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师吴成德精神失常,却只记得龚村,妻子唤醒他后生死相随

老马纪实 2024-10-14 21:41:33

在1951年的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0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包围中,他们要抵抗敌军的猛烈攻击,还要忍受饥饿与武器匮乏的双重折磨。在指挥官的率领下,这支部队决定执行一次几乎不可能成功的突围行动。但突围后,那些被俘的士兵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他们如何在战俘营中保持信念,经受住敌人的折磨与考验?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吴承德1912年出生于山西新绛县的一个农户,他从小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才智。在他的成长早期,吴承德就在本地的私立学塾接受教育,随后进入公立学校深造,最终考入新绛县的仙丽中学。

在中学期间,吴承德的表现尤为出色,不仅学业成绩优异,他还在品行和道德方面树立了榜样,常常帮助同学和邻里,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尊敬。同时,他也开始接触和参与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的学生运动,培养了深厚的爱国情操和革命精神。

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吴承德决定放弃学业,前往太原加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政训练班,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理论,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政治信仰。同年夏天,他返回故乡,加入了抗日救国同盟会,并在9月份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在家乡,吴承德帮助组建了新绛人民武装自卫队,担任该队的总指导员,领导队伍在新绛及汾北地区进行抗日游击战。他的部队在多次交战中大败日军,有效地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1939年,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吴承德所在的自卫队被编入新成立的山西新军213旅,他被任命为57团3营的教导员。1940年,他参与组织并执行了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给日军造成了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吴承德继续随部队参与多场重要战役,包括秦岭战役和解放山西的关键战斗。1948年,他随部队参与了解放运城、晋中、太原等多个城市的攻坚战,以其出色的战术指挥和战斗勇气,成为解放军中知名的工程和攻坚专家。

在1950年6月,朝鲜半岛的冲突爆发,最初是一个朝鲜内部的冲突,但美国的介入迅速将战火推至中国边境,直接挑战到中国的安全利益。同年10月中国介入战事,防止冲突蔓延。

吴成德在这背景下被任命为第60军第180师的代理政委和政治部主任,随部队深入朝鲜战场。180师作为中国陆军众多部队中的一员,尽管在规模和经验上不及其他部队,但他们的士气和决心不亚于任何部队。

1951年在第五次战役开启之际,他和他的部队紧急部署到朝鲜前线,几乎在毫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投入激烈战斗。初期志愿军的后勤支持主要由东北军区负责,其中李聚奎后勤部长为支援工作做出重大贡献。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后勤需求激增,原有的后勤系统已难以承担,总后方勤务部不得不接手志愿军的整体后勤保障。

到了1951年4月22日,180师正式参与战斗。到了5月,由于长期的战斗消耗及后勤补给的困难,部队陷入了物资短缺的窘境。部队弹药减少,食物供应紧张,迫使他们进行战略撤退以便重新整编和补给。彭德怀将军在无奈之下,决定将主力部队撤回到三八线以北进行必要的休整和重组。

180师在1951年5月21日接到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命令,要求他们至少坚守三至五天以阻挡敌军,5月26日180师却被敌军包围,处境岌岌可危。60军军长韦杰最初令其固守等援,但不久之后改为突围命令。

当时180师已错过最佳突围时机,固守仍有援军希望,但突围则可能遭受重大损失。接到上级命令后,师内氛围紧张,吴成德作为代理政委,立即召集会议决定采用分散突围策略。

突围行动中吴成德亲自骑马巡查部队突围情况。在一处山口,他偶遇300多名伤员因行动不便聚集一处。吴成德见状决定留下协助伤员一起突围,这一决定虽满怀人道主义精神,但也大大降低了他个人的安全。

由于与伤员共同行动,吴成德的突围行动受到极大阻碍。在与伤员共同艰难游击14个月后,他们最终未能摆脱美军的追捕,吴成德被俘,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将领。

美军在朝鲜战争期间将所有战俘关押于釜山的一座大型监狱。其中第180师的俘虏多达7000人,占到了总战俘数约2万人的三分之一。这一消息令彭德怀将军心痛不已,每当想到这些战士的遭遇,他都感到难以承受的痛苦。这个师的命运,也成为了国内关注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民众心中永远的伤痕。

在战俘中,吴成德因其坚定的立场和出色的战斗记录,成为美军试图获取情报的主要目标。美方不择手段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折磨,试图通过高分贝的声音洗脑以及电刑逼供来破坏他的意志。

吴成德被单独关押在一间黑暗的牢房中,完全孤立无援。牢房内安装了两个高音喇叭,敌人通过这些设备不分昼夜地播放宣传材料,试图动摇他的抵抗意志。夜晚,这些声音成为了吴成德无法逃避的噪音酷刑,让他难以入眠,长期的精神和身体折磨使他体重在几个月内骤减40斤,以至于他的战友后来几乎认不出他来。

在极端压力下,吴成德甚至一度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以逃离这无尽的折磨。美军在发现后,严密搜查并没收了他所有可能用来自杀的物品。尽管如此,吴成德仍旧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向敌人屈服。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随着战俘交换的进行,美军开始陆续释放战俘。在释放前,美方给吴成德送来了一桶水和一套新衣服,意图以此掩盖对他及其他战俘的长期虐待。吴成德敏锐地识破了敌人的险恶用心,坚决拒绝接受这种虚假的“善意”,他一脚踢翻了水桶,并将新衣服扔出了窗外,表明了他对美方行为的蔑视和抗议。

在辽宁昌图县的金家镇,政府设立了“志愿军归来人员管理处”,负责管理和安置包括吴成德在内的7000多名回国的战俘。这里的官员们组织了多场文艺表演,让战俘们在庆祝抗美援朝胜利的氛围中渡过了他们的第一个春节。起初气氛和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战俘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

到了1953年11月,随着审查交待阶段的到来,战俘们被要求书写自己的过往行为,自我批评为何没有在战场上献身。这种对“被俘即变节”的偏激思想让许多战俘承受了双重的精神压力。吴成德作为高级干部,感到责任重大,心情沉重如山。

大多数战俘被迫离开了军队,吴成德也未能幸免,遭到了开除军籍和党籍的处分。这些坚强的士兵在战俘营中受尽苦难未曾流泪,此时却忍不住悲从中来。曾在战场上咆哮的吴成德,在面对组织的审查时,感到无比的无助和痛苦,甚至在乘坐开往北京的火车时,他陷入了混沌的精神状态,连自己的目的地也记不清楚。

当列车员注意到吴成德的异常后,急忙上前询问,只听到他反复念叨“龚村”,这是他的妻子名字,他们结婚不久他就去了朝鲜战场,此后便音信全无。吴成德的妻子龚村一直在北京焦急地等待他的归来,她的担忧和期盼成了吴成德心中最后的牵挂。

1955年,吴成德被调往东北的盘锦地区,担任大洼农场的副场长。这片广袤的土地曾是一片荒芜之地,当地人甚至称之为“东北的南大荒”。此时的吴成德,经历了妻子和女儿的无尽支持与鼓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健康状态亦大为改善。他满怀热情地投身于农场工作,誓要在这片荒地上开疆扩土。

在接下来的二十二年中,吴成德全心投入到农场的建设与管理中,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还成功引进了新技术和种植方法,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丰饶的田野。尽管他因历史问题未能正式加入党籍,仍被农垦局的同事们尊称为“布什维克”,以肯定他像无党派的布尔什维克那样对工作的献身精神。

直至1980年,吴成德及其众多战友持续为历史上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奔走呼号。经过长期的努力,这些老兵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舆论氛围逐渐开放,公众对于历史的看法开始转变,对于那些在苦难中坚守原则的人,如吴成德这样的战俘,开始表达出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1982年3月,已经年届七旬的吴成德,在辽宁一个偏远农场劳作超过两十年后,终于恢复了他的党籍,并被正式承认为享有军级待遇的退休军人。这一消息对吴成德来说,是长时间等待的结果的实现,也是对他坚持不屈精神的正名。吴成德在接到这一消息时,泪水不禁涌出,表达了他多年来内心的压抑和感激。

吴成德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坚持和牺牲展现了一名军人的高尚情操。恢复他的名誉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战友的尊重。晚年他选择在一个宁静的山城安度余生,远离尘嚣。

1996年3月,吴成德与世长辞,他的追悼会上,许多曾与他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和领导前来献花,表达对这位老战士的敬意与哀悼。在整理吴成德遗物时,家人惊讶地发现,这位老兵曾经默默地捐出了巨额善款,达4万余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金额,足见吴成德老人的慷慨和无私。他为了支持社会和帮助他人,几乎捐出了他所有的积蓄,而对于家庭,他却几乎未留下任何财物。

吴成德的生平和行为展现了他的英勇与奉献,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战后的生活中,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爱心,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