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被困“本土圈”,全球化突围全靠这几招

岁月浅笑的秘密园 2025-01-06 12:12:00

好莱坞电影不再吃香。票房排名前六的影片均为国产片,好莱坞中国市场票房最高的《巨齿鲨2:深渊》,也是因为沾了合拍片的光。今年好莱坞电影质量普遍下滑是一个重要原因,《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和《疯狂元素城》虽然是从戛纳走出的电影,但质量却不尽如人意,都被打上了陈旧的标签。但那些质量不错的好莱坞电影,也没在中国市场吃到好果子。豆瓣评分高达8.5的《蜘蛛侠:纵横宇宙》仅收获3.5亿票房,低于5年前的前作。全球票房第二破13亿美元票房的《芭比》,在中国也不奏效,仅贡献了2.5亿人民币票房。此前国内上映的全球票房第一的《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更是仅有1.7亿人民币票房。中国院线观众的中国胃似乎越来越吃不惯西餐,一个重油重盐的中国故事更吃香。

总结的这一关键时间节点,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举行,以“开启优质中国内容全球化模式”为主题的影视产业研讨会于8月29日在电影节期间举办。本次研讨会分为上下半场,分别聚焦“中国文化与中国电影”、“电影创作与电影制片”展开研讨。

谈及中国电影在暑期档取得的成就时,嘉宾们将功劳归功于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挖掘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票房成功的关键。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傅若清表示,“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这几年通过电影作品的呈现,给大家提升了自信。这种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酝酿和润雨细无声的培育。丰富多彩的电影内容、电影类型,特别能植根于中国观众心灵碰撞的作品越来越多,所以才带来中国电影的繁荣。”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于冬则从产业的角度分析了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这20年我们的电影生产,从年产故事片不到100,现在跃升到世界第二大的电影生产大国,几千部的产量,这是很了不起的制作生产能力。还有银幕数量的跃升,2001年成立院线1800张银幕,这20年来我们扩张到8万张,1.1万家影院。北美是3.9万张,我们已经超越北美成为第一大的放映市场。”电影制作能力和银幕数量是票房的基础,院线的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能走进影院,但不可避免的是,受众也会因此越来越下沉。中国院线电影的受众从最初的精英阶层,越来越向平民化转变。

作为创作者来说,路阳导演的一句话或许点出了现在中国院线电影的创作核心,“不想曾经我看到的社会新闻被大家当做茶余酒后的唏嘘,唏嘘一下就过了,也许可以把它放在电影的范畴里面拍摄出来。”不管是《孤注一掷》还是《消失的她》,那些关于东南亚的犯罪故事不正是大家茶余酒后讨论的猎奇新闻,将这些大家在短视频里草草刷过却又不甚了解的故事搬上银幕,注入细节,生成完整逻辑,搭配时新的议题。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让憋闷在心里许久的情绪得到释放。在当下的院线片创作中,面向观众已难以满足要求,必须成为观众才能卖座。至于电影的艺术表达,反倒成了其次,稍显晦涩的表达或许都会成为达到观众的阻碍。凭《八角笼中》获得不错票房成绩的导演王宝强也谈到,“商业属性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看着共情和情绪,以及商业的节奏,不会说特别让人费尽脑汁去理解你隐藏的东西,我觉得是很容易理解感受到的。”

电影创作也可以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万达文旅集团副总裁兼万达电影执行总裁陈洪涛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观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看到消费者人群是分类、分层、分群的,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行业,大家看电影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求变成多种多样。”电影市场发展到今天,也到了需要研究客户需求的阶段。

除了题材,类型创新是创作者需要面临的一大挑战。类型片的模式已经确立了范式,观众对类型片的样貌有了预期。编剧葛瑞就为我们解释了类型的必要性,“这个东西经过这么多年的锤炼,我们说形成套路也好、模式也好,这些东西大家在最后的影片观看当中,可能更加符合大家的审美需求,它的节奏和起承转合,还是非常必要的。”但完全按照套路来又会显得陈旧没新意,正如李蔚然导演所说,“模式一旦建立了就会重复,重复就会让大家感到厌倦,观影都是需要新鲜的持续。” 李蔚然导演也给出了破题之法:熟悉的陌生感,“这个类型能跟得进去是‘熟悉的’,陌生感则是给加了新东西,搞点类型混搭,或者有一个新的对社会的观点,一个情绪的植入,这样的话,观众再接受起来很舒服,不会很唐突,最后又不会感觉到厌倦。”

说到类型创新,《长安三万里》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动画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一种类型,在各种影片介绍中,它与悬疑、惊悚、爱情等标签是放在同一栏中,但如果仅把动画看作一种类型,某种程度上便制约了动画电影的发展。正如追光动画联合创始人、总裁于洲所说,“最近几年我们的结论是,动画可以是各种类型,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想到这一点来说我们也感觉路变得宽了。”《长安三万里》便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中国电影市场第一次有了历史类型的动画电影。也因为这一类型尝试,影片打破了很多观众“动画片是给小朋友看的”的刻板印象,上至90岁的老人看完也能给出好评。当然影片的成功也要仰仗唐诗和盛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于洲坦言,“这个基础之广泛、之深厚,甚至超过我们的想象。”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则从美学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暑期档院线片是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我们的电影艺术家越来越懂得如何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华美学的宝藏,把它划为活生生的,新颖的影像形式,作用于观众唤起他们内心深处高度动情,我觉得在这点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王一川总结了三个要点。首先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他举了《长安三万里》的例子,影片“用动画历史片的样式刻画中华文明史上高峰气象。《长安三万里》懂得运用动画片细腻的样式,化无形为有形,把头脑的唐诗意象幻化为动画艺术样式表达出来,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重在通过有限的形去抓取无形的神,抓取唐诗意象的神韵,抓取中华文化盛唐气象的神韵。”

第二点是运用仁爱价值观,重新诠释中国远古的神话。例子则是《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从商到周封神的神话,有很多是虚无缥缈的,有的描绘神秘难懂,今天的人没有办法聆听,而且有很多是消极的。但是影片就善于用仁爱价值观、人道主义综合比较,去重新诠释那段看起来虚幻缥缈、神秘莫测的早期历史,还他仁爱的人道面目。”

第三点是运用中华心性论的传统,去诠释社会热点问题,让观众在共情中领略更深刻的道理。《孤注一掷》“用中国心性论的传统,来倾听美好的生活,我们在全面小康以后如何形成更加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在心上用工,不要有贪心,不要不甘心,重要的是心情宁静、平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性论传统,让我们更加明白要有获得感、幸福感,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需要回到自身的民族传统。”

中国电影在暑期档显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即使国内票房再高,不走向世界,依然还是在自娱自乐。“中国电影如何走向全球化”也是这次研讨会一个重要的论点,正如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所言,“好莱坞大片不再像过去那样吸引人,有点审美疲劳,中国电影在与全球电影力量的较量中,出现了新的阶段。”当新的机遇出现,如何把握住时代的脉络才是关键。

保利文化集团常务副总经理,保利影业董事长李卫强提出的办法是“世界电影工作者到中国一起来创作,在这个基础上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挖掘出来。”他举了《功夫熊猫》的例子,借用好莱坞的手法来推广中国文化,或许是中国电影全球化的一个方向。

于冬则是从好莱坞的发展模式入手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好莱坞不能完全和美国电影划等号,好莱坞是全球人才的集中地,他有欧洲的导演,有全世界的导演,我们早期中国很多导演也去美国拍过电影,这是好莱坞。今天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全球的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我们应该吸引全球人才来拍中国电影、中国故事,来讲好中国故事,我希望有更多国际上的电影同行到中国来拍电影,来拍中国故事的电影,这是中国真正走向全球化的开启。”

傅若清则将目光投向了影片的类型上,过去的武侠片、武打片更容易被其他文化所了解和接受,而科幻则是现在的趋势。“科幻对于全人类来讲都是未来的东西,更有共同话题性,而不是当下的中国、美国、英国本土局部的。”

总的来说,200亿的暑期档重塑了中国电影人的信心,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