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呛醒死亡的部分》
诗 / 余秀华
我紧张地向这个时代张望:我的傲慢,他的傲慢
想舍身的人取不到义,而肉身一会儿珍贵
一会儿如狗都不啃的骨头
他在屏幕上给我的拥抱,聚拢我的悲伤
爱情和枉死一样重要,都有水雾起自于莽荒
傲慢的时代,我们为之啜泣的死亡随时倒戈
雨水跟着火车一路跑进汉江平原,从汉水返回南方
你要的大义和我要的小爱会殊途同归
该哭的人是我
我是一个女人,我该如何跳跃才能逃出类比于
另外一个女人的倦怠之感(比如李清照)
我如此松懈地活着:拎着十字架,拎着酒瓶
有钱买酒时也要赊他三天,有恩不愁报
有仇也是
八月的野草热腾腾的,蟋蟀不择地
在写诗的老教授窗前叫,收下它的命吧
仰起头让雨水灌进喉咙,把死亡的部分呛醒
2024年08月21日
诗人写诗,常常应景而作,随境吟咏,有感而发,倾情于文。当下著名诗人余秀华也是这样写作的。比如本期我们分享的她的一首最新作品就是这样。
今年的雨水多。女诗人就把雨水写入诗中,代入了足够震撼人心的人生和生活体验感,于是就有了这首叫《雨水呛醒死亡的部分》的应景新作。
其实,在余秀华的诸多作品里,我们不难发现“雨水”是常见的一个意象。她有很多首作品的题目包含了“雨水”一词。比如《横店村的雨水》、《雨水.雨从上午九点开始下》、《深夜下起了雨》、《雨水.我们说起喝酒的事》,等等。
余秀华这首诗的题目让人诧异:雨水呛醒死亡的部分。生命的终点是死亡状态,而活着时则有各种状态,如睡眠、昏醉、癫狂、平静……如果活着的时候说“心死”,那一般应是一种绝望的状态。余秀华新作题目里所写的“死亡的部分”也是一种生活状态,比如灵魂的某一部分的丧失,心灵的缺失,希望的破灭,个人的信仰,等等。
喜欢余秀华诗的文友一如既往地喜欢读她这首新作,因为看到有留言说“要读着余秀华的诗慢慢老去”。我们喜欢的是她作品里的诗句能在不经意间点醒我们的生活状态或生命本来的面目,让我们明白当下。这首诗同样如此。
雨水,常常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需求。在这首诗里是以生命被动激活的方式显现于女诗人作品中的——它呛醒她生命、生活里的非肉身的一部分元素。用“呛醒”一词与“醍醐灌顶”一词一样铿锵有力。显然,“雨水”在她这首诗里具有象征意义。
这首诗共有三节。第一节包含了前五行。第二、三节各有六行。
一开头的诗句呈现出诗人诚惶诚恐的一种姿态:“我紧张地向这个时代张望:我的傲慢,他的傲慢”。
诗人首先是一个内心丰盈、感觉敏锐的人。通常,一个人走过半生,已心气平和,看惯世事。但是在这里能让女诗人紧张的事物是人性的傲慢。
有人性的傲慢,就有人类的偏见,从而让人忘了初衷,抛弃美德和良知。这些诗句证明诗人的确是社会的良心。如果一个社会的良心被利欲湮没,则有诗人会把这良心剜出来给人看,让我们触目而反省:“想舍身的人取不到义,而肉身一会儿珍贵 / 一会儿如狗都不啃的骨头”。
如果舍身取义被断章取义,被人轻之贱之,这将是道德的沦丧,文明的退化,社会的悲哀。不论大爱、小爱,能舍身取义的人都是可歌可泣的,让人难忘、让人感动的。大到青史留名,小到坊间的美丽传说,无不在歌颂这样的人们。
反复读第二、三行,我们可以感觉到女诗人的一种绝望之思。
这一节前三行诗句涵盖了宏大的时代主题下社会上一些人的习性。这三行无疑是女诗人愤世嫉俗的心声。而在第四行里诗人由对社会的愤慨转向抒发个人的悲哀:“他在屏幕上给我的拥抱,聚拢我的悲伤”。
无非是聊天屏幕上友人发给她的一个小小的拥抱表情,但这一点安慰和问好却激发出她内心大大的悲怆与忧伤。她太敏感了,岂止因为这人间的傲慢?所有因傲慢而失去成长和收获的事物,包括让她爱而不得的情感:“爱情和枉死一样重要,都有水雾起自于莽荒”。
能在当下得到爱情,不枉屈的人生是令人欣慰的。可是要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很不容易的。当人性的傲慢与偏见溢于言行的时候,爱情和人生犹如荒原上的花朵遭遇干旱与伤害,让人无端地迷茫、莫名地悲伤。
第二节头一行以第一节里的“时代”和“傲慢”为脉络,抒发出女诗人振聋发聩的心灵呐喊:“傲慢的时代,我们为之啜泣的死亡随时倒戈”。
这一声呐喊在我们的时代里也许微不足道,因为网络的发达让人目睹了太多的毒鸡汤,对太多大喊“狼来了”的声音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女诗人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颖悟作为诗句嵌入这首作品里,让人品味到人生无常,理当放下各种清高、傲慢、偏见,惜福惜缘,珍惜当下,不枉一生。
人生百年,转瞬即过。在这一生里,我们明白了个人情感可称为“小爱”,而为他人、为国、为民的而付出的爱是大爱、大义。有大义、有小爱的一生是灵魂熠熠生辉的一生。这些情义是火把,能时刻照亮心中的前程,让我们看得清远方。女诗人在这里用类比的手法起兴了第二、三行:“雨水跟着火车一路跑进汉江平原,从汉水返回南方 / 你要的大义和我要的小爱会殊途同归”。
雨水会殊途同归,大义和小爱也会。既然如此,此生无憾。作为一个女人,感动时哭,悲恸时也哭。哭是她的属性。接下来的三行即在以铺陈、反问手法抒发女诗人的哀伤和困惑:“该哭的人是我 / 我是一个女人,我该如何跳跃才能逃出类比于 / 另外一个女人的倦怠之感(比如李清照)”。
两位女诗人都离过婚。实际上两人的人生遭遇基本没有可比性。余秀华是头婚主动离婚,李清照是二婚主动离婚;一个是平民之女,一个是大家闺秀;前者并未尝过婚情的幸福与甜蜜,后者只是搭伙过日子的痛苦和遭人算计后的逼迫、艰辛。但女诗人在此所写的是女人共同遭遇不幸的疲惫不堪的身心。在这一点上今人是相通的。
第三节诗的前三行散发女诗人通透的灵魂气息。第一行“我如此松懈地活着”领起接着的两行诗。
一边拎着十字架,带着救赎的心试图驱散这时代的傲慢;一边拎着酒瓶,不忘沉醉于这人间的美好。
余秀华的清醒与通透之处在于有着我们传统快意恩仇的情节,有着洒脱与不羁的情怀,也有着悲悯与缱绻同在的情缘。这些尽在第三节的前三行里得以体现。
最后三行从前面三行里率性的生活状态中跳出,以一只蟋蟀来象征女诗人对生命的众多不甘和不屈:“八月的野草热腾腾的,蟋蟀不择地 / 在写诗的老教授窗前叫,收下它的命吧 / 仰起头让雨水灌进喉咙,把死亡的部分呛醒”。
八月的野草象征着人间,而那蟋蟀是女诗人的心。蚂蚱、蟋蟀在秋天是悲催的,一边是对这热乎的人间的无限向往和留恋,一边是岁月的轮回让它们别无选择。命可以交出去,而有情有义的灵魂要永远留着,这样才不负这热腾腾的人间。
关于余秀华这首新作,诸位诗友感觉如何?欢迎一起交流评论。欢迎关注白马侃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