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壁何须见旧题,古塔无言遇知音

文新聊情 2024-09-21 04:04:18

《风穴寺塔林》书影

我向来不惮以承认对社科研究的鄙视与偏见,但遇上自认为有创见有价值的著述,仍忍不住向大家推荐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分裂性格的不可思议?

对《风穴寺塔林》,我觉得必须写篇小文分享给同好。

《风穴寺塔林》的著者张勇、赵刚,除了是我的朋友,二位先生还有一个大致相似的身份——学有专长的文物建筑保护专家。

河南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省,数量多、质量高、价值大,相应地保护研究的任务就多。围绕文物建筑保护,河南有水平较高的学术平台和专业队伍,赵刚、张勇就是其间耕耘多年、厚积薄发的佼佼者。当下,赵刚已是河南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张勇亦是术业有专攻的后起之秀,两人都主持或参与过多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勘察、测绘,编制过多篇保护修缮方案,有论文、著作行世。二人联手研究风穴寺塔林,是珠联璧合,是水到渠成,也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事业之大幸。

风穴寺七祖塔

历史上,风穴寺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刹”,是天台宗七祖贞禅师,临济宗三祖南院慧颐、四祖风穴匡沼、五祖首山省念的驻锡地,是佛教天台宗、临济宗两宗的祖庭,在河洛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结合形成汉传佛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较高地位。岁月悠悠,白云千载,风穴寺遗存有众多文物建筑遗产,其中最为人所瞩目的是形制多样、数量众多的古塔。据文献载,20世纪初期风穴寺尚遗存古塔100多座,经过特殊岁月的自然、人为毁坏,诸多文物已经灭失。目前,除寺内的唐代七祖塔,寺院外侧还分布着上塔林、下塔林两处较为密集的墓塔群,现存元明清墓塔69座;寺院东南方向的长命庵门前坡地、寺院东南侧状元峰山腰等处也有遗存。

研究风穴寺塔林的最大困难是,历史上的风穴寺几兴几毁,很多文献、塔铭已经轶失,寺院佛风也在岁月更替中经历了天台宗、临济宗、曹洞宗的转变。我曾多次游览风穴寺及塔林,始终有“望文化遗存却说不出所以然”的困顿。捧读二位先生的著述,论说风穴寺之由来,分析上下塔林之变迁,推演佛门瘞葬制度之流变,综论文化遗产之价值,高屋建瓴,洋洋大观,条分缕析,由此可见这片文化之丰厚,更可见作者之用心、用功。

风穴寺上塔林全景

我认为,这部书的特点主要在于:

一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据我所知,赵刚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就跟踪参与风穴寺及塔林的保护研究,迄今已有二十多年。张勇参与稍晚,但始终对这一项目关注有加。两人积淀了丰厚的研究资源,这部书的写作可谓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是实地勘察,一手资料。对文物建筑的研究,必须以对文物建筑认真、精心的测绘、勘察为基础。对建筑遗存实测实绘,在一手资料基础上开展研究,是梁思成、刘敦桢等老一辈古建筑学者开创的学术传统,《风穴寺塔林》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这从书中收录的数百幅线图、照片就可以看出端倪。风穴寺塔林位于群山之间,交通、生活多有不便,对其进行认真、系统的勘察、测绘,过程堪称艰苦。据二位先生说,他们团队曾数次深入实地,吃住在塔林旁侧,顶烈日酷暑,忍蚊虫叮咬,完成全部古塔的测绘之后,又回现场对照实物认真核对数据,精益求精,力求万无一失。在我看来,他们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图文信息最为全面、翔实的风穴寺塔林研究文献,这是他们艰苦、认真工作的结晶,为进一步研究风穴寺塔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穴寺下塔林全景

三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历史研究,崇尚“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学术规范,但同时也鼓励和肯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学风。研究风穴寺塔林,最大的障碍在于文献少、资料零散,对风穴寺的创建年代、七祖的身世等问题学术界都存在争议。该书作者在研究、写作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广征博引,披沙沥金,去伪存真,对七祖及七祖塔、“松齐慧公宗师之塔”的主人、上下塔林空间布局的成因等都提出了自己的创见,并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论证,补了前人研究之不足,也为今后研究风穴寺塔林开了新的方向,创了新的方法。

四是兼顾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保护研究。风穴寺是业内公认的“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古塔博物馆”,白云苍狗,千载悠悠,留给今人的除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统筹兼顾,对两者共同保护、共同研究,这样的工作才是全面的。在过去,我国文保领域存在有片面倾向,只重视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与研究,偏废对与之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这部书的作者,显然意识到了“从文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转型”的科学性、重要性,在研究和著述中自觉重视对风穴寺塔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尝试。

风穴寺全景

当下,一些地区和人士观念上轻视、行动上反对保护文物建筑,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不能真正认识其价值。赵、张二先生的努力,让我们全面知晓了风穴寺塔林这处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多样价值。这部书的出版,必将有力推进风穴寺及塔林,以及中原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部大书,远非一篇小文所能囊括。我建议,每位对中国古建筑、对佛教文化有兴趣的专业人士或业余爱好者,都不妨读读这部书。

好书相伴,最起码不会让自己无聊与平庸。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