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古人十大词人代表作,原来词到尽头都是这四个字

呵呵呵文化 2024-07-14 13:13:02

本文约4000字。

“词”始于南梁,成于盛唐,兴于五代,巅峰于宋。

从“胡夷里巷之曲”到“花间派”,再到婉约派,再到豪放派,最后可以与“诗”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千年之后的现在,有人喜欢诗的庄重,有人喜欢词的曼妙。

我们对比古代十大词人每人一首代表作,却惊讶的发现,写词到最后都是四个字—“人生落寞”。

一、辛弃疾“可怜白发生”

公元1188年(淳熙十五年),四十八岁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已经闲居了将近八年。这一年冬天,辛弃疾的好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今金华市)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上饶市铅山县)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

沈辰垣的《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记载:“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

从“醉里挑灯看剑”起句,一下子讲读者带到一个深夜豪情的场景中,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马如的卢,弓如霹雳,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一直到克敌制胜,平定天下的顶峰。

而就在翱翔天际的顶峰,陡然下跌,直坠万丈悬崖之底,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壮志难酬,让人感慨万千。

人生可以畅享,但是理想却远在永不可达的彼岸。

图1 醉里挑灯看剑

二、苏轼“一尊还酹江月”

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七月,游黄州赤壁,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本词乃是千古绝唱,也是豪放派诗词之祖。

“大江东去”开篇,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歌入云,境界之远大,前所未有。

大笔浓墨挥洒出一副大江奔流时代苍茫之图和一位雄姿英发的少年英雄形象,最后却落到作者自己人生感慨,只能一杯水酒酹江月。

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

但是,理想和现实就如本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理想在神游之中,现实就是眼前,虽然人生旷达,但不免落寞。

图2 大江东去

三、陆游“只有香如故”

公元1166年(乾道二年),四十一岁的陆游第三次被贬谪,赋闲在老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看惯了朝堂的无能和黑暗,看惯了风雨中飘摇的南宋,陆游化悲愤为力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全篇的扛鼎之作,震耳欲聋。

梅花身处苦寒之地,不同流合污,不媚俗,不争春色,也难逃猜忌诋毁。但是,就是这样的绝境,梅花也绝对不会低下头,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即使粉身碎骨,牺牲生命。

词人借着梅花大声呐喊,以梅自比,写出了自己的格局和骨气。不屈服于这个社会险境,不屈服于命运的不公,更不会屈服于小人们的陷害。他的志向终会达成,终会向世人所传递。

陆游与梅花完全物我相融,深深的体现出一代伟大爱国主义词人的高贵品格,终会激烈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赞叹,为之奋斗。

但是,在这种情形下,陆游无可奈何,选择了退而独善其身,希望自己的气节和精神还能感化人心,让看到它的人,能够继续与黑暗斗争。

陆游的词里,人梅合一,梅花就是他自己。当然,也只是他自己,一个孤独的爱国者。

在陆游的时代,已经处于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时期,朝廷内忧外患,在此下行时期,陆游那种深深的无奈,读此词可见。

四、柳永“更与何人说”

公元1024年(天圣二年),柳永第四次应试落第,愤然离开京城,与京城情人离别,写下了这首《雨霖铃》。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本词是婉约派词的代表作。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一种千古凄凉情境。离别相思之情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其以问句作结,更留有无穷意味,耐人寻绎。

冯煦《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记载:“曲处能直,密处能疏,鼻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柳三变政治无路,情人远离,人生落寞至斯。只能“更与何人说”了。

五、姜夔“年年知为谁生”

公元1176年(淳熙三年)冬至,二十二岁的姜夔初防扬州,此时的养殖刚经历过两次浩劫,一片残破景象。姜夔联想到古时繁华的都城扬州,想到杜牧笔下的扬州,写下这首《扬州慢》。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纵观全词,都在一种凄冷的氛围之中。

古时的“淮左名都”在战乱之中,竟然如此的破败不堪。本词今昔对比,虚实相应,抒发了作者发“黍离之悲”。

其实,纵观姜夔一生,出生与败落官宦之家,一生功名无望,老年潦倒,这首词虽然是他年轻所作,也能看到其一生的写照。

图3 二十四桥明月夜

六、秦观“又岂在朝朝暮暮”

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四十七岁的秦观被贬谪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取道长沙的时候,结识了当地一位歌女,临别之际,答应秦观北归时重逢,谁知,秦观竟然在放还北归的途中,广西滕州(今广西省梧州市)中暑而死。此歌女闻讯,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

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七夕,秦观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片刻胜于永久。

刻骨铭心的一次相会,即使是以后远隔千里,也远胜过卿卿我我的低俗爱情。

只要是真心相爱,哪怕天各一方,聚少离多,也远胜过庸俗的朝夕相伴。

这是秦观的爱情观,当然,也充满了无奈,乃无奈之语。世人颇多冷眼,却无妨本词成为千古绝唱。

七、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已经被囚禁汴京三年的李煜,写下了自己的绝命词《虞美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身为阶下囚的亡国之君,当然会有无限的悲伤、愁苦和悔恨,更多的可能是回忆。

李煜追忆的基本都是豪奢的帝王生活和后宫奢靡,内容并不值得我们同情,但是这首词的艺术表达手法却能唤起大多数人的共情。

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八、李清照“怎一个愁字了得”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八月,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国破家亡之际,时年四十六岁的李清照流亡到了杭州,凄凉的晚年生活,让她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系列毁灭性的打击降临到一个人头上,那这个人能够隐忍多少?尤其还是南宋期间一个孀居的妇人。

这首词没有写为什么愁,写的是一个妇人每天孤独凄凉的生活,而愁字之外,或许还有隐情,但是却戛然而止。

九、欧阳修“泪湿春衫袖”

公元1036年(景祐三年),二十九岁的欧阳修在元夕之日,为了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词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有异曲同工之妙。

全词共八句,一共两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去年的元夕夜。元夕之夜,灯亮如昼,街上热闹非凡,女主人公和情郎相约在黄昏柳树之下,共度甜蜜之夜。

第二个场景,今年的元夕夜,街上仍然热闹非凡,灯亮如昼。但是,黄昏的柳树下却只剩下了孤独的女主人公自己,昔日的情郎已经不知何处。女主人公回忆起去年的今日,不禁悲从中来,泪洒衣衫。

两个场景对比直接强烈,人生遭遇的大起大落,怎能不让人“泪洒春衫袖”。

美好的元夕节,热闹非凡的花市更衬托出了女主人公物是人非的人生悲剧,从灯亮如昼到黄昏柳梢的光线变化似乎也预示了悲剧的开始。

十、纳兰性德“夜深千帐灯”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随康熙皇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二月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大作,将士们颇感苦寒。

词人深夜写下了这首《长相思》,深入的表达了全体将士的思乡之情。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出身豪门,又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本来应该春风得意的他,却因为不能同普通将士那样征战四方,立功建业而非常在意。

因为这层原因,让他对苦寒的塞外羁旅非常抵触。

风雪之夜,天涯羁旅,满腹心事,都在纸上。

一句“夜深千帐灯”,可以想到如此壮观的景象中,千千万万顶帐篷,每一顶帐篷下,都有一颗思乡的心。

1 阅读: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