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生立志中兴,后半生选择摆烂

梨评历史 2024-11-14 17:35:10

淳熙九年(1182年),太子赵惇给宋孝宗上书,说有人给他进贡了一种很好的染发料,名为“乌髭药”,可将毛发染黑,但他不敢用:

光皇(赵惇)春秋已富,又自东宫尹天府入侍重华,从容启上曰:“有赠臣以乌髭药者,臣未敢用——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

看似和老爹分享自己的日常,但言外之意就是,他的胡子都白了,孝宗再不传位给他,他就要老了。

也难怪,这一年赵惇已经三十五岁了,却已经当了十一年的太子了,三十五岁的年纪,放在古代说老不老,说年轻也不年轻,自己胡子都开始发白了,而父皇身体却倍棒,赵惇说不急肯定是假的。

宋光宗赵惇

至于宋孝宗,自然听出了儿子的牢骚,敷衍的说了一句:“正欲示老成于天下,何以此为?”

啥意思呢?就是胡子白了,说明阅历多,可以让天下人看到太子的老成持重,为啥要染黑呢?

这段话,看似父子间的牢骚,但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相当危险的,毕竟赵惇的这番话,相当于太子要索权,这对于大部分皇帝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存在。

自古以来,皇位是一个坐上去就挪不开的强力胶,倒不是这个强力胶有多粘,纯粹是帝王内心始终对权力充满欲望,至死都不肯放弃。

所以几千年间,禅位这种注定要丢权的事情,从来都不多,偶尔来上几次,都是因为各种各种的原因,要么兄弟夺权,要么父子斗争,能够安安心心主动禅位的,少之又少。

“寡人、寡人”,因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这辈子注定就是孤家寡人,也必然要把自己身边所有的关系进行切割。

普通家庭里叔伯兄弟是互相依靠的至亲,但皇帝的叔伯兄弟,那是必须防范的洪水猛兽。

普通人的儿子是自己的宝贝,但皇帝的儿子,却是威胁皇权的定时炸弹,为皇权斗的你死我活的父子大有人在。

你看刘据、李承乾、李亨敢主动向他们的父皇讨要皇位吗?除了因安史之乱侥幸登位的李亨,其余两个太子都死于非命。

对于帝王来说:“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

宋孝宗

但宋孝宗算是少数几个真心实意对儿子好的皇帝了,听到这话后,不以为意,反而打趣让他再等等,将皇位的继承说成跟老百姓家里分田地一样,即儿子向老父亲要点田耕作,父亲表示自己在耕耘两年,过段时间再给他。

当然,父子间能够这样,也源于宋孝宗自己的好脾气。

在宋孝宗眼里,皇权永远都是占据主动地位的,皇帝可以乱发脾气,但太子不能口不择言,所以对这件事,宋孝宗一点都没追究,反而真的考虑要不要禅位了。

说实话,宋孝宗登基这么多年来,雄心壮志在一次次北伐失利中消磨殆尽,换句话,他有些倦了,也玩不转朝堂了。

想当年刚刚继位,宋孝宗就立即恢复中原的远大心志,继位第二个月,就着手为岳飞平反,同时启用当初因主战而被罢黜的官员,就是告诉天下,他要北伐,他要收复故土。

为此,一方面整军备战,一方面疏远求和的大臣,也让孝宗一朝在初期就爆发了斗志昂扬北伐氛围。

眼看民心可用,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集结八万大军,宣布北伐。

这次北伐,宋孝宗可是花了大心思,投入大量人力和武力,就是要兴复大宋,还于旧都。

只是理想虽好,但现在可不是北伐的好时机。

宋高宗一朝的名将早已退出朝堂,仅有吴璘可堪大用,但吴璘需要防备西南边疆,不可轻易调动,也让宋孝宗北伐的时候,居然没有可用之将:

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却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元.刘一清《钱塘遗事》

没办法,只能亲自挑选良将了,可惜宋孝宗复兴之志虽有,但却无识人之眼,安排老将张浚担任主帅。

张浚虽是老臣,但战绩却是吊车尾,前有建炎三年(1129年)的“富平之战”大溃败,后有绍兴七年(1137年)促成的“淮西兵变”等等,可以说让他担任主帅,无异于直接埋葬八万宋军。

隆兴北伐,彻底失败

果不其然,张浚又打出一个“符离之败”,北伐彻底失败,也让宋孝宗心如死灰。

毕竟这是自己刚刚登基后就主持的北伐,本意是巩固皇权,打击主和派,如此惨败不说,南宋又得卑躬屈膝和金国媾和,这让一心复兴的宋孝宗备受打击。

而且,本来被压制的主和派再次冒头,如今北伐失利,再也没有理由压制他们了,一时间,主和派再度活跃整个朝堂。

在北伐失利和主和派的主导下,宋孝宗不得不再次和金国媾和,签订“隆兴和议”。

隆兴北伐,达成了隆兴和议

好在和议中,多多少少找回了一点尊严,比如宋金的“君臣关系”变为了“叔侄关系”,这么一来,此后宋朝给金朝的国书,不再是什么“臣构言”开头了。

除此之外,“岁贡”也改为了“岁币”,名声好不少不说,就连每年的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也降低到了白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好在南宋国力还在,一次失败不算什么,签订和议后,宋孝宗没有放弃北伐的理想,虽说宋孝宗武德不行,但内政还算不错,和大臣虞允文一起开创了“乾淳之治”,为北伐积攒家业。

眼看南宋逐渐恢复过来,宋孝宗又重燃北伐之志,这次,他任用主战派的蒋芾为主帅。

蒋芾曾写《筹边志》一书,在宋孝宗眼里,可担任北伐之责,只是没想到蒋芾认为“天时人事未至”,气的宋孝宗直接将其贬谪。

此后,宋孝宗屡屡提出北伐之事,奈何朝廷内外,除了虞允文,无一支持,彻底让宋孝宗破防了。

淳熙元年(1174年),亦臣亦友的虞允文去世了,伴随他的去世,宋孝宗所有的雄心壮志,都烟消云散了,明明不想当平庸之主,明明想要收复旧土,奈何却没有能力实现这一切,这是他晚年最为痛苦的地方。

南宋萧照绘画作品《瑞应图》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无奈和懈怠,终究消磨了他所有的锐气。

况且如今的南宋目前的局面,并不是如表面那样光鲜亮丽,偌大的帝国,还是建立在老一套的重文抑武的基础上,不让武将崛起,本质上,就是砍了帝国的一只手和一条腿,瘸腿的帝国,对于复兴和翻盘,是很难的。

既然赵惇很向往山的那边,就让他看看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万一赵惇真的是文武全才,可以比自己看的更远呢?

与其继续在位蹉跎,不如学高宗一样,退入二线,让赵惇掌权,好好享受余下的人生。

再说,当了太上皇,并非没有资格参与朝政了。

因而在看到儿子的抱怨和哭诉之后,他还真打算立即禅位了,但禅位前有两个让他纠结的问题。

其一就是太子妃李凤娘生性泼辣、野蛮骄横,常常在宋高宗和宋孝宗面前搬弄是非,好在多次训斥后,算是收敛一点了,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凤娘日后若是成为皇后,自己太上皇生活,怕不是有多好。

李凤娘

其二就是宋高宗还在世,如果自己禅位成太上皇,那便是三宫并立,不由让人联想到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这三位同时在世的大宋君王,怎么看都怎么不吉利:

先是,孝宗已有禅意,尝命有司葺都亭驿,其制侔德寿宫。既而以天下不可奉三宫,乃缓其事——《宋史·本纪第三十六·光宗纪》

那既然要禅位,那么什么时候禅位呢?

宋孝宗也给出了答案,即宋高宗驾崩后才禅位,这么一来,赵惇还在再等等。

淳熙十四年(1187年)九月初五日,身体一向不错的宋高宗在吃早饭的时候,身体突然麻木,立即被送入寝宫休息。

得知高宗身体抱恙,宋孝宗立马喊御医诊治,但太医为宋高宗的诊治后,先用热药不愈,改用凉药后,却让宋高宗病情加重。

十月初八日,宋高宗终于撒手人寰,离开了人世。

伴随着宋高宗的离世,宋孝宗顺势提出要为宋高宗守孝三年,为了好好守孝,就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为未来禅位做准备。

十六年正月辛亥,两府奏事,孝宗谕以倦勤,欲禅位皇太子,退就休养,以毕高宗三年之制——《宋史·本纪第三十六·光宗纪》

虽说还未正式即位,但至少已经看到希望,甚至可以在父亲的支持下,组建自己的班底,为日后掌权做准备。

只是赵惇以为要等上整整三年,但没想到在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二十日,宋孝宗却突然宣布要正式禅位,这让赵惇很是意外,毕竟距离三年孝期还有一段时间,父亲怎么一反常态提前禅位了?

实际上,宋孝宗也是无奈选择提前禅位的,为啥?自然是北边的“叔叔”金世宗完颜雍驾崩于正月初二日,而接替完颜雍继位的是他的孙子完颜璟。

对于宋孝宗来说,叫比自己大四岁的完颜雍为叔叔勉强能忍,完颜璟上位,让他叫一个比自己小四十岁,且实际辈分还比自己小两辈的完颜璟为“叔叔”,那叫一个糟心,索性直接退了,让儿子去糟心吧!

注:宋孝宗在宗法上是宋徽宗孙子,宋徽宗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一个辈分,金世宗完颜雍是完颜阿骨打孙子,实际上宋孝宗和完颜雍平辈,但在国礼上,需要喊“叔叔”,而完颜璟又是完颜阿骨的四世孙,正好差两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初二日,宋孝宗在紫宸殿正式举行了内禅仪式,退位为太上皇。

一开始,宋孝宗以为自己会和宋高宗一样,度过一个祥和的晚年生活。

临安城

但不久就发现,这个当了皇后的李凤娘变本加厉,不仅苛待宋孝宗,还不允许已经继位的赵惇去看望他,简直刻薄到了极点。

而赵惇又很怕老婆,连连答应,这让孝顺了一辈子的宋孝宗再次受到了打击,因而在郁闷中,只当了不到五年的太上皇就去世了。

而去世前,赵惇死活不肯见宋孝宗最后一面,连父亲葬礼都不肯主持。

宋孝宗摊上赵惇和李凤娘这对糟心的儿子和儿媳,想想,晚年也是挺可悲的。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