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是什么?重温“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昆仑云曦 2024-06-30 19:05:0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其核心思想强调了大学应该具有的教育目的和理念。

明明德,这里的“明”有彰显、发扬之意,“明德”则指光明的德行或高尚的品德。这一部分强调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发扬个人的高尚品德,通过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光明的、善良的,进而通过学习和实践去彰显和发扬这种本性。

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基石。它意味着彰显自身内在本就光明的德性。每个人生来便具有善良、正直、智慧等美好品德的潜质,但在尘世的纷扰中,这些德性可能被蒙蔽或遗忘。“明明德”就是要我们通过自我反思、修身养性,拂去心灵的尘埃,让内在的德性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更是对自我认知和精神觉醒的呼唤。

亲民,则是大学之道的拓展与实践。它不仅仅是亲近民众、关爱他人,更是要将自己所明明之德推己及人,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一个真正有修养、有德行的人,不应仅仅满足于自身的完善,而应积极投身于社会,用自己的言行和行动去帮助他人、造福社会。大学教育应该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服务于社会。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的终极追求。“至善”则指最高的善或完美的境界。这一部分强调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引导人们追求最高的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实现个人品德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大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理念,即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最高的善。它代表着一种永无止境的对完美和卓越的追求。“至善”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可以轻易达到的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超越的动态目标。无论我们在道德修养、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实践中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都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始终保持谦逊和进取的心态,不断寻求更高的境界。

在个人成长方面,“明明德”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善良,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所迷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亲民”则促使我们积极关注他人的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社会成员。而“止于至善”则激励我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追求卓越的人生成就。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明明德”,社会的道德水平将得到提升,诚信、友善、公正等价值观将得到弘扬;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亲民”,社会的关爱与互助将不断加强,贫富差距、社会矛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当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止于至善”,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将不断增强,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目标将得以实现。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