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越军有支部队攻入广西,中国军民携手歼敌855人

趣史小研究 2024-04-15 07:32:38

1979年的寒冷早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深山密林里,一场紧张的军事对抗正在悄然展开。广阔的边境线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士兵与南宁地区的民兵肩并肩,面对着越南军队的强势挑战。

越南338师460团在猛烈的炮火支持下,已经悄然渗透到中国的板烂地区,意图通过一系列的快速突击,切断中国的战略通道。

这一行动不仅是对中国领土的侵犯,更是对中国军队战略部署的严峻考验。中国军队的480高地,一处关键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越军试图通过占领此地,进一步深入中国境内,而中国军队和民兵必须坚守这最后的防线,阻止越军的进一步侵袭。这片边疆小镇的宁静是否能够被重新找回?

自卫反击战的开展

在1979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明确的战略部署,分东西两线对越南进行军事打击。东线的部队主要集中在广西边境地区,而西线则部署在云南的多个关键点。

两线部队的协同作战旨在形成对越南黎笋政权的有效压迫,迫使其撤回在柬埔寨的军事行动,并缓解其对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威胁。东线部队在行动中显示了极高的效率和进攻速度。

他们首先对越南边境的防御工事进行了猛烈的炮击,随后步兵和装甲部队迅速推进,突破了越南的前线防御。在炮火的掩护下,工程兵团迅速修建临时桥梁和道路,保证了后续部队的快速进攻和物资的补给。

东线的主攻方向是向越南北部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推进,以切断越南军队的后勤补给线,同时施加政治压力。西线部队则采取了战略包围的行动。他们在边境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布防,防止越南军队的潜在突破或反扑。

西线的部队同时对越南边境的几个重要通道执行封锁和控制,目的是隔断越南与柬埔寨的直接联系,从而削弱其在柬埔寨的军事影响力。此外,西线部队还通过对越南边境小镇的控制,收集了关于越军部署和动态的重要情报。

在行动的执行过程中,中国军队展现了高度的纪律和执行力。战斗中,步兵部队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支持下,有效地压制了越军的抵抗。炮兵部队则根据前线的情况,实时调整炮击目标和弹药种类,确保对越南军事设施和兵力集结地的精确打击。

同时,通信兵确保了指挥中心与前线部队之间的通信畅通无阻,为战场上的快速决策和指挥提供了支持。在两线部队的协同作战下,越南的边防线被迅速突破,多个边境城镇和军事基地落入中国军队手中。

这种迅速的战术执行和战略推进,给越南政府和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和物理压力,迫使其必须重新考虑其在柬埔寨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的行动不仅是对越南军事挑衅的直接回应,也有效地减轻了越南对中国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压力。

板烂地区的战事

1979年2月22日,越南338师对中国板烂地区的三个高地发起了长达8小时的炮击。这一行动显露了越军的战术意图,即通过集中炮火制造突破口,企图在战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越军的炮火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战略位置,他们以连续不断的炮击来软化中国的防线,为随后的步兵攻击创造条件。在炮击开始的初期,中国板烂地区的守军遭受了重大压力。越军的火炮以高密度的射击频率和大量弹药投放,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瘫痪中国军队的防御能力。

炮弹在高地上形成了深坑,翻起了大片土地,浓烟和尘土遮天蔽日,爆炸声震耳欲聋。尽管如此,中国的边防部队依旧坚守阵地,努力维持防线的完整。

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原本预计越军可能会转移部分兵力去支援其他更为紧张的战线,因此在板烂地区的军事部署相对较弱。在当时的情况下,仅有广西军区边防1团1营2连驻守此地。这个连队由于人数和火力的限制,面对越军的密集炮击显得捉襟见肘。

越南338师的炮击策略不仅仅是随机的轰炸,而是有选择性地集中在关键的通路和补给线上。这种策略的目的在于切断板烂地区的后勤支援,增加中国部队的补给困难,从而削弱其战斗力。

随着炮击的持续,越南步兵部队开始在炮火的掩护下,组织小规模的突击队伍试图渗透中国的防线。中国军队在炮击和尝试突破的压力下,进行了迅速的调整和反应。

1团1营2连的官兵利用现有的地形优势,如山地和沟壑,构筑临时防御工事,同时调整射击角度和射程,以最大化利用手中有限的火力资源。他们使用了迫击炮和机枪进行反击,尽管火力相对有限,但凭借地形和临战经验,成功地阻止了越军的多次突破尝试。

在持续的炮击和交火中,广西军区边防1团1营2连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顽强的抵抗力。他们通过无线电与后方保持联系,汇报战况,请求紧急支援。

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上级指挥部迅速作出反应,调派了近距离的预备队伍进行增援,并通过空中和地面两种方式快速投送了必要的补给,包括弹药和医疗物资。

激烈的交战与援军的到达

在紧张的板烂地区战事之后,越南460团在猛烈的炮击支援下组建了一个专门的攻坚战斗营。这一战斗营由多个连队组成,每个连队都经过特别的战斗任务训练,装备了大量自动武器和手榴弹,准备对中国防线发起强攻。

随着越南炮兵的持续火力支援,460团成功突破了初始的防御线,迅速向内陆推进,目标直指480高地,这里是控制整个板烂地区的关键。480高地因其地势优势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高地提供了对周围地区的广阔视野和射程优势,谁控制了480高地,谁就能有效地监控和攻击对方的进一步行动。因此,越军460团将此地视为突破中国防线的决定性目标。中国军队在480高地的守军,在越军炮火的覆盖下遭受重创。

随着越军步兵的逼近,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在这种压力之下,中国军队的副连长李以柱决定亲自上阵指挥战斗。李以柱带领手下官兵,在不断的炮火和机枪扫射中进行顽强的抵抗。他们利用高地的天然壕沟和已经构筑的防御工事,对越军进行反击。

战斗中,双方均使用了大量的手榴弹和燃烧弹,致使高地多次在双方之间易手。随着战斗的持续,中国军队在人员和物资上开始出现短缺。在这紧要关头,广西宁明县的援军及时抵达战场。

此次援军包括民兵82迫击炮连、民兵通讯连和民兵机枪连,共计约260人。这些民兵部队虽然装备和训练不如正规军,但他们的到来显著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

民兵82迫击炮连迅速部署在高地的安全位置,开始对越军控制区进行迫击炮火覆盖。通讯连则迅速建立起战场通信网络,确保前线部队与后方和援军之间能够有效沟通。机枪连则在高地的关键防线上部署重机枪,为中国军队提供了火力支持。

战事的结局与影响

随着战事的持续升级,广西军区边防1团5营、原成都军区第50军148师指挥部及442团,以及南宁地区11个县市的参战民兵,从广西龙州县方向加急调动,陆续抵达战场。这一增援力量的到来显著加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配置,为前线官兵提供了急需的支援和补给。

在广西军区边防1团5营的部队中,士兵们携带了重型武器和额外的弹药,迅速进入战斗位置,布置在关键防守点以加强防线。148师指挥部则迅速搭建起临时指挥中心,开始协调各营的行动与支援,确保战斗的连贯性和效率。

442团的到来则为战场提供了新的战术选项,他们在夜间作战和迂回战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此能力在与越军的较量中尤为关键。南宁地区的民兵则由当地志愿者组成,虽然他们大多数未经严格的军事训练,但他们的参与极大地提升了前线的人力资源。

这些民兵装备简单,主要携带轻武器和基本的装备,但他们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正规军的士气,同时也增加了防线的密度和复杂度,为越军的攻势增添了更多阻碍。此时的480高地,已经成为了战事的焦点。

越南338师460团在炮击支援下试图多次反扑,企图重新夺回失地。他们的攻势多次针对中国军队的防线发起冲击,但每次都遭到了中国军民的激烈抵抗和反击。每一次越军的攻势都伴随着猛烈的炮火和射击,但随着中国增援部队的到来,这些反扑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在冲突中,480高地的战斗特别激烈。夜间,越军尝试利用黑暗掩护进行突袭,但中国军队利用已经布置好的照明弹和夜视设备有效地监控并回应每一次移动。随着战斗的持续,越南338师的士气和物资开始逐渐耗竭。

直至3月11日,战事已接近一个月。尽管越南方面死守,但面对中国军队日益坚固的防御和反扑能力,其攻势明显减弱。当天,148师指挥部接到撤退命令,标志着中国军队开始有序撤回国境,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边境冲突。

战斗结束后,据统计,越军损失达到了855人,中国方面也付出了230多人的伤亡代价。

参考资料:徐林平,郭秀.探析中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7-21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