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素养远比刷题技能重要,源于热爱的创新能力远不是技能可相提并论的。这是并不难理解的教育真理。
心灵由爱经营,技能由刷题形成。如果孩子刷题形成的技能是科技前沿必需的创新力,如此刷题也无可厚非,比如,数学刷题可以塑造出郭文景这样的AI天才,孩子们就会有兴趣了,可是随便怎么刷题大概也刷不出这样的天才。
心灵是生命最本质的属性,心灵荒芜,生命就被愚昧统治,刷题就可能制造愚昧的灵魂,所以孩子才患上抑郁症,才结束生命。
孩子只要掌握自爱的真理,就拥有发展生命的不竭动力,执着追求生命价值,赢得实现自我的幸福,也就远离心理疾病。
郭文景这样的天才,就是自爱的信仰者,才如此早地开发出天才,因为她热爱知识,痴迷于创新。
可是我们的教育似乎并没有培养孩子自爱的信仰,至少考试极少考查自爱的信仰,所以孩子才迷失于种种诱惑,患上种种心理疾病,悲剧不断复制。
就是语文这样的人文学科,教育也没有自爱和爱的信仰目标,多少教师在读写实践中启蒙自爱和爱?教材上的名篇也有表现自爱信仰的,比如,《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哦,香雪》等,可是教者也好,孩子也罢,谁在深度阅读中呼唤自爱觉醒?
高考偶尔也有承载自爱的文本阅读,可似乎从没有以此命题。对于爱和自爱的情商,似乎有一种潜规则——不能考。
爱国的、传统文化的文本高考常考,但也少有直接命题,古诗文就是考下简单的阅读能力,真正以爱和文化命题的似乎少见。
承载文化的古文阅读训练,大家都必须练得很扎实,但孩子就有了文化素养么?既然不考,就没有人在意。
自爱和爱的核心素养怎么考?用创造文本的方式考较好,写作短评,表达思想,解决问题,把情商与创新思维有机统一。
对于专家如云的命题中心,怎么考显然不是问题,而是考不考的问题。只要考查自爱和爱的信仰,真正把审美力、思想力、文化力及表达力有机统一,只需要三五道题足矣,哪用二十道题?也就彻底清扫多年来工具性的极左论。
事实上语言作为工具的技能训练,也因为与生命经验割裂,与探索自我无缘,普遍低差。读写说的语言技能差,不正是因为语言实践远离自我,才生吞活剥吗?学生普遍厌恶语文,不是考试制度和观念错误造成的恶果吗?
只要真正以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作为高考对象,语文的问题就彻底解决,语文就不需要刷题,只需要读写实践,就养成习惯。读写说不过是寻找、发现和重塑自我的人生实践,孩子就爱上阅读,爱上写作,爱上演讲,哪里还有题海驯化出来的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