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4岁的南大教授找到失联23年的学霸儿子,儿子:永生不见

山河月明史 2024-12-24 12:21:53

2017年,在央视的寻亲栏目《等着我》上来了一对老夫妻。

曾是高校教授的黄林森夫妻俩,在白发苍苍的年纪来到这里,只为了寻找已经失联23年的儿子。

然而,当节目组几经周转终于联系上了黄教授的儿子黄小海时,他却说:坚决不见,他们让我感到恶心。

什么原因竟然让父子关系走到了这步田地?

高知教授的“机器”孩子

在此事发生前,黄林森和刘雅琴有着让人羡慕的家庭和工作。

两人都在南京的重点高校任教,是各自领域内的知名教授。

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成就,黄林森十分的骄傲,他把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归功于母亲的教育。

小时候,他的母亲非常严厉,动辄就会体罚、责骂。正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黄林森才一步步走上了学术之路,最终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

于是他坚信,正是母亲的严厉教育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在他心里,严厉就是爱,压制就是为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他的儿子黄小海一出生,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学习到生活作息,从交友到兴趣爱好,黄林森都要进行严格把控。

同样作为知识分子的刘雅琴,并没有对丈夫的教育方式提出异议。相反,她完全认同并配合丈夫的教育理念。

于是黄小海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独子,从他记事起,就背负着必须优秀的使命。

父母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都有详细的时间安排,从早到晚都被各类学习任务填满。

在父母眼中,99分意味着还有1分的进步空间,优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这种持续的高要求,让年幼的黄小海始终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

只要他的表现稍有不如父母的期望,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而且不分场合,哪怕是亲戚朋友在场,这种教育方式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在外人眼中,黄小海是个令人羡慕的优等生。

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各类考试中都表现出色。

然而,在这些优异的成绩背后,他完全被剥夺个人自由,没有课外活动的时间,没有交友的自由,甚至连简单的休闲娱乐都要受到严格控制。

即便在假期,他也必须按照父母制定的计划来行动。

看电视要计时,玩耍要计划,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持续不断的增加压力

1990年,黄小海参加了高考,凭借多年来在高压环境下积累的优异成绩,他取得了足以进入清华或北大的高分。

这个成绩让他看到了离开父母控制、获得自由的希望,他每天都期待着自己能去北京上大学,离开这个家。

然而,这个想法很快就被父亲否决了,黄林森坚持要求儿子留在南京,就读南京大学物理系。

他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他就是南大教授,怎么能让孩子去外地读书呢;第二,留在南京便于继续监管儿子的生活。

面对父亲的强硬态度,黄小海不得不再次屈服,放弃了去北京求学的梦想。

进入大学后,黄小海发现,大学生活并没有带来他期待的自由。

父亲利用在高校系统的人脉关系,建立起了一个严密的监控网络。通过同事和任课教师,父亲能够随时了解儿子的一举一动。

从上课出勤、考试成绩到日常交往,都在这张无形的网络监控之下。

这种监控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甚至连他在学校食堂吃饭、在图书馆看书这样的日常行为,都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到父亲耳中。

更让黄小海难以接受的是父亲对他社交生活的干预。

每当他有了交往密切的同学朋友时,如果父亲不喜欢这个人,就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阻挠。

特别是在感情问题上,父亲的干预更是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

他不问儿子自己的择偶意愿,就把自己觉得不错的女学生一股脑塞给孩子,强迫他必须把人追回家结婚,在他越来越强的掌控欲下,黄小海觉得自己每一天都濒临窒息。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赶紧逃离这个家,然后再也不回来。

脱离父母的掌控

1994年,在大学毕业之际,黄小海终于看到了摆脱父母控制的机会。

他瞒着父母,独自申请了北京一家研究所的工作,为了避免父亲再次干预他的人生选择,他选择了秘密行动。

为了确保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黄小海做了周密的准备。

他提前一天收拾好行李,趁父母不备,悄悄离开了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南京。

来到北京之后的他,第一次尝试到了自由的滋味,为了彻底摆脱父母的控制,黄小海辞去了研究所的工作,让他们彻底找不到自己。

之后,他彻底切断了与父母之间的所有联系渠道,包括电话、信件等一切可能的沟通方式。

1995年,黄小海给父母寄去了一封信。信中,他详细陈述了从小到大所经历的种种压制和伤害,明确表示不愿再维持这种畸形的亲子关系。

通过这封信,他正式结束了与父母之间二十多年的关系。

坚决拒绝相见

在长达23年的分离期间,黄小海的父母从未放弃寻找儿子。

他们动用了所有可能的资源和关系网络,试图找到儿子的下落,但始终杳无音讯。

后来通过他的朋友,拿到了他正在用的手机号码,但是当他们拨过去之后,黄小海一听是他们的声音,毫不犹豫的挂断了。

之后再打,电话就变成了忙音。

为了能让儿子回心转意,年迈的刘雅琴开始学习使用手机,她艰难地学会了发送短信,经常给儿子的手机号码发送充满思念的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如同石沉大海,从未得到回应。

在北京的黄小海也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从最基层做起,做过销售、开过出租车、当过保安,甚至做过体力劳动。

虽然拥有优秀的教育背景,但因为父母一直以来的干涉,他甚至连跟人沟通的能力都没有,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为逃离那个家感到欣喜不已。

2017年,已经年迈的黄林森夫妇实在想念儿子,想要通过央视《等着我》节目寻找失联多年的黄小海。

在节目中,他们详细讲述了这个家庭的故事,表达了深深的悔意。

通过节目组的努力,确实找到了黄小海的下落,但他依然坚决拒绝与父母相见。

在节目中,黄林森夫妇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忏悔。他们承认了自己教育方式的错误,表达了对过去严苛管教的懊悔。

为了表示诚意,他们甚至立下遗嘱,将自己走后的财产一分为二,一份给黄小海的姐姐,一份给儿子。

然而这个忏悔来得太晚,多年的伤害已经无法轻易弥合,黄小海仍然选择了拒绝。

直到节目结束,黄小海也没有出现在现场。

反思

这个故事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规范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他的尊严。

过度的控制和压制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摧毁亲子关系的情感基础。

在教育过程中,父母需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成长和犯错的空间。

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表面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往往会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而非控制,是启发而非压制。

当教育变成了控制,当爱变成了束缚,家庭关系的破裂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参考信源:

央视寻亲栏目《等着我》:《20170709 两位退休高龄老教授 寻找离家23年的儿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