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了54年!中国最伟大“游子”东方红一号,为何不用天宫带回家?

雁菡看单品时尚 2024-11-20 21:52:35

中国航天事业持续进步,成为全球航天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而中国的飞天梦想就是这么来的一步一个脚印,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可以说它的诞生直接推动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步。

那么自从“东方红一号”踪迹也消失在了地球轨道上,54年间一直飘荡在宇宙中。

随着中国的航天技术不断地进步,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探索目标,就是回收这颗已经漂泊了54年的卫星,这不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毕竟这颗卫星已经在太空中漂泊了这么多年,现在是否真的有可能回收呢?

“东方红一号”

为什么人们一直想要回收这颗漂泊了54年的卫星呢?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颗卫星,它更是象征着中国科技和进步的一颗星星,也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研制出来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从研制开始到发射,汇聚了当时全国各行业科学家的心血,同时也凝聚着科学家们的梦想。

然而,发射“东方红一号”的过程倾注着我国多少人的汗水和泪水,中国的困难重重,在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在技术经验上都非常有限。

科学家们没有生产过人造卫星,但是他们对人造卫星工作原理的了解,但是满怀信心迎接挑战。

为了加快研究进程,他们向国内外求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被拒绝了。

他们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一点一点摸索学习,一天又一天进行实验,这期间经历过许多磨难。

也曾因为材料不足而中断过进程,也曾因为团队成员的劳累而不得不推迟进度,但科学家们从未放弃。

在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灯下埋头苦干,在无数个清晨,他们在实验室里坚持不懈。

直到1970年,伴随着一声巨响,一颗人造卫星飞向了太空。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中国的一次重大突破,也给世界带来了震撼。

而在“东方红一号”离开地面后,它将在接下来7小时内完成一系列主要任务,然后进入预定轨道,随后就和地球失去了联系。

这棵“东方红一号”于12点3分发射后,分离,向地面播送了首信号,随后不久就进入太空中,成为了中国的一颗星。

在20天的计划内,他将始终保持固定方向,这样他的每一旋转角度及其周期都被设计为完全合乎天文计算。

开一周要花两个小时,这样计算,是完全按照我们地球的时间进行的,当它转过一定的角度的时候,它表上的数字会发送出信号,这样地面上就可以拍摄到影像。

这周期也非常完美,到达一定的时间节点,就会发送出一定的信息。

后来棉花原料不足,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但大家还是迎难而上,没有辜负这个好时机。

等地面的生活条件改善之后,做好之前研制的修复工作,把以前设计出来的那些小零件做好,然后装到卫星里面,重新发射。

然而好景不长,“东方红一号”发射后10年爆发了罢工潮,通讯业受到极大的冲击。

通讯总局就冻结了一切,有人寄信给他们红一号的申请,却连个回音都没有,大家只能静观其变,在这期间没有听到红一号任何消息。

直到1986年春节前夕,有一个三年自然灾害前就被公派去研究所的老教师,回来时手里捏着一张旧报纸,上面很小的一条消息:“我国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现还在正常运转。”

这是54年来唯一的一条消息,不仅船找不到人,连影子都找不到。

回收“东方红一号”

作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放弃回收本身就是一种考量,由于当初根据设计要求推出卫星后,它在太空中飞舞。

但它设计寿命只有20~25天,却超储了28天,本来就已经近乎耗尽的能源,现在看来依旧健在,长时段运行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国还建造了一座人造空间站——天宫,其中就有很多现代航天技术应用。

科学家们认为让“东方红一号”重新回到地球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与此同时,也给了他们一个崭新的希望,那就是用现代最先进技术将“东方红一号”带回家。

这激起了广大航天爱好者和科学家的追求,同时也让“东方红一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高亮的一颗星星。

但是这项计划并非易事。

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东方红一号”的轨道高度也成为主要障碍之一。

与此同时,要判断出“东方红一号”的当前位置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是一颗没有定位系统的星星。

这项计划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而为了回收“东方红一号”,众多理论方案也应运而生。

有专家提出可以将型号较小的“轨道延寿卫星”送往一定高度,在一定时间段内进行反复工作,以期让前辈卫星与新卫星相互连接,然后将最初传回接收的信息带回地球,这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但是该型号示例是否能研制成功仍然待定。

还有专家提出可以让晚辈卫星在预定高度捕获之前留下来的太空废物,例如旧火箭壳体,再通过特殊的操作手法顺利捕捉老前辈,然后一起带回地球,但该方案依赖于大量已有流程完成后新设置许多冗余条件和程序,难度有些超出当下可行性和可实现性之列。

还有专家建议可以制作一些巨型太空渔网,在太空中划圈,然后一定时间段后就会自动获取老人遗留在近地轨道范围里的巨大卫星。

该方案虽然概念先进,但同样面临巨大的技术开发和实施难度,以及巨型网对轨道资源使用造成冲击等问题存在不确定性,对当下而言难度有些大不可行。

然而,在国内民间也出现了一些大胆创新想法,例如让我国能通行许多海域的人造宝船,升级外设直接经大气层然后迫降陆地或海洋等。

虽然这些建议都极具创意,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推进方式,其次是路径和旅程时间,以及人为控制和指挥能力等问题,同时还需面临再入过程中的高温和大气摩擦等挑战,这些都是当前航天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