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江防洪大堤修了半个世纪,南宁几代人终结千年水患

痴旋聊房产 2024-09-14 22:40:41

洪峰有惊无险过境,不少南宁人的目光被邕江防洪大堤所吸引。

它平时不声不响地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关键时刻守护这座城市,强大而又可靠。

不扒不知道,邕江防洪大堤的修建史,几乎持续半个世纪,跨越几代人,远比想象中更加可歌可泣,值得全南宁人骄傲。

一道挡住洪水的闸门,守护主城区繁华

今早我路过民生广场发现,其交通闸仍紧闭,两辆泥头车严阵以待,四周垒上一圈沙袋。

▲9月13日,民生码头闸门

可见,洪水还未完全退去。

我们换个半空中的视角来看,昨日邕江水位明显高过主城区数米。

闸门外,是洪水肆虐,民生广场被淹;闸门内,车辆川流不息,生活照旧,一切如常,完全迥然不同的画风。

▲9月12日,民生码头闸门(石敢当当)

此情此景,不由让人感到后怕:假如没有邕江防洪大堤,没有这一道道闸门隔绝洪水,南宁最繁华但地势低洼的市中心恐怕要被淹了,就像半个世纪以前一样,市民流离失所,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9月12日,一边洪水,一边繁华

正是因为有邕江防洪大堤的存在,南宁人免遭水患之苦。它守护的不只繁华,亦有民生,完美诠释了“民生广场”这个名字。

它的修建史,太值得深挖。

上世纪70年代,男女老少齐上阵修堤

受气候、地形等影响,在没有邕江防洪大堤以前,南宁主城区几乎年年被水淹,可能也就是大洪水、小洪水的区别。

开埠以前,历朝历代不乏能人志士筑堤防洪,造福一方百姓。但因古代技术有限,加之滨江土薄,屡修屡溃,无力改变洪水肆虐的历史。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一切才有了转机。

在经历1968年、1971年特大洪灾后,南宁痛定思痛要修建邕江防洪大堤。

1971年10月,时任自治区革委会主任韦国清在邕江大桥北古城墙处召开南宁市防洪工程会议,同年12月大堤修建指挥部宣告成立。

1972年5月,南宁组织7000多人在邕江民生码头召开誓师大会,从此拉开修建邕江防洪大堤的序幕。

今时今日的南宁人,恐怕很难想象上世纪70年代的人要如何从无到有修建堤坝。

我翻阅厚重历史被震撼到了,这完全是南宁人用血肉之躯历经千难万苦换来的。

那些年,百万军民同修大堤,整个南宁市才不到80万人口,男女老少齐上阵,有车出车有力出力,自带干粮,都是义务劳动。

据老一辈人回忆,他1972年刚工作,每个星期天都要义务劳动去修河堤,从望洲岭用木板车拉三合土到大坑口,每两三个人拉一板车,规定一天要拉4板车。

有人告诉我,上世纪70年代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工作人员,每周都要牺牲唯一的休息日去义务劳动建堤。

▲上世纪70年代,南宁全城人修堤

那时候的南宁一穷二白,筑堤工作三班倒,日夜奋战,非常艰苦。除了搅拌机,基本上全是人工操作。‍‍‍‍‍

两个成年人扛着100多斤的石头从船上卸货运到工地上,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学生放学后跑江边力所能及帮忙,用木车拉泥到大坑口......

这样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修堤作业持续10年,直到1982年建成堤防28.85公里,临水面大石头砌成,背面则是用土垒起。

虽然它的标准偏低,但却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这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成就。

也就是说,1972-1982年,全南宁人花了10年时间初步建成邕江防洪大堤。

1987年,国家防总将南宁列为全国25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再一次掀起筑堤防洪建设高潮。

从1988年到2001年,又一批南宁建设者奋斗10余年,推进白沙堤、江北东堤、西园堤段、沙井堤等防洪大堤改扩建,建成堤防40.27公里,防洪能力升至20年一遇。

▲上世纪80年代(广西新闻)

然而,修建邕江防洪大堤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接力赛,1972-2001年的近30年时间,只是上半场。

“60元防洪费”,勒紧裤腰带加高固强

接力赛下半场的开始,源于2001年7月的大洪水。

23年前,南宁遭遇60年不遇大洪水,洪峰高达77.95米,超警戒水位5米,洪水高峰几乎与堤坝平行,险情空前,36万军民堤坝上抗洪抢险。

▲2001年的大洪水(广西新闻)

当时,44岁的李纪恒刚提任广西区委常委,他到任当天,正好碰上洪灾,直奔大堤上,与当时的南宁市长一起对洪灾及抗江情况进行调研。

随后,李纪恒极力倡议并推动“堤路园”(堤坝、道路、公园),也称“136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28亿元,完成江北堤路园21.33千米、江南堤路园15.96千米的建设,建成集防洪、交通、旅游、商业为一体的堤路园防洪工程体系。

建成后,邕江防洪大堤堤顶防浪墙提高至82.5米,达成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再结合上游百色水利枢纽的单库调度,防洪能力提高到100年一遇。从此,南宁正式宣告摆脱长久以来的水患困扰。‍

那时候的南宁,依旧不富裕,邕江防洪大堤加高固强的钱从何而来?

答案是,南宁人勒紧裤腰带省出来!

▲60元防洪费(网络)

有网友透露,他当年在企业上班,每个月扣防洪费,全年好像60元,一扣就是好多年。‍‍

也有人回忆,当年南宁为了修建防洪堤要求各单位派人参加修建防洪堤搬运沙、石、土方工作,每个月还扣60元的防洪费。

可以说,邕江防洪大堤下半场的加高固强,是全南宁人出钱出力的成就。

▲工人加高固强堤坝(广西新闻)

2012年,南宁启动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项目,围绕“治水、建城、为民”主线,通过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全面提升沿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开发建设水平。

2018年11月,百里秀美邕江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百里秀美邕江

换而言之,这场从上半场到下半场的接力赛,南宁花了差不多46年,几乎长达半个世纪,一代又一代南宁人为此奋斗拼搏。‍‍‍‍‍‍‍‍

邕江防洪大堤的建设,应了那句“功在当代当代,利在千秋”。

千年水患之苦,几代人用46年终结‍‍‍‍‍‍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邕江防洪大堤建成后的真实写照。

据记载,从公元771年到公元1881年,南宁史籍记录的洪水有20次,千年来饱受水患之苦。

老一辈的南宁人谈“洪”色变,每年一到汛期,便忧心发大水,惶惶不可终日。

而现在的南宁人,早已没有此类惊慌失措,洪水过境反而很松弛,照样如此生活,上班下班,买菜做饭,走亲访友。

不少人还特意跑到邕江边看水涨水落,怡然自得。

当然这种行为不可取,安全为上。

南宁几代人前赴后继修建、完善邕江防洪大堤,用46年终结水患之苦,再也不用惧怕水漫房屋流离失所,非常值得骄傲。

作者|李寻欢

编辑|北莫停

●告急!告急!告急!邕江告急!(直击洪峰过境)●“来到五象,仿佛到了广州珠江新城!”●重磅!凤岭万达今天官宣,下一个“幸福里”赢麻了●东站旁农产品交易中心不温不火6年●总部基地天桃+二中开学,够不够格当名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