浪潮,
只能说95是当时那个年代下最符合我们需求,最顺应潮流的一种选择,
那个时候远没有现在宽裕,当务之急是装备一种便宜皮实性能不减,又适合机械化步兵的枪,哪里还管得了那些花里胡哨的附件,
能杀敌就是一把好枪,解放军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所以武器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一说,是权衡利弊下各种妥协的产物,
时代不同需求不同,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这一点,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军工。
作者删了吧 ,一点军事常识都没有就别发了,法国法玛斯都不知道,五常配不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