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林育英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为何要化名为张浩?

兴衰的五千年 2024-08-16 18:54:53

说起林育英,许多人也许不知道。但说起他的堂弟林彪,却是妇孺皆知。林彪原名林育荣,他们还有一个兄弟叫做林育南,他们三人并称为“林氏三兄弟”。

林育英在林育南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林彪则是在林育英和林育南的影响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革命的过程中,林育英为什么要化名为张浩呢?今天,就来了解一下!

1935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此时,中共中央还在长征的路上。

因此,为了向正在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共产国际决定派林育英回国,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在回国的途中,为了安全,林育英化名张浩,由外蒙入境,扮成商人,牵着骆驼,带着与共产国际联系的密码本,跋山涉水,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穿过茫茫的大沙漠,于11月中旬到达瓦窑堡。

那时候,张浩在路上吃尽了苦头。由于伤口发作,病痛随之而来。要是没有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一般人是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的。

在张浩回到瓦窑堡的时候,毛主席还在率领部队,在前线指挥与敌人作战。得知张浩带回来共产国际的消息,毛主席非常高兴。

12月17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瓦窑堡召开。会上,张浩传达了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为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随后,张浩又遵照瓦窑堡会议精神,以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给张国焘发电,并协助党中央做争取张国焘,最终让他更改主张,走到了正确路线上来。

1936年6月,张国涛不得不取消了他所成立的“中央”,和陈昌浩、朱德、徐向前等联名致电共产国际代表张浩及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等人,表示同意北上。

10月19日,张浩离开陕北保安,前往宁夏同心城,代表中共中央迎接红军二、四方面军。

期间,在红四方面军活动分子会议上,张浩作了报告,向广大干部介绍了党中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伟大意义。

可以说,张浩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937年2月,张浩担任了中共中央工农部部长。7月,全面抗战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

此时,中共中央决定服从抗战大局,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

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其中,林彪为115师师长,贺龙为120师师长,刘伯承为129师师长,而林彪的堂兄张浩为政训处主任,不久后改任政委。

那时候,在见到张浩的时候,毛主席幽默地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3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

从毛主席的话里也可以看出,林氏三兄弟对中国革命是有很大贡献的,而且也是特别有才华的。

在工作过程中,张浩虽然以前一直在白区工作,从未带过兵,但还是以他高尚的风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通过艰苦的政治思想工作,赢得了129师全体指战员的信任和爱戴,这才把全师干部战士的思想统一起来,成为了一支有着坚定信仰的威武之师,抗战之师。

然而,在战争环境中,张浩旧病未愈,又添新病,经常晕倒在工作岗位上,不得不从前线退了下来。

见张浩的身体状况不佳,刘伯承师长非常关心,将张浩的严重病情向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做了汇报,并建议让他延安治疗。

接到刘伯承的报告后,毛主席很快便同意了刘伯承的建议,并派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张浩,担任了129师政委。

1938年2月,张浩回到延安养病。

张浩回到延安后,在养病期间也不忘记工作,创办了安吴堡青训班职工大队和延安工人学校,为抗战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由于没有得到好的休息,张浩的病情出现了加重的迹象。为了给张浩治病,毛主席和朱德商量决定请苏联派专机将张浩接到苏联治病。

然而,在苏联专机来到延安的时候,张浩从心里感激组织的关怀,但却不愿意去。他觉得自己的病已经很重,很难彻底治好,没有必要去苏联,花费本就不多的公款了。

看到张浩的病情已经很重,中央的领导同志劝他还是去苏联接受治疗,但张浩却说:

“我的伤病我心里清楚。这个样子,再好的设备,最好的医生,也治不好的,不要浪费苏联的资金、药品。有很多八路军的伤病员急需治疗,还有一些烈士的后代及其他人要去苏联,让他们去吧。他们的伤病治好了,还可以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最终,在张浩的坚持下,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才忍痛表示尊重他的意愿。

在被疾病折磨的那些日子里,张浩经常回忆起他参加革命的那些艰难的历程。那时候张浩还叫做林育英。

1897年2月25日,林育英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林家大塆村。13岁时,林育英进入私塾读书。

然而,不久后,林育英就因家庭贫困而辍学,随父操持起了祖传的手工染织业。

1919年,林育英参加了堂弟林育南在家乡创办的通俗讲演社。经过学习,林育英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家乡参加爱国活动。

1922年2月,在林育南和恽代英的介绍下,林育英载武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中国共产党成立才半年多。

那时候,中国共产党把全部精力用于发动工人运动。因此,林育英也成为了中共早期的工人运动骨干。

1923年,“二七”大罢工发动后,林育英奉命去长沙开展工作,鼓动人力车夫开展要求降低租金的工人运动。

1924年5月,在组织的安排下,林育英前往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参加了学习。

1925年7月,林育英回国。这次回国的时候,林育英化名为林春山。可以看出,此时,他只是给自己盖了个名字,却依然选择了姓林。

12月,林育英参加了上海总工会举行万人集会。期间,林育英的头部被敌人的刺刀戳中,被枪托打到。正是这次受伤,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1927年,在湖南白色恐怖笼罩的时候,林育英奉命去长沙,重建湖南省委。

后来,林育英被敌人发觉,全力追捕。然而,林育英逃到十里坡慈云寺,在方丈张仲华的搭救下,才虎口逃生。

然而,为了帮助林育英逃走,张仲华却被敌人杀害,付出了最宝贵的生命。最终,林育英以僧人的扮相,逃到了上海。

1930年5月,满州省中共临时省委成立,林育英担任了省委书记。

不久后,由于叛徒告密,林育英被日军逮捕,后在组织的营救下,走出监狱。但是,林育英的身体却遭受了严重伤害。

1933年3月,林育英再次来到抵莫斯科,担任了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林育英和斯大林有了多次接触。期间,林育英给斯大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便有了林育英在1935年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参与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和受命回国向中共中央传达共产国际七大会议精神的事情。

临行前,想到自己在国内革命的经历,林育英感慨万千。为了纪念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他的慈云寺方丈张仲华的浩然正气,林育英为自己取名为张浩!

这,便是林育英化名为张浩的由来。

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张浩的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不得不一边工作一边养病。对此,毛主席非常关心,亲自来看望了他。

看到毛主席来,张浩非常感动,就要起身问候。这时,毛主席连忙将他按住,亲切地说:“你是病人嘛,好好躺着吧!”

张浩说:“我病了,不能好好为党工作,反要耽误主席宝贵的时间,心里实在是不安!”

听到张浩这样说,毛主席安慰他说:“都是老朋友了,你病着,我没有常来看你,心里常惦记着。今天总算是兑了心愿!”

临别时,毛主席握着张浩的手,嘱咐道:“好生保养吧!不要想工作上的事,有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听了毛主席的话,张浩虽然不能起身,但还是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抬起头,目送着毛主席离开。战友情谊,让人既感且佩!

1942年2月,林彪从苏联回到延安,得知堂兄病体不安,特意到医院看望。

见到林彪时,张浩语重心长地说:“育容啊,今天见到你,我有几句话要说,也算是我的嘱咐,你要好好记住。”

接着,张浩又说:“我们林家三兄弟参加革命最早的是育南,最早去世的也是育南……我活不了多久,尽管革命的路还很长,相信胜利终归属于我们共产党人;遗憾的是,我看不到那一天。我们林家三兄弟,能看到革命胜利的只有你了。你还很年轻……我希望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革命信念,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将革命进行到底!”

听了张浩的话,林彪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1942年3月6日凌晨,张浩在延安中央医院病逝,年仅45岁。

在弥留之际,张浩对守护在身边的毛主席等亲人和战友说:“我不行了,革命20年如一日,却未能看到胜利的那一天,深以为憾……我死后,请组织上将我葬到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上,使我能天天望着党中央、毛主席!”

听了张浩的话,毛主席十分感动,对大家说:“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

张浩去世后,中共中央成立了由李富春、林彪、邓发等人组成的治丧委员会。毛主席也亲笔写了一副挽联,高度概括了他光辉一生:“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3月8日,延安各界人士万余人来到现场,向张浩遗体鞠躬告别。

那天,毛主席、朱德和任弼时等中央负责同志,亲自为张浩执绋、抬棺、奠土入穴,将张浩葬于桃花岭山顶。

这也毛主席唯一的一次给人抬棺。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张浩的感情之深,对他英年早逝的万分惋惜。

没事的时候,就来对个对联,解解闷吧!

上联:种田种地种希望;

下联:???

2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