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最小代价处理组织“隐患”?环环相扣,才能无懈可击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4-12 22:34:10

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因此即使组织的待遇再优厚,也不可能让每一个成员都满意,甚至还有极少数人会心生怨恨蜕变为组织的“隐患”。那么作为组织领导者,怎么才能够精准的解决这一小撮“害群之马”的问题,而不伤及无辜,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呢?剖析下面的案例,咱们就能够有所收获!

【案例原文】忻欲使士彦于蒲州起兵,己为内应,士彦之甥裴通预其谋而告之。帝隐其事,以士彦为晋州刺史,欲观其意;士彦忻然,谓昉等曰:“天也!”又请仪同三司薛摩儿为长史,帝亦许之。后与公卿朝谒,帝令左右执士彦、忻、昉等于行间。诘之,初犹不伏。捕薛摩儿适至,命之庭对,摩儿具论始末,士彦失色,顾谓摩儿曰:“汝杀我!”丙子,士彦、忻、昉皆伏诛,叔侄、兄弟免死除名。

【案例剖析】如何稳定局面,是所有新上位领导者都会面临的难题。尤其是人心浮动之际,个别有一定能力或资历的“刺头”不但自己会冒出来,还有可能拉拢其他人与新领导“叫板”。案例之中,隋文帝杨坚就面临这种难题。梁士彦作为隋朝开国功臣,在平叛时有赫赫战功,后来又有治理地方的斐然政绩,但是由于仕途受挫而心生怨恨,打算割据自立。面对这样一个对组织有过突出贡献,个人能力又很强的“背叛者”,怎么处理才能够合情合理呢?隋文帝杨坚,以谨慎的态度和高超的智慧,拟定了以下具体解决方案:

1.假痴不癫,引蛇出洞。

暗中较量,是职场斗争的主要特点。因为历经宦海沉浮的人,哪一个不是外热内冷的伪装大师,如果没有掌握充分的犯罪证据,别人必定拼死抵赖。隋文帝杨坚深谙这条规则,因此在梁士彦外甥告发他舅舅谋反时,显得无动于衷。他知道,仅仅凭一面之词是很难将对方定罪的,一旦自己一击不中,反而会落一个“过河拆桥,冤杀功臣”的恶名。那么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引蛇出洞”,假装自己糊涂,给对方提供犯案条件,看对方是不是真的露出“狐狸尾巴”。于是隋文帝将告密事件严格保密,并且在口头上将梁士彦调任晋州刺史,看一下他得到一个兵强马壮的用武之地,是不是得意忘形。

2.安排眼线,打入敌营。

为了更精准地瓦解逆党,隋文帝杨坚密令梁士彦外甥继续潜伏在梁士彦身边,将谋逆集团的一举一动及时汇报。果不其然,梁士彦,在接到晋州刺史的任命时欣喜若狂,并向身边人强调“天助我也”,还向隋文帝提出人事申请,希望能同时调自己的心腹一同上任。通过内线详细的汇报,隋文帝杨坚准确掌握梁士彦的立场态度和具体手段。

3.突然袭击,一网打尽。

一旦确定了梁士彦执意谋反,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他。《孙子兵法》讲:“不动如山,动若雷震。”隋文帝杨坚清楚,只有发动突然袭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平叛的代价。经过缜密策划,隋文帝选择借朝会之机,果断逮捕梁士彦及其同党,兵不血刃地将一场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后世的康熙皇帝,也是如法炮制借助开会之机一举擒拿鳌拜,从而以最小代价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4.公开审讯,明正典刑。

梁士彦被捕之后,坚决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试图借助社会舆论为自己开脱。隋文帝杨坚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他知道不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自己难免会被天下人质疑。具体怎么撇清“冤杀功臣,过河拆桥”的舆论质疑呢?隋文帝想到了公开审讯的办法,让所有组织骨干见证一下对方是否罪有应得。为什么隋文帝不怕公审会带来“兔死狐悲”的负面影响呢?那是因为早有应对之策,具体说来就是“反间计”,即他已经策反梁士彦集团骨干成员薛摩儿,只要薛摩儿当场指证,并陈述整个谋反案件细节,那么整个案件就铁证如山。并且矛盾的焦点,也会由自己与梁士彦,转移到梁士彦集团内部。果不其然,这一招祭出之后,士彦失色,顾谓摩儿曰:“汝杀我!”

投鼠忌器,从来都是领导者驾驭组织的大忌。一旦领导者碍于情面或顾虑太多,不能够激浊扬清,即时排除组织的“隐患”,势必就会使得组织的新陈代谢受阻,提前衰老病变,最终危机自己的切身利益…

(欢迎想系统学习兵法的朋友搜索并关注今日头条号:“谋略与兵法”,欢迎大家私信留言。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