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都是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会有的东西,但是到了现在过得比较富裕的家庭,这些东西早就不再使用了。
因此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了,然而它们却承载着我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现在有一种怀旧风潮,许多人开始热衷于这些老物件,对于那些老物件,还能认出两个就证明你老了。
这些老物件是70、80年代的人们送给我们这一代人的见面礼,那你的家里有哪些呢?
煤油炉。
提到煤油炉,很多人都不认识了,甚至还有人会将煤油炉与油灯搞混。
其实油灯就是根据“煤油灯”演变过来的,油灯在中国的使用时间长达6000年,比煤油炉要早很多。
然而油灯只是通过植物油汁来生产的,不像煤油炉,要单纯用煤油来点燃,因此油灯又叫植物油灯。
所以有一部分人会将油灯称作“油灯”,其实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没有“煤油”这个概念,他们的家庭用的是“植物油”,可见这些人是几代都生活在较为贫困的地方。
其实听到“煤油炉”的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们是什么,但是却不知道具体叫做什么,这也不能怪他们,过去的日子是比较辛苦的。
因此只能这样的节能设备来维持生活,就像后来的电灶和燃气灶一样,而煤油炉就成为了那一时期的特征符号。
因为煤油炉和植物油炉在功能上是一样的,因此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需要一个铁盆装油,还有一个烟囱,将多余的烟排出去。
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首先就是材料不同。
还有一点就是点火的工具不同,植物油炉用的是火柴,而煤油炉用的是大夹子点燃后放到盆里才能继续燃烧。
其余的细节,就不一一列举了。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时期,城市家庭中用煤气的人很多,但是农村中还是很少的。
因为城市中早就有了煤气管道,可以提供稳定的煤气资源,而且大城市为了控制城中人口流动量,开始兴起了集体食堂。
为了方便集体食堂做饭,当初还兴起锅炉房,用来集中提供食物加工所需的能源供应,而且锅炉房主要使用液化气来作为能源供应。
80年代以后,这种现象渐渐消散,原因无他,只是人们都开始逐步摆脱计划经济制度,走上了宽广的自我发展道路而已。
双凤双喜字玻璃画。
这是人们家中常见的一种装饰画,是由玻璃制成的一种容器中,装入一些颜料,然后通过摇动来使颜料均匀分布,形成图案,然后将其挂在墙上,用来美观的。
玻璃画不仅外观美观,而且价格实惠,是当时的百姓家居装饰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商品。
而双凤双喜字玻璃画更是许多家庭必不可少的一种作品,其特殊含义使其成为新婚夫妇们喜爱的物品之一。
如今这种双凤双喜字玻璃画已经很少见到,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人们更喜欢用其他物品来替代这种传统装饰品。
因此这种习俗逐渐消亡,也就页没有人再去制作和售卖这种装饰品了。
草珠子门帘。
门帘是用来防风挡尘,遮挡房间内物品,让人看不到内部的一种物品,但是草珠子门帘最常见的是用在家中厕所门口,因为厕所臭气熏天,是人们最不愿意去碰触的一块地方,因此草珠子门帘成为防臭的一种手段。
草珠子门帘由棕榈树叶加工而成,柔软且耐磨,经久耐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门帘材质。
草珠子门帘通常是将草珠串联起来,通过纱线固定,使其形成一扇完整的门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开启或关闭,既美观又实用。
黑白电视机、收音机
收音机(一响):家庭娱乐的重要来源,人们通过收音机收听新闻、音乐和广播剧等节目。红灯牌、长城牌等是当时流行的收音机品牌。
黑白电视机不仅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家庭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那一段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见证者。
尽管如今黑白电视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留下的文化烙印和情感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回味与珍视。
缝纫机
作为当年的结婚四大件中“三转一响”中的“一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家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代表了当时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家庭经济条件改善的一个标志。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拥有一台缝纫机意味着可以自己制作或修补衣物,既节省了开支,又满足了家庭成员的穿着需要。对于很多60后、70后的中国人来说,缝纫机不仅仅是家用电器那么简单,它承载着许多温馨的家庭记忆。母亲在灯下为孩子缝制新衣的画面,成为了许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缝纫机开始进入普通家庭。当时,上海牌、飞人牌等国产缝纫机品牌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你家是什么牌子的呢?
综上所述
当今社会中鲜有人知道这几种物品更是成为记忆中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会认为它们具有怀旧价值,被称为“老物件”。
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物件更显得陌生,也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时代印记和历史文化底蕴。
那么问题来了: 你对当年的结婚四大件中“三转一响”了解多少呢?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