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除了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革命先锋,还有很少一部分人,最终选择了背叛。在这群背叛者当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身居红军军长一职,却因战友的遭遇对革命产生失望情绪,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当上了国民党地方部队营长。
然而解放之后,此人回到家乡,由于在土改运动中表现积极,被推举担任乡村基层干部,还提出了重新入党的要求。尽管最终未能如愿,但却受到了黄克诚的指名关照,退休后还收到了一笔养老金。
黄克诚和这位叛变的红军军长有怎样的渊源,为何会不计前嫌如此照顾他?
1905年,张涛出生在湖南一户贫苦家庭,一家七口人,全靠着父亲种的几亩薄田勉强度日。张涛虽然从小跟着父亲下地干活,但他从未想过一辈子就像父亲一样,因此在湘军唐生智部到镇上招兵时,张涛毫不犹豫选择了报名参军。
1926年北伐开始后,张涛随军被编入北伐军的序列,很快就因为表现出色,被推荐到国民革命军教导队轮训,在这里,张涛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政治教官——黄克诚。
和张涛接触了几次之后,黄克诚认为张涛是个干革命的好苗子,便开始影响他走上马列主义的道路。刚开始张涛对于马列主义思想还有些抗拒,但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张涛也开始对旧军队的黑暗产生了厌恶。
正在此时,黄克诚再度找上了张涛,邀请他加入红军队伍。痛下决心的张涛毅然跟随黄克诚投身革命,并很快加入了共产党。
事实证明,黄克诚的确有一双识人的慧眼。张涛加入红军不久,就开始崭露头角,他与黄克诚一起,在红五军五纵队八大队,一个担任队长,一个担任政委,合作亲密无间。
在围攻长沙的战役中,张涛身负重伤,被送到后方休养,伤愈之后就留在地方坚持武装斗争,担任游击大队长。
1932年,张涛率领的游击队,同其他部队合并成为红十六军,组织任命张涛担任副军长一职。次年红十七军成立,张涛出任军长兼主力师师长,率领3000名指战员保卫根据地,很快就成了湘鄂赣根据地的主力部队之一。
1934年,面对敌人五个师的围攻,红十七军在补给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连续作战转移。在木石港战斗中,红十七军接连大获全胜, 歼敌数千人,缴枪数百支,收复了木石港地区。
然而,木石港战斗胜利之后,张涛等人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思想,既不乘胜追击,也不战略转移,而是在木石港整整休整了七天,结果落入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在突围过程中,红十七军遭到重兵伏击,伤亡惨重,军长张涛被撤职,师政委叶金波等人被停职反省,红十七军番号被取消。
就在张涛休养期间,师政委叶金波的牺牲,对张涛后来出走红军部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叶金波出生于湖北通山,比张涛参加革命要早几年。“八 · 七会议”之后,通山县委将全县的农民自卫队汇集到一起,组成了通山县农民革命军,叶金波担任副总指挥。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农民革命军占领了通山县城,逮捕了国民党县长,建立了新的政权。但随着之后战斗节节失利,全县农军只得转入地下继续游击斗争。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叶金波指挥游击队奇袭了清乡团,很快让游击队重新发展壮大起来。
1929年红五纵队进抵通山之后,叶金波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了工农革命政府。在叶金波的领导下,近两万赤卫队员三次攻打通山县城,并且两度攻占县城。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成立后,叶金波调任红三师政委,和师长张涛一道转战鄂东南各县。
结果红十七军遭遇重大失利后,叶金波等人被诬陷为国民党“改组派”,被保卫局关押起来。期间,叶金波听说有人要放他“逃走”的口信,毅然决然地表示了拒绝:“我宁可死在红色政权之下,也绝不会到国民党那儿去找出路。”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叶金波等人被处以死刑。临刑前,叶金波脱下了身上的棉背心,交给了执行死刑的战士:“现在革命很困难,留给同志们当当风寒吧,不要让它沾上了血迹……”
叶金波的遭遇,让张涛产生了低落、惊恐的情绪,便趁机悄悄离开了部队。在河南隐姓埋名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抗战期间加入了国民党的地方部队,还当上了营长,率领国民党战士在抗日战场上屡获战功。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张涛不愿将枪口对准曾经的战友,每次上前线,都想尽办法减少双方的伤亡。眼看着国民党大势已去,张涛干脆再次当了“逃兵”,回老家隐居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张涛在土改运动中表现积极,被乡亲们推举为村长,并向党组织重新提出入党要求,当然这一要求不会被组织同意。
时任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得知张涛还活着的消息后,考虑到他虽然擅自离队,还有过投靠国民党的经历,但并没有给红军队伍造成损失,便决定不追究他的过去,还指示当地政府对其给予优待。