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泽生被派往东北后便感到不妙,经协商后保留建制投诚起义

史海撷英 2024-12-02 19:08:51

对于国民党的起义部队,一般情况下会进行重新整编,编入其他部队,或者撤销原建制并进行教育改造。当然了,在这之中也有个例,就比如曾泽生的滇军第60军,这支部队在起义后,就保持了原有的建制进行改编。那么,这支部队到底有何奇妙之处呢?

“滇军精锐,冠于全国”

滇军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赞誉,就比如在宣统三年(1911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有着“滇军精锐,冠于全国”之说;在抗战时期,滇军有着“国之劲旅”的赞誉。这支军队虽然是地方实力派,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便会挺身而出,英勇奋战。

民国初年,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培养军事人才,各种军事学校先后兴办,而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办,无疑在全国军事学校中有着重要地位。从云南讲武堂走出的,就有共和国元帅朱德、叶剑英,唐继尧、龙云、卢汉等也都是这所学校的学员,这里也被称为滇军军官的“摇篮”。

实际上,早在大革命时期,滇军中就有我党派去的共产党员,但国共关系破裂后,我党的大多数党员相继撤出。

龙云掌权云南后,虽然表面上倒向了蒋介石,实现了“清党”,但他的重心是放在了建设“新云南”,重振滇军上。也就是说,因此,滇军是名义上接受了蒋介石的中央认可,但实际上却保持着相对独立的状态,其武器装备及其他方面均由云南地方自给。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龙云更是毫不犹豫地表示:“身为地方行政负责者,应奋斗到底,俾期挽救危亡。”

龙登云

龙云在抗日战争中做了两件壮举:一个是组织了20万滇军奔赴前线;一个是修筑滇缅公路,打通抗日通道。

在台儿庄战场上,滇军不畏强敌,展现了其作为“国之劲旅”的担当与风采。他们不畏强敌,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战,没有一个人因为怕死而当逃兵,台儿庄一捷,滇军威震华夏。

起初,龙云对蒋介石是拥护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龙云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现了裂痕。蒋介石的枪口不断地对准共产党,对准自己人,这让他十分气愤。在他看来,日军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不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还有闲工夫打内战,如此下去,究竟何时能将日本人赶出去?

与此同时,蒋介石对龙云也颇有微词,在他看来,云南处于一种独立或者半独立的状态,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潜在威胁。深感不安的蒋介石开始三番五次地对龙云下手,几番波折下,龙云保住了一条性命,但被免去了一切职务,遭到了软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第60军被派往东北战场,军长曾泽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抉择。

曾泽生的内心很是矛盾,在他心里,军人就是为保家卫国而生,可现如今,大家齐心协力把侵略者赶跑了,还得继续打这场毫无意义的内战?

曾泽生

他痛心却又无可奈何,军人最重要的就是服从命令,更何况在他心里,蒋介石是孙中山的接班人,无疑代表着“正统”。可眼前的现实却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纠结之中,他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在这无限的纠结与矛盾中越陷越深……

起义?还是维持现状?

当部队被派往东北战场的那一刻起,曾泽生就隐隐感觉到,事情好像不是那么回事了。

众所周知,蒋介石向来是更为重视嫡系部队,而身为云南地方军的第60军自是不会受到重视。部队被拆得七零八落,分散至各个军团之中,曾泽生自己则成了“光杆司令”。

这也就算了,更令他心痛的是,他们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处处遭受排挤与打压,仿佛成了战场上的“弃子”。第六十军就像是一块可以随时被牺牲的棋子,无论战事如何,他们总是被随意地抛来抛去。这不仅让曾泽生心生不满,更让每一位战士都满怀愤慨。

此时,刘浩的策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来到60军后,刘浩首先约见了21师的师长陇耀,向其分析局势、宣传政策。毕竟这关于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个60军官兵的命运,对于内战,陇耀同样深恶痛绝,只是他更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再付诸行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22日,这天晚上,曾泽生将陇耀和白肇学召集了过来,他这段时间想了很多,但怎么也拿不定主意。几番忧虑下,曾泽生还是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他表示,综合形势来看,当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反蒋起义。

陇耀

陇耀听后,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支持。在他看来,被排挤、被歧视,这些都不算什么。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在战场上,60军总是被当作炮灰,不是去送死,就是当别人的替死鬼。这种屈辱与无奈,让每一个战士都心生怨恨。对于起义,陇耀举双手赞成。

白肇学虽然也看透了国民党的腐败与部队的险境,但他对共产党并不了解。因此,他同意反蒋起义,但希望起义后能放下武器,解甲归田。

两人各执一词,曾泽生见状,也不再强求,只是劝他们再好好想想。毕竟,这是关乎他们每个人命运的大事。

第二天清晨,曾泽生便去做白肇学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开导下,白肇学放下了心中的顾虑,表示支持起义,并决定留在60军与战友们共进退。此后,三人又多次聚在一起,商讨起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策略。

李嵩和郑洞国可能会成为起义的绊脚石,但这两人的力量并不足以构成太大的威胁。相比之下,新7军才是他们真正的劲敌。作为国民党的嫡系部队,新7军的装备和战斗力都不容小觑。因此,他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10月14日,曾泽生派遣陇耀带着联名信与中共方面协商,信中,他们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大意就是说希望部队起义后,仍保留建制,不被散编;遵循官兵意愿,若想解甲归田的,希望发放经费,资送回乡等等。

对于起义部队,一般情况下会进行重新整编,编入其他部队,或者撤销原建制并进行教育改造。但考虑到滇军的特殊历史背景和战斗经历,中共方面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保留了建制。这一决定不仅稳定了军心,也避免了无效起义的发生。

随后,刘浩来到了曾泽生的临时指挥所,传达了中共方面的意见。他明确表示,起义军官将与解放军享同等待遇,一视同仁;起义士兵也会得到妥善安置;起义后会保留原有的建制;考虑到60军长期遭受国民党嫡系部队的打压和排挤,交防后无需再配合我军消灭新7军,可以直接撤离长春进行休整。

10月18日,曾泽生率第60军全部撤出了长春,走上了光明之路,第60军也被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十军,曾泽生继续担任军长。

国民党第六十军改编记

那时的东北气候已经比较冷了,但起义部队的战士们还穿着秋装,曾泽生深感忧虑,而我军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早在起义部队奔赴解放区之前,就已经为其赶制出了3万套棉服,这让曾泽生很是感动。

不过,对于第60军“弃守”长春这一决定,部队中的官兵们心中想法各异,有人说:“过去说死也不投降,如今怎就未战先降了?”有人说:“军人就该战死在沙场,举着白旗算怎么回事?”还有人说:“当兵嘛,在哪干都行。”

曾泽生

从这些官兵的想法中不难看出,大家还是对形势缺乏认识,角度略显狭隘,只关注眼前,忽略了长远的未来。那种旧军队、旧习气的作风并不会因起义而自动消除,更有甚者某些思想糊涂的官兵与老百姓发生摩擦、争执,军民关系渐趋紧张。要改变这支队伍,使之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那必然得从“上层人物”的工作做起,也就是曾泽生。

王振乾在做曾泽生的思想工作的同时,知道他喜欢读书,还给他推荐了马列及毛主席著作的书籍。他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书籍,感受到了别样的思想理念,还做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曾泽生的思想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一次闲聊中,曾泽生向王振乾坦露心声:“这支部队除军阀制度外,还有几十种别的派别及组织,这些问题,我解决不了,蒋介石同样无法解决,我希望共产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上层建筑的稳固,为下层基础的改造铺平了道路,一旦有什么大的会议或者出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基本由曾泽生出面基本可以得到解决。

起义军中的大多数战士出身贫寒,党组织在通过深入的思想工作拨正他们的观念的同时,还组织观看《血泪仇》、《白毛女》等歌剧,激发他们的阶级意识与觉悟。

随着政治整训的深入,许多军官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他们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勇于承认错误。短短四个月,50军脱胎换骨,成为了一支充满朝气的人民军队,就连群众们都说:“50军像个老部队的样子了!”

之后的50军也没闲着,朝鲜战争爆发后,曾泽生主动请战,率领50军入朝参战,战士们不惧死亡,不畏严寒,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其实,曾泽生心里一直有一些顾虑,毕竟50军是起义部队出身,总感觉自己在兄弟部队面前“低人一等”。但真正的勇士,就要用实力说话,而50军也在朝鲜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后来,曾泽生两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5年,他更是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在整编与改造的过程中,第50军经历了从旧军队向人民军队的转变,这种转变,让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战士,也成为了人民的守护者。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