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领导提出的敏感问题?把握这三大原则,才能赢得上级青睐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3-31 01:46:12

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上级领导与下属员工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信任。为此,领导者常常会故意提出一些带敏感性的问题来测试下属,以求更好地“知己知彼”。而对于下属来说,能不能回答好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职业生涯的起伏,甚至会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命运。那么怎么才能顺利地通过这种随机测试呢?细读下面的案例,咱们就能够有所启发!

【案例译文】皇上(即宋太宗赵光义)有一天向陪伴在身边的臣僚问道:“你们觉得,朕跟唐太宗比起来,怎么样?”左右人员纷纷称赞皇上的功德超过前人,而唯独李昉没有发表言论。他随后小声背诵白居易的《七德舞词》中的词句,说道:“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皇上立即兴奋起来,说道:“朕赶不上(唐太宗),朕赶不上(唐太宗),你的话对朕很有警示意义!”

【案例剖析】评论他人,从来都是职场之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弄不好,就必定会得罪人,甚至遭到他人的报复。而本案例中,宋太宗赵光义就让身边的臣僚当面来评论自己,这对下属来讲绝不是“送分题”,而更像是“送命题”。如何回答好“评论领导”这类极为敏感的问题呢?参知政事李昉的策略极为高明,堪称教科书式的应对模式。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他抓住了与领导交流的三大原则。

1. 有依据。

阿谀奉承,虽然可以赢得部分领导的好感,但对于有一定辨别能力的人来讲,一味假大空的唱赞歌,肯定是不够看的,也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参知政事李昉历经宦海沉浮多年,对于这一事实,是有深刻认识的。于是,他面对领导的发问,首先坚持这么一项原则——“要么不发言,一旦发言必定言必有据,不能信口开河”。于是,他开始在大脑中的数据库里检索其他名人评价唐太宗的语句,通过引经据典,作为防止他人攻击的“挡箭牌”。

2. 有余地。

外圆内方,是传统文化格外强调的处世之道。在坚持自身原则底线的前提下,适度地灵活变通,才能够减少外在阻力,避免无妄之灾。平心而论,宋太宗赵光义跟唐太宗李世民相比,可谓相差甚远。但对方毕竟是当今圣上,自己的顶头上司,因此李昉不能够直接论述自己心中的结论。那么怎么才能既不折损领导颜面,又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呢?李昉的对策就是,稍加论述唐太宗治国的典型事迹(即“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然后把“球”回传给宋太宗,让领导自己去权衡对比。

3. 有作用。

对于身处高位的人来讲,各种资源的供应都非常丰富,唯一稀缺的莫过于时间。因此,没有领导希望下属净说废话,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李昉也顾及到了,他在回答领导提问的时候虽然也“打太极”,但也力求让领导从这番对话中有所启示。白居易的《七德舞词》很长,而李昉选择的两件事迹却大有深意:一是,提醒领导要注意节制自身的欲望,欲多伤身;二是,建议宋太宗要广布恩信,只有诚信才能够让下属“赴汤蹈火”而无所畏惧。而这两件事情,又是当前宋太宗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并对大宋王朝的长治久安有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理解和把握以上三大原则,并结合职场中的具体问题尝试付诸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你再跟领导交流沟通时,就不会再有“伴君如伴虎”的窘迫,而会得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