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听双聊情感 2024-02-20 09:31:15
投射性认同的识别与运用

(1) 理解投射性认同

◎ 弄清何为投射性认同,谁在投射性认同?是处理投射性认同的前提。有关心理投射与认同是移情背后的一种心理机制,于无意识中发生。

◎ 投射性认同的临床运用,是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客体关系治疗。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投射性认同是一种诱导他人以某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的内部关系模式,即当事人早年与重要抚养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内化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将之置于现实的人际关系领域中。

◎ 故,是人的内部关系在营造投射性认同。

◎ 投射性认同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大部分是正性的。心理治疗关注的是人格障碍,和神经症的投射性认同(本课程主要针对神经症)。

◎ 神经症者的痛苦是欲望冲突,而应对痛苦的形式又是对欲望及冲突的压抑,因此说,压抑是他们主要的防御机制。我们所学到的压抑(或潜抑)概念,大多是指神经症形式的压抑。神经症形式的压抑是超我认同的成分,而超我认同恰是建立在投射认同基础上的。

◎ 故,是人的心理冲突及对冲突的压抑在投射性认同。

(2)理解投射认同的发生过程

◎ 首先,个体将自己的一部分(坏的,或者理想部分)以投射幻想的形式放置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并设法从内部控制那个人。

◎ 然后,当事人竭力让接受者(投射性幻想的对象)采取与他所幻想相一致的行为。

◎ 再后,接受者对投射者的“竭力”诱导行为采取反应,这时,接受者要么与当事人所幻想的行为一致,而陷入当事者的圈套;要么接受者没有中套,对当事者的行为不予理睬,这时投射认同失败。

(3) 识别主要的投射认同类型

投射认同的类型多如菜肴,以下举例四种类型:

①依赖型投射认同。使用这种投射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实际上他/她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

例子,某19岁的女孩与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幼年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女孩到省外读大学了,但仍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由姨妈作主,许多事情必求助于姨妈,如每次开学、放假都一定要姨妈开车接送。久之,姨妈有了不平衡的抱怨“你这么大了,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自己的母亲啊”,姨妈也终于能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

女孩被拒后出现了一系列反应,1)委屈,哭诉中指责姨妈:你一直对我都最好,咋就无情了?2)焦虑与怀疑:姨妈已不喜欢我,是我不好了吗?3)沮丧与无助:我虽然有母亲但她很无能,也帮不了我,姨妈很能干也很爱我,但好像她不爱我也不帮我了,我明显感觉我是寄人篱下,可怜又孤独。女孩还这样说过:“其实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想跟姨妈一起,但她现在对我的态度分明是讨厌我,不想见我嘛”。那么,女孩为何要依赖姨妈做她能做的事情?姨妈的态度为何很伤害她?

◎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或叫粘附情结,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

◎ 治疗师感到来自对方的压力、控制、榨取感,透过这些心理感受也叫反移情,能够识别对方使用的是依赖性投射认同。

◎ 故,是人的粘附情结在搞投射性认同。

②权力型投射认同。使用这种投射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例,有的人在职场上,处处表现得比谁都重要、盛气凌人,尤其与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总显示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厉害,或在咨询关系中,他会无意识地展示他什么都懂,甚至讲出许多高深的哲理,或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或总是否定你的意见……让你感觉到“他的强势”“你不如他”的无助感和压力感。

◎ 故,是人的自卑自恋喜欢投射认同。

③ 迎合型投射认同。使用这种投射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例子,某女士述说,她的生活里从来都是为别人着想、为别人付出,但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她虽心理难受,但依然爱付出、不拒绝人。

◎ 临床咨询中,有些来访者总显得谦卑顺从,如对你的依着、声音、观点等赞口不绝。这些行为给你一种“这人真好”的亲热感,久之你会有一种无形压力或怪怪的感觉。

◎ 迎合型也叫讨好型,因缺乏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情形下的渴求被认同。但是要以通过“自己缺失的意义,只有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投射性认同而达到。

◎ 神经症者在人际中,是按幻想的“理想自我”投射给他者,如果他者认同了投射过来的“理想自我”,便会沾沾自喜,甚至有感激之情。追溯根源,迎合型投射认同的背后是分离恐惧,或说,讨好的动机是渴望接纳。

◎ 故,是人的分离焦虑与渴望接纳在搞投射认同。

④ 情欲型投射认同。使用这种投射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 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比较容易识别。大多为当事者内在的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在制造投射认同。

(4) 如何处理投射性认同?

◎ 初始阶段,治疗关系大于治疗技术,甚至治疗师的态度就是技术。什么样的态度呢?做到精神分析的基本要求:参与观察者的态度。就是不拒绝任何体验、感觉、想法的接受态度,以及平等对待任何体验到的感觉,不评价不判断,专注地参与投射认同的包容过程。这即是要求治疗师充当好容器,允许接纳对方的依赖投射。来访者在没有明白困难根源时,是需要感受到有人同情他们的困境,需要有支持性的关系让他感觉安全。

◎ 分析阶段,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结合存在主义治疗,或是整合性心理治疗。对投射认同的分析技术包括:①对投射认同目的的解释;②对投射认同的焦虑情绪的界定;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④对认同的分析;⑤对冲突模式的分析。每个分析的过程是通过澄清、质对、解释三个步骤来完成。

◎ 上述的五个方面,应遵循的原则有:就“此时此地场景中”进行解释,然后进行历史性解释,也就是病因学解释;精确解释,即针对细节解释。◎ 具体的解释技术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释,矛盾现实性的解释,此时此地的解释,自我流露式解释,改观解释,示范性解释,回顾性的解释。 

◎ 从操作性看,认知疗法对投射认同的处理相对强一些。Leahy的《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介绍,有三类技术可以对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第一类,澄清质对现实性技术:区分想法和事实,评估事件的发生概率。

第二类,处理分裂、投射性认同等原始防御技术:对思维歪曲进行分类,自我实现的预言,否认问题,接受,挑战错误的两极化思维。

第三类,识别和处理苛刻超我及强化自我功能技术:对想法的两方面进行角色扮演;区别行为和人;评价负性标签及寻找变化;考察价值系统;增强好奇心;区分进步和完美。Leahy手册中第7章《聚焦图式治疗》9个技术用来修通和校正“坏自体-客体表象”。

◎ 另外,现实疗法、沟通分析、沙盘疗法、行为艺术治疗中也有很多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投射认同。

(5) 客体关系治疗投射性认同的要点

◎ 初始阶段仍然是“关系大于技术”的共情性参与。

◎ 澄清阶段的任务:澄清和揭示投射认同。治疗师需要将投射认同相关的隐匿信息传递(即非语言的、潜在的、暗含的)转变为公开明晰的表达。

例,在依赖的投射认同中,某女孩多次向你传递出“你是我现在唯一可信任的人”“如果没遇见你,我不知能否撑下去”,并在咨询结束后以各种借口不想离开,或想请你吃饭等,治疗师先是容纳投射过来的“好客体依赖对象”,慢慢地会感受到被依赖的纠缠(反移情)。这时候,治疗师需明确告诉女孩“我感到了被你依赖的压力”,或是“你的生活中曾有过无条件关爱你的人,我感觉到你是想把我当成这样一个人”等等这样公开明晰的表达。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咨访关系关系已经被澄清,来访者会有领悟的释然感。

◎ 分析阶段:质对与解释。此阶段主要完成:对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对分裂的认知模式的分析;对认同的分析;对冲突模式的分析。

◎ 治疗师需要对投射过来的“迎合”或“性移情”作出拒绝的回应,向来访者表达清楚自己的立场。注意的是,治疗师所拒绝的是关系而不是当事者本人,阐明就事论事的拒绝。治疗师使用质对,若以语言层面,最好是开放性提问达到解释“冲突模式”,若以情感的层面,最好是隐性的拒绝到达揭示“投射幻想”,如,当对方传递出“回报”要求,治疗师可用沉默,或眼神、手势等表达不接受。

◎ 此阶段,存在投射性认同的轮回,即澄清和处理了投射性认同后,又出现了新型的投射性认同,使得治疗关系倒退到新的投射性认同阶段,因此需要对投射认同的再分析与解释。这一阶段要达到,来访者开始认识到先前与治疗师之间的那种关系(是投射性的,或不良的)已不复存在了,咨访双方都感到很轻松。

◎ 整合阶段。严格讲这一阶段与分析阶段的任务有重叠,因为治疗师同样会给来访者许多反馈信息,主要是自己与对方交往过程中的感受(仍然是反移情),目的是给来访者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他人是如何感受与他/她交往的,使来访者不仅自知,也能知人。同样的,治疗师要对“分裂的认知模式”“假性认同”进行细节和精确性解释,解释所强调的议题更多是与被抛弃、被拒绝的威胁,是与“好-坏”的内化有关。

◎ 所有解释,应该围绕一个现实目标:来访者要从原有的投射性病态关系中走出来,开始理解到自己完全不用依赖他人,也能得到(原来被依赖者的)被关爱和被接纳,意识到自己完全不必满足他人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被尊重和被认同。

◎ 说到底,是人的早期经验——被遗弃、被否定、被虐待、被羞辱的自我创伤,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投射性认同。那么不管是何种理论背景下的投射认同治疗,目的都一样:扭转病理性认同,整合分裂的自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