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啊,今天其实是双十一,这个不仅是光棍节,也是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商购物狂欢节。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好像双十一的热度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各大平台低调了许多。
往几年倒退,每到这个12号零点左右,“一猫一狗”会竞相晒出销售额,销量节节攀升。
今年,好像这不到午夜十二点,却一片悄无声息,老百姓好像对那些折扣促销没了兴致。
胖胖身边有不少做电商的朋友。
中午刚好一个朋友打来电话,提到这段时间的双十一每天只卖出一单!感觉和平时没两样,冷冷清清,完全没有购物节的“氛围”。
这只是胖胖身边的个例,但我发现身边确实大部分人今年都没有参与双十一购物的讨论了。
消费者的热情明显退潮,倒是平台之间仍在自顾自地打价格战,像是无人在意的自嗨。
那每年商家们最怕的还是高退货率,尤其你像女装领域,简直夸张。
像胖胖认识的有些朋友在广州沙河卖女装,双十一卖出100件,竟然退回80件!
你想想看,80%的退货率,加上运费和商品的货损,商家还有得赚吗?
不用多想也知道,肯定赚不了钱。
就算是电商,一天销售额达到百万,看着风光,结果退货占了大头,成本、损耗、各种退款算下来,还是亏本。
这也难怪我们看到一些新闻报道,一些商家看似年销售上亿,但实际利润却只有一两百万,特别是在退货率高的行业,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那既然传统电商难做,那短视频、直播带货会不会好过一点?
胖胖只能说,这条路其实也不轻松。
最近倒是听说有个别颜值高的主播靠另类“带货”赚了钱,买几件几十块的衣服,穿过后再转手以五六百的高价卖给粉丝,不知道大家懂不懂这种卖二手衣服的操作。
这类操作胖胖实在不太懂,毕竟胖胖颜值摆在那,胖胖卖不了,胖胖也觉得正常的读者不会买穿过。
不过也确实听说有粉丝愿意为“主播穿过的××”掏钱买单。
扯得有点远,这只是有颜值主播的个例。
咱们回到传统的直播带货上,情况也不容乐观。
整体经济形势大家也都知道,消费欲望减弱,以前那些“货随便卖”的年代过去了。
现在各大电商平台打着“全网最低价”的旗号拼命内卷,商家卷,平台卷,结果呢?
只能说消费者对这些促销越来越麻木了。
问题出在哪?
咱们从最近几年电商购物的趋势来看,几乎所有商家都在死盯着销售额,因为这是评判电商节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销量不够,退货一扣,最后算下来利润基本被吃光了。
你像以往的双十一,消费者为了凑满减券,像满300减40、满500减80的优惠,掏空购物车一气儿囤货。
但现在大家看透了,这些所谓的满减活动,算来算去跟平时价格差不了多少,还不如直接不买了。
消费降级的背后是精打细算,平台的套路被识破,消费需求一下子冷却下来。
胖胖前面也提到女装店动辄80%的退货率,可能很多朋友不理解——觉得退货而已,货还不是退回商家?
其实服装行业是个高周转的行当,一季没卖出去就变成库存,滞销商品占仓库空间不说,压着的货款也逼得人透不过气。
再加上平台支持仅退款服务,消费者随便挑个毛病,比如线头没剪干净之类的小问题,申请退款却不退货。
商家驳回无门,处理起来像是在和空气搏斗。
商品没退回,钱也被扣,最后只能是商家哑巴吃黄连,亏的只能是自己。
这种情况,哪个商家能扛得住?
像胖胖周围有不少做服装批发、零售的朋友,一些在广州沙河那边,最近这两年不少选择了关店跑路,人间蒸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现在的电商市场竞争太“卷”了。
过去,客户不喜欢产品,最多退回就算了;
现在,为了在存量经济下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平台可能更会偏袒顾客,不断施压商家提供各种优惠、退换等条件。
商家被迫接受这些苛刻条款,最终在退货潮里赔钱赔到撑不下去,那就只能选择关店跑路。
可能很多人身边也有一些喜欢网购的朋友,一次买十几件衣服,最后只留一件,甚至有的人只拍了几张照,14天内就给退了。
之前不还有新闻爆出,某个学校文艺汇演结束后,学生们把穿过的演出服全部退了回去,商家收到后,发现衣服上还带着汗味,商家没办法,一气之下,拍到网上谴责。
最后什么平台能赚钱,什么商家能赚钱?
之前的增量经济是靠庞大的销售量来支撑盈利,比如有些销售额上亿,即使有些退货、退款也不伤筋动骨。
而现在销售额下降,竞争愈发激烈,加上不少人还热衷于“白嫖”。
不论是网购什么商品,还是网购衣服,稍微有点线头,有些消费者就找平台投诉说“质量有问题”。
平台大多会判定“退款不退货”,于是商品等于是白送给了他们。
防不胜防啊。
胖胖记得19年围炉煮茶的那股热潮,开的网店销量飙升,但随之而来热度一过却是每日提心吊胆:
买家会不会白嫖?会不会有人以新换旧?
甚至买个茶壶退货退回他们孩子的练习册、退回给花草施肥肥料,这些胖胖都见到过,最最离谱的是竟然退回了一双穿过的臭袜子!
这你受得了么?
这种恶意“白嫖”在经济不太好时变得尤为猖獗——曾经,大家觉得商品不合适最多是老实退货,而现在,有部分群体千方百计地钻电商平台的空子,白嫖成风。
线上退货比实体店容易多了,没成本、没代价,于是一些人便花大量心思去“琢磨技巧”,精通百种千种白嫖的方法,而商家往往只能疲于应对,用驳回一种去抵挡百种套路。
这种局面,对正经做生意,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商家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比如现在大家工资不涨、职场内卷加剧,很多人就会选择在网上当“白嫖党”来省钱。
毕竟,薅几件小物件,商家还不能轻易得罪,省下几块也是几块,对吧?
可是呢,消费者、商家和平台的关系从原来的利益共同体变成了矛盾的“三足鼎立”,电商的内卷加上消费降级,大家都在走极端。
深入来看这个现象,其实消费者利用平台规则,严格来说并没有错。
毕竟,平台就是这么设定的——偏向消费者,允许“只退款不退货”的操作,来提高商家对产品质量的把控。
可问题在于,一旦规则只约束了商家一方,实际上就给了消费者钻空子的机会。
利用规则的人,可能在道德上不太厚道,但站在规则的角度上却无可厚非。
商品交易的实质是供需双方的博弈,而非单纯的强势与弱势之争。
当定价权被平台垄断,商家被动接受平台规则的裹挟——卖超出一定的价格便无流量扶持。
于是,在这场电商博弈中,消费者、商家、平台,谁也没能真正赢得好处。
任何一方都很难占便宜
自从某个主打低价拼单的购物平台加入电商节以后,其他平台纷纷就将“全网最低价”作为自己的翻身大招,不愿让这个低价平台占据市场份额。
作为消费者,其实大家的选择标准很简单:谁便宜我买谁。
但是,低价背后并不是简单的“便宜就是好”的逻辑,实际上,便宜的背后必然有代价。
当一个商家在某一个维度上做出让步时,它必然会在其他维度上找回这个损失。
你看似获得了便宜,可能背后商家是吃了亏,甚至是平台在让利,但大多数情况下,损失的是商家的利益。
当商家为了降价而压缩自己的利润,甚至遭遇亏损时,它不仅可能撑不下去,还可能带来更严重的连锁反应——商家倒闭会影响到一系列就业,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力,这就是一整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最终,这种低价竞争会变成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
随着社会进入存量经济,我们慢慢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方都无法真正占到便宜。
商家卖东西不再像过去那样乐此不疲,反而可能越来越多的商家,卖得多,愁得也多。
很多时候的心情并不是说“我卖得多很开心”,而是“我卖得多却在担心亏得更多”。
商家为什么觉得,卖得越多,亏得越大?
因为为了挤进这个激烈的大促行列,他们不断压低价格,最终却落得个“赔本赚吆喝”的结果。
你想想看,一次赚吆喝,第二次再转一圈,第三次,第四次……
商家不是傻子,难道他们会一直做这个冤大头吗?久而久之,他们必然不再愿意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最终这些商家会选择退出这个价格战,而这种“价格战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也会再次上演。
你说,“低价”就真的是好事吗?
咱们一旦抛开产品质量,只看价格,就是耍流氓。
这便宜的背后,为什么它如此便宜?
常识告诉我们,很多商品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价格过低,必然有问题。
它不可能这么便宜却没有代价——价格上的“便宜”一定是在某些维度上找补回来的,比如削减了成本,降低了关键安全标准,甚至牺牲了产品质量。
这些都可能是你看不见的“低价原因”。
低价商品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背后,可能存在商家偷偷减少了成本,甚至在安全标准上做了手脚。
除非商家有“超能力”或是通过技术创新彻底降低成本,否则以正常的生产逻辑来看,不可能有那么低的价格。
许多消费者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低价就是便宜,实际上很多商家就利用了这一点。
当平台强制要求商家将商品降价,否则就限制流量,商家别无选择,只能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来弥补亏损。
结果呢?
当商品质量出了问题,又会是谁来承担这个风险呢?
图便宜并非错,但便宜往往意味着你最终得为商品质量的下降买单。
这一切都有原因——天上不会掉馅饼。
大家都知道我们消费者喜欢低价,胖胖也是,很多行业都在不断卷,商家和商家之间也都在卷这个低价。
然后你可能就会发现,连之前少量一直注重质量的网购平台也开始走降本增效的路线了。
为什么?
因为没钱了,资金跟不上,售后和产品质量自然也跟不上。售后和质量这些背后需要足够的资金来支持,一旦资金短缺,商家只能在这些方面做出妥协,最终影响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互相撕咬,不讲节操
现在的电商行业在胖胖看来,就是水深火热,大家在价格战中互相撕咬,根本不讲节操。
用“撕咬”这个词其实都太温和了,实际上都是互相在拼命打架,毫无底线。
胖胖个人的感觉啊,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资源和背景,真心不建议进入这场“卷”的战斗,卷不过你就得被碾压。
你想,假设你没有大厂支持,没法直接生产商品,完全依赖向工厂进货,那一旦你遇到问题,没背景的你就很难撑下去。
比如工厂会不会故意为难你,这是常有的事。
很多小商家进货到手后,没火就算了,但一旦商品火爆了,工厂可能会把你的货给断供,自己开网店直接做C端,跳过你这个中介。
你不过是工厂的一个推手而已,把商品推火了,你的价值就用尽了。
更糟的是,等你卖光了商品,想再进货,工厂说不定已经自己开起了网店,直接把你的生意抢了去。
到时候你再想进货,可能就啥也没有了。
而且这种事在胖胖身边经常发生。
不止这一方面,工厂也面临卷。
很多商品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你生产的这个东西如果没有附加值或者独特的衍生产品,别人一看到你火了,就开始抄你,价格比你还低,商品在网上瞬间就泛滥了。
市场上这些小商品,技术层面的创新几乎不存在,没有什么壁垒,大家都在拼价格和复制,完全没有独特性。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现在的衣服厂商、小商品商家,大家都在卷,拼命的卷,背后的原因就是:
这些东西太容易复制了。
你一火,别人就跟着抄,最后变成了谁先挂,谁后挂的问题。
而抄袭又没差别,反正大家都在一个低价的泥潭里挣扎,根本没有核心的竞争力。
于是市场上就变成了恶性竞争,大家都在卷,最后只会把自己卷死。
这里面内卷的本质其实就是——你这个产品,几乎可以被随便复制,没什么不可替代的特色,导致大家都跑来卷,拼价格,拼的只剩下你死我活,那最后有可能就全军覆没或剩下一两家头部。
这就是低价模式的诅咒,也是很多平台和企业都逃不掉的陷阱。
如果想要打破这个低价模式,真正实现变革,那就必须摆脱价格竞争,走向创新这一步。
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有自己的“真东西”。
这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独特性,更是要有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让别人无法轻易抄袭、迅速赶超。
实际上,抄袭的成本并不是零,它背后是对规则的挑战。
这些规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是对市场公平、创新和长远发展的尊重。
只有在这种规则规范的框架下,创新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写到最后
扯回开头,老百姓根本不需要这些所谓的“双十一”购物节,它们不过是消费主义链条中的一个产物。
你换了各种花样的面具来刺激人们消费,但刺激的前提是什么呢?
就是消费者得有钱,兜里得有现金,才能掏得出钱对吧?
看看现在的情况,如果工资没涨,年轻人也没钱。
更糟糕的是,有些年轻人还得背负着供养父母供养孩子供养房子供养车种种的压力,面临着灵活就业和被优化的压力。
你让他们如何去消费呢?
如果他们兜里空空的,即使你平台上搞各种购物节来刺激,他们也没得花。
如果真有钱,也不至于有一部分整天想着如何在各平台白嫖衣服、白嫖鞋,对吧?
这样一来,电商平台不亏钱才怪。
现在的情况不再是“甘蔗有两头甜”的时代了。
以前实体店不行,电商还能赚钱,主播能赚钱,但现在连电商都赚钱难了。
消费低迷,大家都在拼命卷价格,可能卖得不赚钱,但为了先抢一口饭吃,很多商家选择了牺牲自己,但这口饭吃完,下一口还是没有。
电商的真正对手,不是哪个竞争对手,而是整个时代的内卷,低价模式和对知识产权的忽视所带来的根本性问题。
你怪商家?商家又能怪谁呢?
大家其实都是“同舟共济”,你以为你们不一样,但实际上你们只是“先死”和“后死”的区别。
老百姓回归消费的前提是什么?
那就得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有没有钱,二是应该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卖的东西有没有独特性,无法替代性。
如果你的商品真有独特价值,它就能卖出高价,工厂就能雇更多人,员工工资自然也会增长。
工资涨了,消费就有了基础。
而这个消费、供应、生产、平台和消费者之间,完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链条。
商家不好,消费者也不会好;
消费者不好,商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那卷来卷去,羊没了,狼互相吃,最后剩下的那一只迟早也会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